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文赏析

2021-10-04 20:13张毓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摘 要: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叶圣陶散文作品《我坐了木船》的张培基版英译文进行赏析。笔者在翻译目的论以及该理论的三大原则指导下,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深入剖析与探究,从四个方面对译文进行了分析,包括连贯性原则下的归化、忠实性原则下的增译、目的原则下的意译以及目的原则下的风格再现,揭示了译文中所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以期对相关散文翻译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我坐了木船》 张培基 翻译目的论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毕生为我国翻译事业和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译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其著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精选了许多现代名家散文作品进行翻译,优质的译文对翻译研究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本文选取其中叶圣陶先生散文《我坐了木船》的英译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进行赏析,探究译文中所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以期对相关散文作品的翻译提供一些思路。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目的论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学者Hans Vermeer等人提出。该理论主张“翻译是在目标语情境中为某一目的和目标受众产生的文本”,主要包括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目的原则强调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所想达到的对外交涉的目的,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引导全部的翻译活动。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结果均以此为导向,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以之为前提。目的原则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对于确保翻译的方向正确和提高译文的水准起着重要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需要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译者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要符合读者的母语习惯,在保证句子通顺、逻辑清晰的同时,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即读者的理解程度。忠诚性原则指译文对于原文的忠诚度,即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际连贯。

二、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张培基译《我坐了木船》

《我坐了木船》是一篇散文,选自叶圣陶的散文集和诗集《我与四川》。叶圣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故乡虽不是四川,却与蜀国有着不解的渊源。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于重庆、成都、乐山等地,在战争的动乱和生活的艰辛中仍然保留个人的坚持,积极投身于文学、出版和教育事业当中。《我与四川》即在此背景下问世。散文《我坐了木船》讲述的是作者从重庆动身前往汉口时,选择了木船这一出行方式。作者细细阐述了自己坚持坐木船的缘由:一是他并不害怕坐木船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二是坐轮船与飞机需要买黑票、托关系,不停奔走,还得看人脸色,最后冒名顶替另一个人的身份乘坐,作者有个人的“书生之见”与操守,不愿如此。全文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借“坐木船”一事言志,思想深刻,同时又不死板,字里行间颇显灵动。

此文是20世纪的优秀散文作品,彼时,白话文的写作尚不如现在成熟,故具有朴实的口语化特色,遣词造句也与当下用语习惯略有不同。因此,张培基在翻译时,为达到使读者理解,同时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目的,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使读者既能流畅阅读、理解内容,又能领略到原文的风格特色。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张培基先生在译文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一)连贯性原则下的归化

归化指译文要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口语化的白话文和英语的表达习惯不甚相同,所以作者在翻译个别词语时将其转化为英语的习语,从而使读者接受程度更高,译文也在译入语文化和其交际语境中有了更大的意义。如“在传达室恭候,在会客室恭候”译为“You may be kept cooling your heels in a janitors office or a reception room before an interview is granted”。其中“cool your heels”意为“不得不等待、久等、空等”,既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更为译入语读者所熟悉,一目了然。同理,“要坐轮船坐飞机,自然也有办法”译为“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I can go by steamer or aircraft if I care to”。其中“It stands to reason”也是英语中的习语,意为“显而易见、理所当然”,在文中起到同样的效用,均属于连贯性原则下的归化。

(二)忠实性原则下的增译

原文第二段中写道:“木船危险,当然知道。一路上数不尽的滩,礁石随处都是,要出事,随时可以出。还有盗匪……”最后一句“还有盗匪”译作“To complicate matters,there are bandits lurking around”。其中,“To complicate matters”是增译的部分。这源于汉语与英语截然不同的表达习惯:汉语属于意合语言,逻辑关联词的使用频率大大低于英语,因为汉语的逻辑关系暗含其中,虽未明确表示,却能让读者厘清其中的逻辑;而英语属于形合语言,需要逻辑关联词来明晰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故在此处增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阐明了两句话中的递进关系,表明坐木船不仅有触礁的危险,更糟的还有遇上盗匪打劫的危险。此外,“lurking around”也属于增译成分,意为“潜伏”。原文字面上虽无此字,却暗含其意,这里补足显得意义更加完整,同样也是遵循了目的论忠实性原则下的增译。

第三段中写道:“历来走川江的人都坐木船。”“川江”于中国人民而言算是常识,指四川段的长江,而外语读者缺乏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故此处译文将缺失信息补足:“the Sichuan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叶圣陶在作品中表示,人家可以坐木船,他就不能坐吗?理由是:“我又不比人家高贵。”张培基将此句译为:“Why should I think it beneath myself to travel by wooden boat ”增加的部分点明了评述的对象“坐木船”,同时转化为问句,与前文具有连贯性,且语气更强,发人深省。随后,作者对轮船、飞机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最终得出结论,任何事都有危险性,要绝对避免,除非你莫要做人:“至于危险,不考虑也罢。轮船飞机就不危險吗?安步当车似乎最稳妥了,可是人家屋檐边也可以掉下一张瓦片来。”最后这句译为:“Going on foot seems to be the best choice,but a tile falling off the eaves of somebodys house might prove equally disastrous to foot passengers.”译文补足了中文的言下之意,屋檐掉下瓦片也可能砸到行人头上,构成危险,虽未明言,读者却能明了。但英语中讲求清晰明了的逻辑关系,若直译字面“but a tile might fall off the eaves of somebodys house”,则会显得头重脚轻,且逻辑不明,故在译文中增译出“行人”和“同样危险”这两层意思更为妥当。

