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史记》中的历史人物

2021-09-29 09:27孙顺太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张骞汉武帝匈奴

孙顺太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创作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创的纪传体写史方法被后世所继承,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翻开这本记载了3000多年历史的《史记》,我们能感觉到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西汉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创作了《史记》的司马迁。

屈原——爱国诗人

屈原是楚国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记忆力过人,语言应变能力强。由于有贵族背景,屈原曾任左徒,参与楚国大政方针的确立,对外处理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后曾担任三闾大夫,掌管三大贵族的宗族事务。战国群雄之间相互征伐,纵横捭阖。当时秦国军事实力最强,齐国经济实力雄厚,楚国则国土面积最广阔,他们在大国关系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战国时期,有两件事对各诸侯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是富国强兵,一件是处理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富国强兵的典范就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傲立群雄。屈原非常希望楚国强大起来,然而,改革过程中自然要改变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这难免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在富国强兵上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在事关楚国利益的外交事务上与楚怀王意见不同,特别是对待与秦国、齐国关系的问题上。屈原受上官大夫的挑拨,被楚怀王罢黜后流放,排斥在国家决策层之外。

楚怀王在内政外交方面的一系列失误,使得楚国在复杂的诸侯争雄的背景下处处被动,与秦国会盟时被扣留,落得客死秦国的下场。屈原面对楚国江河日下的国势,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离骚》是代表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其中的名句。历史没有给楚国喘息的机会,秦国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的君主和贵族狼狈逃窜,屈原在悲愤无奈之下投身汨罗江。

张骞——凿空西域

自秦汉以来,北方游牧部落匈奴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徙,对秦汉构成威胁。秦朝用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掠夺。汉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征讨匈奴不利,被困在白登山,在谋臣陈平的设计下脱险。后来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定,他派宗室女子与匈奴和亲。尽管如此,匈奴并不满足。时不时依仗其军事实力,对汉朝边境进行骚扰,侵占汉朝领土,抢掠百姓财物,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也异常烦恼,但是迫于国力有限,只能忍气吞声。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壮大,困扰汉朝的内部问题得到解决。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着手解决匈奴对朝廷的威胁。军事上,任用年轻有为的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用军事手段打击匈奴。同时,利用外交手段,拉拢同盟军,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作为汉武帝派出的使者,率领一百多人前往西域,联合受匈奴压迫的大月氏,东西夹击,共同对付匈奴。当张骞进入河西走廊时,不慎被匈奴人发现并扣留起来,得知其意图后,将其软禁,威逼利诱,使尽各种手段,企图让张骞放弃联合大月氏的想法,张骞则想方设法摆脱匈奴人的控制,这一斗争就是十多年。十多年的磨难,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匈奴人防范心理衰减的情况下,他带着属下逃离匈奴人的地盘西行,继续寻找大月氏人,希望与之联合,共同对付匈奴。结果,大月氏人整个部族西迁,换了新的生存环境,对付匈奴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联合大月氏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张骞由于西域之行,对当地政治概况和风土人情有了深入了解。他决定返回长安,途中又被匈奴人抓捕,扣留了一年。张骞趁匈奴内乱逃脱,回到长安。张骞回来时,只剩他和随从两人,历时十三年之久。

张骞西行,为沟通内地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开创先河,被誉为“凿空”。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的纽带,使得中西经济互通有无,文化不断融合。

司马迁——忍辱负重,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自幼好学,在父亲司马谈的引导之下,十岁时已能诵读《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循序渐进,日复一日,到了二十岁时学有所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父亲的资助下,司马迁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凭吊古人,探访历史遗迹,在古战争中追寻刀光剑影、鼓角争鸣背后的英雄事迹,考察先哲圣人的思想足迹……游览使他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更加激发了司马迁报效朝廷的雄心壮志。回到长安的司马迁做了郎中,在汉武帝平定西南夷时,曾出使西南地区。

后来,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职位,做了太史令。司马谈在临终前嘱托司马迁:要编写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和文化传承作用的著作。司马迁含着泪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并承诺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时刻准备着,为了一部经典著作的问世,在历史典籍中汲取精华,与同时代的文化名流交流学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的宏伟理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将领李凌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朝廷上下声讨李凌,司马迁仗义执言,分析李凌投降的客观原因,认为李凌投降并非他的本意。这一分析惹怒了汉武帝,司马迁被处以宫刑。面对突如其来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忍辱负重,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跨越三千年历史的《史记》,这部在文学和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张骞汉武帝匈奴
张骞探西域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西游新记7
飞将军抗匈奴
树为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