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流器2 号A 托卡马克弹丸注入放电中空电流与反磁剪切位形*

2021-10-08 08:55沈勇董家齐何宏达丁玄同石中兵季小全李佳3韩明昆3吴娜蒋敏王硕李继全许敏段旭如
物理学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电子密度中空弹丸

沈勇 董家齐 何宏达 丁玄同 石中兵 季小全 李佳3) 韩明昆3) 吴娜 蒋敏 王硕 李继全 许敏 段旭如

1)(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 610041)

2)(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杭州 310013)

3)(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大连 116024)

具备弱剪切或负磁剪切和内部输运势垒的托卡马克运行方式被认为是提高聚变性能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中空电流密度剖面与反磁剪切位形是改进堆芯约束和形成内部输运垒的关键条件之一.在中国环流器2 号A(HL-2A)弹丸注入实验中,成功地实现了维持时间约为100 ms的中空电流放电.伴随着中空电流剖面的形成,同时形成了反磁剪切位形.由于欧姆加热功率不太高,且没有外部辅助加热,只能在稳定的中空电流放电阶段看到内部输运垒形成的趋势.在弹丸注入后,电子热扩散系数显著降低,说明弹丸深度注入改善了能量约束.等离子体性能的增强:一方面是由于弹丸注入造成中心高度峰化的电子密度剖面;另一方面是由于等离子体中心存在负磁剪切.同时,中空电流位形有利于改善高密度等离子体的稳定性.结果还表明,在中空电流放电中,等离子体比压值是低的.为了提高 βN 极限,可在等离子体边界附近放置导电壁.HL-2A 弹丸注入实验的结果,为在限制器托卡马克上获得高参数放电提供了一种可能.

1 引 言

为了开发一种在高β下具有良好能量约束和良好磁流体动力学(MHD)稳定性的等离子体,一种实现方案是,使等离子体芯部处于第二稳定区,且其芯部区域具有反磁剪切(s=(r/q)dq/dr <0)位形,同时具有边缘输运垒[1−3].这里β=2µ0〈p〉/B2是等离子体压强与磁压强之比,s代表磁剪切,q和r分别为安全因子和小半径;µ0指真空磁导率,p代表热压力,B表示磁场.在实验上已证实这种反磁剪切位形有助于增强约束性能和保持等离子体稳定性[4].因为通过将反磁剪切与强环向旋转相结合,可以使高β等离子体对短波长模和长波长模的稳定性得到增强.磁剪切为负时,短波长气球模得以进入第二稳定区.反磁剪切还可稳定漂移型微观不稳定性,从而改善等离子体芯部的能量约束[5].在形成反磁剪切、改善粒子输运和能量输运等方面,中心为中空或零电流的等离子体具有许多优势.迄今为止,在JET[6,7],TFTR[8]和JT-60U[9]托卡马克上,业已实现中空电流放电.在DIII-D 中空电流放电实验[1]中的等离子体电流上升阶段,进行中性束加热和电子回旋加热,也得到了中心为零或接近零电流密度的等离子体,其持续时间长达1.1 s.

另一方面,利用气体加料技术,在限制器托卡马克上能产生高密度放电,但其能量约束时间较短.利用弹丸注入来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则可以避免边缘处粒子再循环率的增加,能够增进能量约束时间,这是弹丸注入加料优于喷气加料之处[10].各国在这方面都开展过理论与实验研究.其中,在HL-1M 和HL-2A 装置上,多次进行与弹丸注入放电相关的实验研究,比如研究H 模放电过程中辅以弹丸注入以稳定边缘局域模实验等[11−14].在托卡马克装置中,可以通过深部弹丸注入获得性能增强的区域,从而在芯部加热的等离子体中产生强峰值密度分布[15].在JET[16]装置上,通过离子回旋共振频率加热,将氘丸注入L 型限制器等离子体中,实现了增强性能的放电,称为弹丸增强性能(PEP)模式.早期在DIII[10]和JT-60[17]中使用中性束注入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与类似的非PEP脉冲相比,PEP 模式的特点是中子率大幅度增加(约5 倍),电子密度ne和等离子体中心附近的动能峰值非常强,整体能量约束时间可增加约20%.PEP 模式是一种瞬态现象,通常持续1—2 s,最后会因中心压力的快速损失而终止[16].

一般的中空电流是在电子密度低而电子温度高的条件下产生的.在DIII-D[18]等大型托卡马克装置中,通过使等离子体外部区域存在驱动电流,同时生成一个高电子温度的核心区,以此来获得中空电流等离子体.一般是通过在放电早期应用中性束和ECR 加热来实现中空电流放电,同时可以使等离子体电流增大.但这要求等离子体密度足够低,以便获得射频穿透,并获得较高的电子温度.我们在HL-2A 欧姆放电中,采用冷冻弹丸分多次连续注入到等离子体芯部,实现了中空电流和反剪切位形[12,19,20].与别的装置通过中心电子温度高度峰化的等离子体来实现中空电流放电不同,冷冻弹丸注入会形成核心电子温度为弱中空的等离子体,但中心密度很高.这一实验的成功表明,在核心区具有弱空心电子温度的等离子体在一定条件下,如电子密度剖面中心峰化程度很高时,也能产生中空电流.这一过程及其物理值得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第一个出发点.

