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0-02 20:31罗洁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4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应用研究小学数学

罗洁梅

【摘要】创设情境法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小学生被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自然会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收获新知识。本文根据目前数学课堂和学生的特点来研究创设情境法的应用方法,依据科学的原则,研究合理的应用策略,帮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创设情境法;小学数学;教学原则;应用研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为了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备课时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依据科学的原则来创设。

一、依据诱发性原则

诱发性原则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尤为重要,利用情境诱导学生去自主探索新知识。 同样是10克的食盐,如果直接让一个人吃下肯定是难以下咽,但如果是将这10克食盐加入到一份精心制作的汤羹当中,那么,人在食用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将这10克食盐喝到肚子里面了。因此,教学情境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来说就跟包含食盐的汤羹一样,只有将知识放置于合适的场景当中时,才能更好地被学生吸收,才能充分彰显出知识的魅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森林之王”老虎打算把两块地分给勤劳的小牛和小马,其中一块地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另一块的形状则是正方形的。小马跑得快,立马就去看了两块地,选择了长方形的那块地,并一脸得意地认为自己拿到的长方形的地一定比正方形的地大。可是,同学们觉得真的是小马选择的地更加大吗?我们能不能帮助小马和小牛正确地计算这两块地多大再进行比较呢?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下引发对“究竟长方形还是正方形的面积更大”的思考,积极地学习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

二、依据与教学目标最大关联性原则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力求教学内容与教学的目标有最大的关联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2)”中的搭配问题时,可创设如下情境:今天早上,妈妈为洋洋准备了一些早餐,洋洋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份主食和一份饮料。主食分别有:火腿肠,鸡蛋,面包;饮料有:豆浆,纯牛奶,果汁。同学们能否帮洋洋计算一下他可以有多少种选择呢?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图形的连线或实物操作的动手过程,让学生体会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创设早餐搭配问题,让学生接触与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情境,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了一座桥梁。

三、依据真实性原则

有一个成语叫“身临其境”,真实的情境能巧妙引起学生的“共情”。在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时,应设计与学生实际上的生活比较相近的情境。例如,在学生即将学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秒的认识”时,教师可在正式上课前播放跨年晚会中新年倒计时的精彩片段,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跨年的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也可以播放我国跨栏冠军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冠军的110米跨栏的经典镜头)和学生一起倒计时后,可顺势引出今天的新课:秒的认识。这时,教师可给学生讲解: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倒计时,同学们是不是觉得一瞬间就倒数完了呀?那么,像这样的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通常会用比“分”更小的单位,我们把这个单位叫做“秒”,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用心地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吧。创设和学生一起大声喊10秒的跨年倒计时的情境,学生能够亲身经历1秒有多长时间,对“秒”这个单位的含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正式学习“秒”这个抽象的单位时,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

四、依据认知接近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要符合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创设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就能摘到“知识的果实”的数学情境,也就是要遵循认知接近性的原则。在学生原本就已收获过的知识上展开问题,让学生经过探索就能“够着”新知识并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柱”这一节课的教学时,可先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回顾它们都是由几个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然后,拿出一些圆柱形的模型:茶叶罐、筒、药瓶等,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小组讨论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这些实物中把圆柱的立体图形抽象出来,并拿一个圆柱形的模型讲解各个部分的图形所对应的名稱,让学生认识到把圆柱的侧面图形展开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关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把一个圆柱形的纸筒按照两个底面一个侧面把它剪开,观察它的展开图形是什么图形。这样,学生很快能知道圆柱被剪开后,它的底面是两个相等圆,侧面展开后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也为接下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这一新知识作好了铺垫。

五、依据合作性原则

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是一个人不能丢掉的时代品质,学生的这些品质可以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培养。教师在创设教学的情境时应该要遵循合作性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展示自我,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与方法,在合作中遇到的难题可一起讨论并加以解决。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还能让学生学会从别处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且在合作中建立起友谊,学会交往的意义。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四人为单位小组合作量一量自己所坐的桌子的桌面有多长和多宽。小组同学之间可商量如果所用的尺子不够长时该如何测量,相互分享自己所采用的方法。这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会发现:有的学生是按照自己所用的尺子的最长刻度为标准来一段一段测量再加起来,有的学生是以10厘米为一段来分段进行测量的。这时,教师可提出疑问:同学们知不知道1分米有多长呢?可引导学生: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测量桌子的长,其实10厘米的长就等于1分米。长度单位除了米、厘米、毫米,还有分米这一单位。在测量桌子的长度时,有的学生在使用尺子时可能出现把尺子摆得一高一低这样的错误,其他小组成员能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这一细节提醒他并纠正。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并合作交流的情境,对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有着很大的帮互作用,并且在这样丰富有趣的动手活动中丰盈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六、总结

创设情境法须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以学生的年龄特性和实际认知程度为参照,精心而又巧妙地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情境,做到动与静相互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不能为了有趣而设计不合理的数学问题情境,而是要符合学生的已经获得的常识与经验,依据科学的原则来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将鲜活的例子或与生活相关的自然有趣的情境引入数学课堂中,这样的数学课堂才精彩而不会显得“死板”,能够引领学生进入热情高涨的、有着良好氛围的课堂,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认真观察、合理想象、合作交流、思维发散、科学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并带动学生树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乐在其中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袁海翎.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交际,2016(11):177-178.

[2]李月洪.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小学教学参考,2014(11):47-48.

[3]许晓娜.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景健.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J].科技风,2019(5):56.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应用研究小学数学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