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

2021-09-29 09:27张引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楼群土楼世界遗产

张引

福建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内陆地区,距台湾海峡120多千米,由12世纪至20世纪建造的46座生土结构房屋组成。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造型庞大,堪称民居之最。最普通的圆形土楼直径约为五十余米,达三四层楼高,有百余间住房,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的圆楼直径约为七八十米,可住七八百人。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福建土楼与青山、绿水、田园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

世遗印象

福建土樓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同时,它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土楼的特征是高大坚固的泥墙,顶上是瓦片铺就的屋顶和宽大的悬垂屋檐,大部分精细复杂的结构可追溯到17世纪和18世纪。这些建筑由下到上分别居住着许多家庭,每层有两三个房间。与其朴素的外观不同,土楼的内部非常舒适,通常装饰华丽。土楼是建筑传统和功能相结合的杰出典范,以实例展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生活和防御性组织,并且,从它们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来看,土楼也是人类民居的一个杰出典范。

福建土楼世界遗产由“六群四楼”组成,分别是永定区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代表性土楼有:

1.初溪土楼群

位于永定区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是民居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其中,集庆楼为两环圆形土楼,距今有580多年历史,结构十分独特,楼内有72部楼梯,一梯一户,而且木结构均用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被称为“楼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楼”。

2.振福楼

位于永定区西片村,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圆楼,按照中国传统的《易经》八卦格局建造,计3厅96间。楼内雕刻精细,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土楼。

3.田螺坑土楼群

位于南靖县田螺坑自然村,由一方四圆五座土楼组成,方形楼居中,圆形楼环绕上下左右,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

4.二宜楼

位于华安县大地村,为双环圆形土楼,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的美誉。楼内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堪称民间艺术珍品。空地有两口水井,分别为“阴泉”和“阳泉”,组成太极阵型。

世遗价值

福建土楼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杰作,是中国建筑文化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的奇特混合,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1.文化内涵——浓厚的宗族和教育传统

福建土楼里,数百人同祖同宗,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大家族生活,反映了客家人和睦、平等、团结的宗族传统。

自古以来,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宗族子弟学习文化,若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场功名,会在祠堂前的池塘外沿两边各竖一对石笔。石笔,古称“谤木”,即后来的华表,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土楼家族还十分注意“兴诗立礼”,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代客家人“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2.建筑成就——生土建筑的活化石

福建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埋入大石为基,再用石块和灰浆砌筑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黏性。夯筑时,还会在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做“墙骨”,以增加墙体拉力。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外面再抹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便具有了良好的防御、防风、抗震能力。另外,为防火攻,土楼门上还设有漏水和漏沙装置,遇到紧急情况,楼内居民可从地下暗道逃出。这些完备而精致的建筑结构和设计,令世人拍案称绝。

猜你喜欢
楼群土楼世界遗产
“美味”的土楼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山中古楼群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高处
什么是世界遗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红美人”的故事
感恩
人工湖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