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体检”结果观察

2021-09-30 14:09胥大伟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内涝广州人口

胥大伟

2018年10月6日;广州一些道路出现拥堵。图/视觉中国

作为2000多年来没有改过名字、没有发生城址变迁的省会城市,厚重的历史一直是成都的骄傲,但它却在“城市体检”中被检测出历史街区面积明显缩水。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作为城市体检的第三方机构,选取了1933年成都市历史地图,测算中心区原有历史街区面积为16.45平方公里,通过卫星遥感图片对比分析,目前城市中心区留存历史街区面积仅为0.7平方公里,且呈高度分散斑块,城市传统街区留存指标仅为4.26%。

2019年,住建部组织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第三方团队,开始对样本城市进行第三方体检。体检项目涵盖生态宜居、城市风貌、安全韧性等多个方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尹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城市体检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既可以与城市自体检结果相互印证,又可以发挥第三方立场中立的监督效果。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也会生病。和人的体检一样,不能光凭感觉说有什么病,城市要通过科学的体检来发现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治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近期表示,要通过城市体检结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发现共性问题,进一步总结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

拥堵的通病和无力的疏解

广州最近收到了一份体检报告单,这是广州第三次接受城市體检。由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课题组撰写的相关报告,显示了广州市2020年城市体检结果,其中一个老大难问题是:交通拥堵形势依旧严峻。2019年,广州高峰时间平均机动车速度为26.3公里/小时,工作日高峰时间平均机动车速度仅为24.7公里/小时。其中,沿江西路是广州市的头号堵点,沿江西路位于珠江北岸,与人民南路的交叉口常年处于排队拥堵态势。与市内其他拥堵点一般只是在早晚高峰塞车不同,沿江西路的拥堵时间相当持久,每天拥堵时长超过4.68小时。

城市路网系统犹如遍布全身的血管,堵点的出现意味着形成“栓塞”。通过体检,广州标记出金沙洲路、白云大道北、东濠涌高架路等多个严重拥堵点,而堵点的“病灶”源于广州路网的结构性问题。体检报告指出,广州城市各组团缺少快速联系通道,通道不足导致金沙洲路等主要道路成为交通拥堵高发地;枢纽配套路网集散能力不强,使得机场高速出口匝道等大型交通枢纽集散地也成为拥堵的重点区域。

从规划上来看,广州是环形放射状路网结构,主要依靠两个环路、一个半环路、十七条放射性道路、七条联络线,组成整个城市交通网骨架。但这个骨架路网并不完美,广州的东部新城、南沙新城及花都区、番禺区等外围地区骨架路网建设滞后,中心城区内骨架路网仍存在断头路等结构性问题。广州作为千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在巨大的出行需求压力下,路网的结构性问题,极易导致节点性交通瓶颈的存在,常发拥堵路段的治理并不容易。

福州同样备受拥堵困扰。但通过城市体检可以发现,与广州不同,福州的城市布局呈现明显的单中心结构。福州城市体检报告显示,鼓楼、台江两区拥堵态势最为严重,高峰时期的通行时间接近顺畅通行时间的2倍。早晚高峰期,6条主要干道的平均车速已降至15公里/小时,道路运行已呈现“12小时交通高峰”现象,这意味着福州每天的交通高峰期长达12个小时。报告指出,职住不均形成的长距离通勤与道路网络不完善,成为福州交通系统的核心病症。

福州目前人口已突破800万,人口分布格局更像是个同心圆。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鼓楼区和台江区。两区人口密度分别高达3.31万人/平方公里和2.2万人/平方公里;更为严峻的是,福州市二环以内以全市16%的面积聚集了40%的人口,提供了45%的岗位,生成了52%的出行,主要进出城的14条道路日均双向总流量已达到68万辆。单中心的布局,职住不均形成的长距离通勤也导致了福州主要对外交通走廊高峰期间潮汐现象明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殷会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大部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产生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开发强度过高直接相关。2020年,36个体检样本城市中,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平均值是1.26万人/平方公里,但广州、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它的中心区人口密度超过3万人/平方公里。相关城市的体检报告亦指出,南京、广州、福州等城市,中心区饱和,人口密度高,开发强度高。比如,福州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鼓楼、台江两区的土地开发强度趋近100%。而西部一些省会城市也出现过载,西宁老城区以不到城市建设用地15%的面积,容纳了城市47.2%的人口和48.6%的就业岗位。密集的人口和就业带来城市交通的高度集中,城市52%的交通流量发生在老城中心区,中心城区拥堵严重。

最近几年来,迁出中心城区人口被不少城市用作疏解中心城区压力的手段,上海就是一例典型。在2009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上海七个中心城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从34%降到了28%。相关报告显示,上海白天人口主要集聚在内环,且呈现出典型的由核心向边缘减少的分布格局,夜间人口则具有较为明显的向外扩散趋势。这说明,大量居住在上海郊区的人口,需要每天长途跋涉去中心城区上班,是典型的“潮汐人流”。

这种方式到底是缓解了交通拥堵,还是加剧了交通拥堵?在今年召开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陆铭在提案中提出,上海将人口从中心城区疏解到郊区,会加剧拥堵。从2006年到2014年,上海人均通勤时间分别增长了42%,全市道路交通平均车速下降了13%。在优质就业岗位仍然集聚在市中心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力量疏解人口,结果增加了人们的通勤距离,反而加剧了城市的拥堵程度。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中国城市交通报告》,2020年上海拥堵指数排名全国第5位,比2019年上升了2位。

猜你喜欢
内涝广州人口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车展展位图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