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2021-09-30 00:28杜秉旋赵世东
下一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第二课堂优化策略

杜秉旋 赵世东

摘  要:新时期,高职教育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教育教学方面进一步提升。高校对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在提升,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合理的优化完善,是提升教育質量效果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其理论内涵以及现状进行客观阐述,提出优化策略,提升建筑专业人才的建筑识图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质量。

关键词:新时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优化策略

高职院校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强人才培养,树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理念,促进两者融合协同发展,建立全面、立体、多元的育人模式,使高职教育能够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建筑识图课程教材为基础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第一课堂是开展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计划内完成教育教学课程安排,是主要的教育方式。

第二课堂是区别于第一课堂,以积极灵活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为主体的,在第一课堂之外以教育资源、教育空间为载体的教育平台,通过建筑识图课程在实训机房的演练以及具体建筑项目案例的画图与识图,能够更好的支持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第一课堂是将教材知识理论、技能等进行重点讲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基础知识理论教学的根本保障,学生通过建筑识图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

第二课堂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突出了实践育人的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拓展和进一步的延伸,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对不同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的辨识,提升对于工程施工及管理的认知。

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协同教育,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调到学生积极性等等,在创新、自主学习、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现状

高职院校对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并没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同时,由于思维的固化,重视程度不足,还存在对协同育人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其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协作融合依然在探索中,存在考核机制不健全的不足。这也导致了对于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不重视的情况,导致教育配置的不均衡。在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效果、学生能力提升等等相对应的考核标准不够明确。目前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三、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和作用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基础。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和拓展,实现通过教学活动、实训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和效果。院校需明确两课堂之间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创新,在建筑识图理论教学提升的同时,在建筑识图实践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

院校需坚持以学生为本、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做到知行合一,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建立符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建筑识图能力。院校各部门之间应紧密配合,加深合作以实现各部门对协同育人的支持,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案需科学统筹规划

院校对于协同育人培养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多个方面积极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统筹规划,提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作用和效果。

1.加强科学统筹人才培养规划,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基础,考虑建筑识图专业特点以及发展情况,以使教学设计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建筑识图实践教学活动,针对建筑识图专业情况,以实训、实践开放性的课程活动,扩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实现教学实践特色的突出与展现,满足学生各个阶段的个性需求。

3.院校要在师资力量方面进一步科学分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教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能力。院校在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场所安排方面也需要向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倾斜,积极紧密的配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加强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水平。

(三)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需要以载体为介质进行推动,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衔接过程中,院校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第一课堂基础性的重要地位。第二课堂则是在其基础上的扩展,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基础,进行第二课堂实践操作的延伸,也正是第二课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对理论知识进一步进行巩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校师生应加强沟通联系,通过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打造适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校园氛围。还需要积极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践操作平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院校领导及管理人员需要联合各个部门积极加强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提升院校管理水平和课程教学活动运行能力。

院校需要积极加强考评机制建设,完善建筑识图第二课堂考评体系构建,对于建筑识图实践活动、操作水平的考核,是全面的、综合的,因此对于考核标准需要更加科学合理。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加以重视,教师队伍必须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充分的了解,对专业辅导、实践实训都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等,也需要教师担起重任,积极解决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并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院校也需要加大协同育人的投入力度,在软件、硬件、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活动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都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新时期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科学统筹规划,制订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拓宽活动载体,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衔接,加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建筑识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建筑识图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育人机制研究[J].徐倩倩,施璐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潘云智,陈省平,宁曦,刘亚婷.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4)

[2]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现状及优化建议[J]. 穆帆,何帅,吴德钰,张琳.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01)

课题项目: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建筑识图能力培养为例(编号YZ20009)。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第二课堂优化策略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