第四段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于“黑船票”的理解,也就是找关系买来的高价船票。作者认为个人力量虽然微薄,不能转变社会风气,却能做到坚持自身的操守。作者以诙谐的口吻评价自己的观点:“这自然是书生之见,不免通达的人一笑。”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是:“All this is undoubtedly the pedantic view of a bookish person—a view which must sound ridiculous to all sensible gentlemen.”其中“pedantic”一词是根据原文意思引申出来的,在原文字面上并不存在,此处增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生之见”在中国文化中带有贬义色彩,即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观点,而在外国读者眼里可能并非如此,他们并不能像中文读者一样流畅地接收到原文所传达的信息。此处增译能更加完整地呈现原文的自嘲口吻,与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不谋而合。

(三)目的原则下的意译

中式思维通常是形象化的,故国人的措辞中多有一些具有某种具体属性或者特征的形象词汇,而英语中抽象和概念化的词汇出现频率则更高。《我坐了木船》亦反映了“形象化”这一特征,符合中式思维的表达习惯。故而在翻译此种特殊表达时,应当首先考虑到文本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准确无误地传递原文思想,所以有时候需要牺牲原文中的某些意象以达到首要目的。

叶圣陶丝毫不掩饰自己对黑票的排斥:“单单一个‘黑字,就叫你不愿领教。‘黑字表示作弊,表示越出常轨。”毫无疑问,“领教”和“常轨”都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然后翻译。“领教”意为“感受、见识、欣赏(含讥讽或谐谑意)”,其中暗含嫌恶之意;“常轨”则不止“通常的途径或做法”这一层含义,而是指“买黑票”这一行为不合法规。故在翻译时,译者遵循了目的论原则,将作者的厌恶和“非法”之意统统用英语再现:“And the very word ‘black generates in me a feeling of repulsion.‘Black signifies fraud or illegal practice.”

第五段写请托找关系买船票的不易,需要不断前往请托人的会客室去询问消息,受尽各种冷脸。“跑了不知多少趟,总算有眉目了,又得往这一处签字,那一处盖章,看种种的脸色,候种种的传唤”对应的译文是“After making you dont know how many visits,there eventually appear signs of a positive outcome. Then you have to go here and there to get a signature or a seal,meet with all sorts of cold reception and wait for all sorts of summonses”。“眉目”和“脸色”都是为中文母语者所熟知的意象词,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一张“黑船票”的来之不易。但若是直译为“brows and eyes”或“complexion”等,都会让译入语读者不知所云,不能体会到原文的感情色彩,从而违背了目的论。因此,张培基采取了意译,“有眉目”即作“有一丝希望”处理,译为“signs of a positive outcome”;“看脸色”则理解为“遭到冷遇”,译为“cold reception”。虽似有所失,却亦有所得,达到了提高译文可读性的目的。后文将“脸色”译为“nasty look”同理。

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写坐木船不用买黑票,“每块钱花得明明白白”。“明明白白”是极具汉语特色的一种口语化表达,意思是“清清楚楚、光明正大”,在翻译时不可逐字译,应当结合整句含义进行意译,即“该花多少就花多少”或是“每块钱都花得值得”,故译文为“every dollar is paid for what it is worth”。可见,对原文的深层理解也是在目的原则指导下成功地意译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目的原则下的风格再现

上文提到叶圣陶对黑票持反感态度,原因还在于“且不谈付出超过定额的钱,力有不及,心有不甘”。“心有不甘”即作者不屑于做这种事,最后两个词语均为四字结构,工整对称。故译文采用两个which引导的四词从句来再现结构对称之美:“to pay more than the regular price for a ‘black ticket,which I can ill afford and which I disdain to do.”除此之外,作者还讽刺了冒充军人身份的行为:“至于穿灰布棉军服更為难了,为了走一趟路才穿上那套衣服,岂不亵渎了那套衣服?”“亵渎”意为“轻慢、冒失、不敬”,用在此处颇带讽刺口吻,意在斥责这种行为的不当,是对军人尊严的大不敬。故译文中使用了“sinful”一词:“Wouldnt it be sinful for me to wear the grey-cloth cotton-padded army uniform for nothing more than making a single trip ”其中“nothing more than”进一步强调一趟旅程在军人尊严面前的微不足道,同时沿用反问句,将原文的讥讽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三、结语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遵从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应首先明确译文的最终目的,再根据这一目的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其在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语境中起到连接源语文本与译入语读者的作用。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看张培基译《我坐了木船》,其英译文遵循了该理论的三大原则,达到了译文的交际目的。整篇译文用语灵活、表达地道、贴近原文的叙述风格,对当今译者而言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以及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 Vermeer H 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2).

[2] 钟边.叶圣陶生平[J].中国编辑,2014(1).

[3]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

[4] 郭仁艾.张培基英译散文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百科知识,2021(6).

[5] 宋志平.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综观[J].东北师大学报,2003(2).

作 者: 张毓,硕士,成都锦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和英语教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
北京仙栖洞景点解说牌英译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
从目的论看戏剧《理想丈夫》的三个译本
翻译目的论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从翻译目的论浅谈《黄土大塬》字幕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