“自我意识”的四个维度

2021-09-29 11:48王克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指令维度

王克章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测评与考试”部分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因此,当前的写作命题,多是情境性较强的任务写作,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和任务指令下的“自我意识”及思辨能力。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自我,即对个体的身体、生理等特征的认识;心理自我,即对自身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兴趣、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认识和体验;社会自我,指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得到角色、作用、地位和权力等的认识。

上述主要是基于心理层面对“自我意识”的描述,其“自我”是多层次的:既有高大上的“优我”,也有优劣并存的“中我”,亦有低级庸俗的“劣我”。而写作表达强调的“自我意识”,显然不是心理认知层面近于原生态的“自我”,而是经过优秀的文化熏陶和正确价值观引导后的“自我”。具体而言,写作中强调的“自我意识”,其中的“我”应具备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

真我。“新课程标准”对作文表达情感方面的要求之一“感情真实健康”。真实,即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健康,指思想健康,即作文的内容应反映当代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体现符合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进步思想。

新我。“新我”与“旧我”相对,“旧我”是曾经的“我”,“新我”是此时的“我”。“旧我”是过去偏狭、浅薄、落后的“我”,“新我”是通过社会磨砺、生活淬炼、文化熏陶后的正确、冷静、全面的“我”。

大我。“大我”有两层含义。一就“量”而言,“我”不再仅指个体的“我”,还可是齐心协力、并肩偕行的群体“我”,即“我们”;二就“质”来看,“我”不是汲汲于功名与安乐,计较厉害得失的“小我”,而是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格局宏阔之“我”。

从心理学和写作学角度理解了“自我意识”的内涵,那么,在情境写作中,“自我意识”的理解与运用,即可从四个维度来凸显。

一、“我”身份确定

考题设置了写作情境和任务指令,考生可谓“戴着镣铐跳舞”。“镣铐”之一,就是要求考生写作中对“我”的身份予以重新确定。这时的“自我意识”中有两个“我”——现实的“本我”与文中的“他我”,“他我”是“本我”的化身,“他我”是一个贴了“他”名分的“本我”。看下面两则命题: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指令任务:“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某模拟卷。指令任务:教育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你在家长、老师、学生、专家中选择一类身份,给教育部官网写一封邮件,提出反馈意见。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设置指定的写作身份,此是较为常见的写作角色设定类考题;“某模拟卷”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角色,要求考生“在家长、老师、学生、专家中选择一类身份”。无论是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设置指定身份,抑或模拟卷提供多个可选择的身份,考生一旦确定某种身份去写作,则文中出现的就應是指令任务中的那个临时性的“他我”。“他我”的背后,应有其职业操守、社会阅历、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等,故而,考生写作时应尽最大努力转化“自我”,借“他我”立言。当然,表面上是“他我”,实质还是体现“自我”对事理的认知与判断。如2020年全国Ⅱ卷一佳作片段:

“我习于冷,志于成冰。”我也曾是少年,曾爱上一剪闲云一溪月,可碎石乍起,惊涛拍岸,我所拥有的必然不是一腔孤勇,而是一样斗志澎湃的同伴,是与大国力量相称的坚定情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万万颗凝练的水滴,同住一片土地,共爱一颗星球,共创一个未来。

“提灯映山河,灯火曾映泰山。”中国青年与世界同生。与时舒卷,与天不老,与世无疆。何惧荆棘载途,抬首见月光。万里纵横国魂在,今朝不负盛世情。吾辈青年正值二九岁月,定能搭起坚实臂膀,迈向世界前列,扛上猎猎战旗,博得未来盛世!

