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1-09-30 02:56罗孟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规管耳石亚组

罗孟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又称耳石症,是仰头低头、头部偏转、坐起、翻身等特定头部动作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并伴有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以老年人群较为多见,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突发BPPV时易导致跌倒而出现摔伤甚至骨折等情况,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2]。管结石症是BPPV的主要病理机制,以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其次为水平半规管BPPV,而上半规管和混合型BPPV较少[3]。目前,手法复位是临床公认的BPPV有效治疗手段,具有起效快、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特点[4~6]。本研究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老年BPPV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余姚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依据病史及头部运动到某位置出现短暂性眩晕等症状特点,并经Dix-Hallpike试验及仰卧侧翻试验确诊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17)》[7]中BPPV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由严重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脑部感染、脑部肿瘤等导致的眩晕,合并其他严重老年性疾病,有手法复位禁忌症、精神疾病、临床依从性差等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中,男34例,女86例;年龄40~79岁,平均61.87±6.48岁;病程3~15 d,平均5.47±2.15 d;后半规管BPPV99例,水平半规管BPPV21例(包括管石症13例与嵴顶症8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80例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40例;同时,将各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梗塞等基础疾病患者分成A组,不伴基础疾病者分为B组,即:老年A组58例、老年B组22例;中青年A组12例、中青年B组28例。各组患者性别、病程、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手法复位方法 后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患者正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床旁,双手把持患者头部向患侧转头45°(双侧患者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均可),保持上述头位1~3 min不变,同时嘱患者迅速仰卧,头向后悬垂于床平面下30°,继续把持患者头部向健侧转头90°;保持头与身体的位置1~3 min不变,嘱患者向健侧翻身90°,待眩晕减轻(或消失)后坐起。双侧患者一侧复位后需间隔10~15 min方可进行另一侧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Barbecue滚转复位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连续向健侧方向转动三个90°翻滚,每一个翻滚待眩晕消失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翻滚。根据患者复位治疗耐受情况,每次就诊复位1~2次,复位过程尽量缓慢,复位角度准确,以患者耐受为度。1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价。

1.3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8]对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进行评估;BBS分值范围0~56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其中,0~20分为平衡功能差,需坐轮椅;21~40分为具有一定平衡能力,借助辅助可行走;41~56分为平衡能力良好,可独立步行。

1.4疗效评估 依据指南[7],治疗1周后Dix-Hallpike试验或仰卧侧翻试验为阴性,患者眩晕或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完全消失,平衡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治疗后眩晕或位置性眼震等症状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平衡功能明显恢复为有效;治疗后病情不变化或加重为无效。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内复发情况。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BBS平衡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01),但中青年组治疗后BBS评分显著高于老年组(P<0.001)(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分,

2.2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6,P=0.783,P>0.05)(表2),各亚组有效率比较结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3 老年组与中青年各亚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老年组与中青年各亚组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

随访12个月,老年组与中青年各亚组1、3、6、12个月时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老年组与中青年各亚组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BPPV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临床以特发性BPPV最为多见,其中又以后半规管BPPV发病为主,占其总发病率的80%~90%[9]。BPPV病因尚不明确,但临床普遍认为耳石学说为其主要发病机制,该学说认为附着于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后游走进入内耳半规管,当头位发生变化时引起耳石小颗粒与内淋巴液向位于半规管前部的嵴帽转移,内耳平衡感受遭到破坏,同时,转移的耳石小颗粒与内淋巴液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进而引发短暂眩晕及眼震,而当耳石复位后,内耳平衡得以恢复,眩晕症状即可消失[10,11]。

手法复位为BPPV首选治疗手段,不同类型的BPPV复位手法略有差异,前、后半规管BPPV多采用Epley法复位,而水平半规管BPPV多采用Barbecue手法复位,但其复位原则均是通过体位改变让脱落后游走的耳石离开半规管回到前庭,或使耳石散开后恢复内耳平衡感,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临床报道显示,在BPPV发作期,1次手法复位的治愈率达50%~80%以上,2次复位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但复位后一年内复发率接近30%[12]。也有报道指出,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远期复发率[13]。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手法复位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各亚组总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复发率均较低,各组间有效率及1、3、6、12个月时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与王静等[14]报道基本一致,但各组12个月时复发率均低于余锋等[12]相关报道。

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经复位治疗后仍存在一定残余症状,如:头晕、恶心、站立不稳及视觉敏感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复位后耳石返回椭圆囊内,突然改变了椭圆囊斑的敏感性[15]。另有研究表明,造成此类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年龄、内耳血流供应等因素有关[16,17]。BBS量表为临床评价BPPV患者眩晕、平衡、视觉敏感等症状的信度及效度均较高的评价工具,本研究对老年及中青年BPPV患者治疗后BBS评估结果显示,经手法复位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平衡功能均显著改善,但中青年组BBS评分均高于老年组。说明手法复位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临床症状及不适感,但中青年组改善效果优于老年组,其原因可能与各年龄段身体机能代谢有关,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可有效减轻老年BPPV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平衡能力,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复发率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规管耳石亚组
不同煎煮方法及时间对炮附子配伍大黄治疗阳虚型便秘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
小鼠半规管造模的实验技术优势及其应用
Dix-Hallpike 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亚组Ⅰ分离物生物学特性
壮族PCOS患者及其亚组的临床特征分析和血清LHCGR的表达研究
耳石症如何治疗
民营电视剧企业社会效益失范问题的规管举措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对巨大肩袖撕裂进行分类的临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