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政策下推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2021-09-30 00:59刘金宝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8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

[摘 要]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普遍存在科研成果实用价值一般,成果转化意识不足;转化驱动力不足,信息渠道不畅通;中试环节力量不足,科研资金投入较少;产学研合作不深入以及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大部分科研成果没有应用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障碍。重点分析一系列放权政策下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放权政策;中试环节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上海市“晨光计划”人才项目“环保型水溶性碳材料在微乳切削液中的应用研究”(18CGB12)

[作者简介] 刘金宝(1989—),男,江苏淮安人,硕士,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科技处讲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8-0030-04    [收稿日期] 2020-12-30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与服务型人才的教育,着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其意义在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尤其在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得到“松绑”,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开始发挥其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产学研过程中,能够以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并结合自身的职业特色提供技术服务,切实增强创新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大部分科技成果并没有应用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这就造成资源的搁浅,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影响。所以,清除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障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三权”改革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阻碍

(一)科技实用价值一般,成果转化意识不足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通过“三权”管理改革逐步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以及收益权,并出台技术入股等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自主管理权限。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这些利好政策的作用下,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包括课题项目申报、论文、专著、专利和软件著作等科研成果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偏理论性,在成果转化率上依旧为零,大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搞课题研究、写论文专著等,以达到职称评定要求,缺乏足够的科技成果转化意识[1]。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技成果具有实用价值,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职称晋升或是完成学校分配的科研工作任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数量虽多,但含金量和创造性不高,且大多数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无法吸引企业和市场的关注,造成大量科研成果堆积、无法转化,部分转化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低。所以,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质量和实用价值尤为重要。

(二)转化驱动力不足,信息渠道不畅通

技术服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本身就是一门复合型的实践学科,在科技资源与生产力和经济之间起到纽带的作用,但是对于从业人员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培养难度相对较大,培养模式相对较复杂。我国的技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模式较为单一,从“十三五”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提出以及培养和壮大专业化技术服务人才队伍的具体部署到现在仅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前的技术服务行业还存在高层次人才匮乏、基础行业鱼龙混杂的现象。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起步较晚,在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扶持下,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不够重视。从各院校制定的相关科研政策来看,依旧存在“重科研,轻转化”的倾向,并没有将科技成果的转化当作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科研成果转化在科研评价指标中的权重非常小,这就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师成果推广、应用的积极性。科研成果在转移转化过程中流程复杂,要求过高,耗时耗力;而目前高职院校与多数本科院校相比,缺少专业化的机构和团队。多数本科院校设置了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也招聘或培养了一些技术转移方面的人才,由专人来负责科技成果转化,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些技术经纪人具备足够的时间投入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成果转化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和渠道都更加了解,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服务,帮助科研人员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让复杂的流程简单化。然而,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主要是依靠科研人员自己来转化,校企双方互相不了解,供需双方信息不畅通,成果和需求之间不能及时匹配,造成科研成果被埋没,增加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难度。所以,如何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人才精准对接的平台,组织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现场对接企业,让堆放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走出高职院校的大门,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形成新岗位、新产业,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

(三)中试环节力量不足,科研资金投入较少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既是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完善,也是对规模化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检验。中试环节有助于检验实验室成果是否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条件,能否被市场所接受以及是否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这一环节的把控,是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保证,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力量较为薄弱,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科研投入相对较低。其中,用于科研成果中间试验和转化的资金严重不足,缺乏行业所必需的通用计量检测仪器、常规实验设备,在设备元件、基地建设及配套设施方面也略显不足。加之校企合作不够深入[3],企业方面普遍认为中试环节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低,所以企业不太信任高职院校的科研转化實力,不大愿意将资金投入风险较大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中试环节,而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风险较小的高水平本科院校。缺乏科研经费和成果转化经费的支持,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就不会注重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与应用[4]。这就造成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出现断层,中试无法实现,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