(《惊涛拍岸无所惧,青年同心共山河》)

“我”是以指令任务中“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参加世界青年论坛演讲的,所以,开篇多有角色身份等直接介绍,但仅凭这介绍肯定不行。演讲中,应该在文字的内涵上,表达出与角色身份相一致的语言。上面节选的文字中,“我”具有“与大国力量相称的坚定情怀”,又因为本次论坛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所以演讲中坚定地表达“中国青年与世界同生”,字里行间透露出“我”是大国的青年代表的身份信息。

二、“我”在场交流

“在场”或“在场性”原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中,指“在”“存在”;到了法语世界,则被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翻译过来,相当于汉语的“在——不在”的“在”和“有——无”的“有”。更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面向事物,就是交流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

哲学上对“在场”的理解,其核心精神是介入。具体到写作,则“在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作情境此时客观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我”也在客观地面向着事物;二是“我”和现场有直接的、敞开性的交流,“我”是融入现场的,而不只是一名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在场”是“交流”的前提,“交流”是“在场”的目的和“在场”的有力表现。落实“在场交流”,能有效地拉近“交流”双方间情感距离,便于思想的沟通与问题的解决。

作文设置写作情境,要求考生按照写作指令进入特定的写作时空,该写作时空对于此刻的考生来说,多是虚拟的,考生只有在“身份确定”的前提下,把自己放置到指定的时空,然后才能达成“在场交流”。如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若考生选择指令任务一“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并体现“在场性”,就必须把“我”放置到100年前学生集会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并与那个时代产生同频共振的情感认知,包括语言风格及表达习惯也能契合时代特点,方能写出优秀的文章。看当年考场佳作《我为什么站在这里》的节选语段:

就在三天前,从遥远的西方传来了一个噩耗。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不顾我国民众的强烈呼声,坚持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不愿相信,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中国是协约国的一员,也是战胜国之一,可我们遭受的却是如战败国般任人宰割的命运。

这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的原因,也是此刻我站在这里的原因。

我想问一问,以胜利者姿态宣扬“公理战胜权利”的列强们,你们所说的“公理”到底在哪里?我想问一问,去参加胜利庆典的政府官员们,我们国家的尊严在哪里?我想问一问,山东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你们能接受美好的家园沦为日本殖民地的现实吗?我更想问一问,在这里集会的同胞们,你们能接受一个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华夏神州吗?

亲爱的同胞们、朋友们,今天,我站在这里,就是为了表明我的态度:面对列强带着讥笑与嘲讽递过来的合约,我们有权说“不”!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不签字!为了维护世界的公理与公正,绝不签字!

该考生把“本我”换成“他我”,然后将“他我”放进演讲现场——这还不是对“‘我在场”的全部理解,全部理解应是:“我”走进了1919年外丧国权、内贼当道,民族处于危亡,举国上下人心激荡的特定历史年代(时间);“我”走进了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的集会现场(空间);“我”是青年学生中的一员,“我”在现场演讲,义愤填膺,与与会者有深入的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

演讲稿、发言稿、辩论稿、书信等,一般都强调“在场”感,写出“‘我在场”一般不成问题,关键要把握好表达角度和言语分寸,才能表达出切合身份感的认知。

三、“我”个性表达

人们在面对客观事物时,往往有从众的心理,但“我”之所以是“我”而非“他”,就是因面对具体事物时,又常有“个性表达”。“个性表达”强调真实、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的特质,是一种独具慧眼、别开生面的表达。这种表达,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才华、心理状态、价值取向、思想境界等等,也正是这种“个性表达”,才让同题写作的选手凸显棱角,而不至于千人一面。

当下的写作命题,任务指令往往明确要求,写出“你的感受与思考”。如2019年高考全国I卷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任务指令是“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2020年高考全国I卷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再如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对“体育之效”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全国卷乙卷“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等等,这类任务指令比比皆是。

尽管“你”的思考必须符合主流价值观,很多观点可能与其他考生相近甚至相同,但这并非排斥“你”表达“自我”,相反,越是人云亦云时,就越要有“自我意识”,越要有个性表达。如下面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的佳作:

付诸行动,理想之火焰才能被点亮!

诗人艾青曾这样告诫追梦青年:“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还是在床上。”的确,没有行动,梦想就只是空中楼阁,永远落不了地。“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两横一竖一个干”,要行动,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辽宁凤城大梨树村的“干字碑”,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的“大发渠”,重庆巫山下庄村的“绝壁天路”,都是明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追梦路上,实干如同园丁的锄头,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袭人;也似农人的犁铧,深入泥土就有春华秋实。

(《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

在“理想与现实”这个话题中,谁都知道“现实”中“实干”的重要。但本文考生不这样谈,他说“付诸行动,理想之火焰才能被点亮!”,其意在表明,只有“付诸行动”(实干),“理想”才能在前方闪亮地引领着人,才能变得真正有意义。文段最后,“实干如同园丁的锄头,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袭”等两句,内部隐藏着充要条件关系,不仅阐释了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且文辞优美,认知表达,独抒己见,富有个性。

对于“个性表达”,写作中有几点应注意:第一,不能为了追求个性认知而违背主流价值观、世界观、公序良俗等正确观念和道德规范。第二,在观念正确规范的前提下,只要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点滴认知,皆可算作“个性表达”。如某生在文中写道“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虽只一个句子,但颇具理性的力量。第三,个性认知要切合“我”的身份,切合“我”的思想经历,风华正茂的青年写出八十老叟的顿悟,显然很假。

四、“我”时代担当

“自我意识”的最高层次是“社会自我”。一个丢在荒岛上的人,跟谁谈“自我意识”?生活在社会里的每一个人,既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获得一定的认可,那相应的,也就应有一定的付出。由于当下作文命题往往着眼于社会性材料,甚至是宏大主题的材料,而“我”又是处在当下大的时代环境里,因此,对于处在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洪流中的年轻学子来说,谈“自我意识”,最高的境界就是谈青春奉献、民族复兴、家国情怀等,即应写出“大我”。如下面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佳作片段: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谓之开天辟地。七十二年前新中国诞生,谓之改天换地。四十三年前改革开放开启,谓之惊天动地。今天,新时代里一路追梦的中国,因为你我的奋发有为,终于与过去遥相呼应,顶天立地!

《人民日报》在写给青年的八封信中道:“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濤。”诚哉斯言!有为之人铸就了可为时代,可为时代又何尝不正孕育着有为之人?虽然“内卷”“躺平”等戏谑之言时有出现,但不可忽略的依旧是青年生命中奋斗的底色!我们咬紧牙关负重前行,恰恰因为我们正是这被历史选中的一代。亲爱的朋友,互道一句:前景可待,未来可期!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你我最大的底气。

做一颗火种,纵一灯如豆,也可累计成阳;乘一叶扁舟,纵一波三折,也可断绝江河。惟愿我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继先辈烽火,露我辈锋芒。不坠可为鸿鹄志,争做有为青年人!

(《不坠可为鸿鹄志,且做有为青年人》)

这篇文章“自我意识”的体现是:把“我”放在时代大幕里,写“我”应具有的使命担当,写出了“大我”,写出了“我”在这个时代应该具有的情怀。

谈“我”使命担当、青春奉献等,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丢下手中课本,去扛枪杀敌或救死扶伤,而是要我们在学有所成之后,站好自己的青春之岗;谈“使命担当”,就是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有为国发展、为民幸福的决心。当然,写作中应切合“我”自身实际,把“使命担当”等放到小而具体的切入点来谈,才显得真实而生动。火箭“心脏”焊接人,大国工匠高凤林,18岁学了焊接手艺,至今40年来一直战斗在大国伟业的第一线——焊接火箭“心脏”,这就是最好的“青春站岗”。

“自我意识”的四个维度,在具体的写作中,各维度可能是独立的,但更多时候,几个维度可能重叠。比如前面以“老师”身份给教育部写信,写得好,则身份确定、在场交流、个性认知等,皆可同时具有,包括第四个维度的责任担当,也该在写作中有所表达。需要注意的是,因写作情境和指令任务各不相同,“自我意识”体现的维度及侧重点也就有别,这就需要具体写作时,能做出精准的判断与取舍。

参考文献:

[1]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文出版社,2018.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

[3]蔡明.宏大主题写作的个性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2021(5A).

[4]彭俊娇.“真写作”作文教学须强化四个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2020(9A).

[5]唐惠忠.高考作文如何凸显“自我意识”[J].应用写作,2020(5).

[6]周闻道.在场精神的流变及其当下意义[J].东吴学术,2018(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项目学习研究》(课题批准号为:B-b/2020/02/131)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研究》(课题批准号为:2019JK13-L41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指令维度
一样,不一样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单一形状固定循环指令G90车外圆仿真》教案设计
新机研制中总装装配指令策划研究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