如前所述,中空电流放电可产生反转q剖面.等离子体芯部负磁剪切区域被认为是由大量的自举电流造成的.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中心电子和离子热导率比通常的反常值降低了1/3 到1/2[21].输运系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等离子体中心存在负磁剪切[21,22].因为托卡马克最佳的q剖面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聚变性能[23],同时还应提供MHD 稳定的等离子体和良好的约束.一般在电流等离子体刚刚形成、电流处于爬升阶段时,进行辅助加热或辅助电流驱动[6,24],以形成并维持中空电流剖面位形.这个阶段的辅助加热简称“前期加热(preheating)”.与此不同的是,HL-2A 弹丸注入放电只有欧姆加热,而并无辅助加热,也无外加电流驱动,但实验中电子热输运系数显著降低,实现了弹丸增强性能放电.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可以预期由中空电流导致的反转q剖面及反磁剪切位形在性能改善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仔细研究.

2 实验设置与放电位形

HL-2A 装置典型弹丸注入放电的主要等离子体参数时间演化过程如图1 所示.其中,等离子体电流Ip约为370 kA,纵向磁场Bt= 2—2.4 T,等离子体大半径R≈1.65 m,小半径r≈0.4 m.上述参数以及环电压Vloop、欧姆电流的时间演化如图1(a)—(d)所示.此外,本实验垂直场线圈电流(Iv) 和水平场线圈电流(Ir)分别约为23 kA 和0.55 kA,如图1(e)和图1(f)所示.弹丸发射器安装在弱场侧.实验中,连续发射3 个冷冻弹丸,分别在t=610,660 和 7 10 ms 时到达等离子体柱核心区.由单道HCN 激光干涉仪测量得到线平均电子密度,如图1(g)所示,n¯e在 6 11,661 和 7 11 ms 这3 个时间片处出现3 个台阶,表示随着每一次弹丸注入,弹丸消融使电子密度跳跃式上升.另外,电子温度剖面由电子回旋辐射仪测量,离子温度由电荷交换中性粒子分析仪测量.磁探针所测量的信号在本文的平衡重建中也会用到.在PEP 脉冲中,大部分MHD 活动发生在等离子体的中心区域.MHD 活动的研究涉及到许多不同极向和环向位置的诊断.软X射线就是一种强大的局部诊断工具,被用于本实验过程中MHD 活动的诊断研究[12].本次实验放电中平均电子线密度从 2.7×1019m−3增加到5.1×1019m−3.

图1 典型弹丸注入放电(4050 炮)参数的时间演化 (a)等离子体电流 Ip ;(b)环电压 Vloop ;(c)纵向磁场 Bt ;(d)欧姆电流 Ioh ;(e) 垂直场线圈电流 Iv ;(f) 水平场线圈电流 Ir ;(g) 线平均电子密度Fig.1.Temporal evolutions of the typical pellet injection discharge:(a) Plasma current Ip ;(b) loop voltage Vloop ;(c)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Bt ;(d) Ohmic current Ioh ;(e) vertical field coil current Iv ;(f) horizontal field coil current Ir ;(g) average line electron density .

图2 示出了典型弹丸注入放电性能参数.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t=710 ms 第3 次弹丸注入后,极向βp有所降低,在t=900 ms 后才开始显著上升,能量约束时间τE也同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图2(c)是电子热扩散系数χe的时间演化.从图2(c)可以看到,在3 次弹丸注入之后,χe值显著降低,表明能量约束得到显著增强.这也说明中空电流放电增强约束性能,实现了弹丸增强性能放电.

图2 性能参数图 (a)极向 βp 和能量约束时间 τE的时间演化;(b)离子温度 Ti 和热辐射强度 Ibol的时间演化;(c)电子热扩散系数 χe的时间演化,其中阴影部分表示3 次弹丸注入时间段Fig.2.Performance parameters:(a) The Poloidal βp and energy confinement time τE ;(b) ion temperature Ti and thermal radiation intensity Ibol ;(c) electron thermal diffusivity χe,where the shaded area represents the time period of the three pellet injections.

实验测量的软X射线强度如图3 所示,从上到下曲线对应的小半径r=2.5,7.3,12 和16.3 cm.可见无锯齿放电持续时间约 1 00 ms.从t=820 ms开始出现锯齿.从图3 以及后面的研究中都会看到,从t=713 ms 开始,q=1 通量面被排除在等离子体外,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 8 15 ms.在这之间约 1 00 ms 长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地实现了中空电流放电.而在 8 20 ms 后,q=1 通量面开始常规地进入等离子体,可以观察到蛇形扰动[19].

图3 不同通道的软X射线强度图,从上到下曲线对应的r=2.5 ,7 .3 ,12 和 1 6.3 cmFig.3.Soft X-ray intensity diagram of different channels,where the curves from top to bottom correspond to r=2.5,7.3,12 and 6.3 cm.

为了分析弹丸注入放电的位形演化,拟用EFIT平衡代码[25,26]来重建平衡位形[27].通过最小化1 个成本函数来确定平衡.该函数在Grad-Shafranov方程的约束下,对模拟测量值和观测测量值之间的偏差进行评估,通过使总的偏差最小化,来得到平衡位形.HL-2A 实验中,可以测量真空室内的4 个磁通环和18 个极向场线圈信号,以及等离子体电流、抗磁信号、总压力和离散点的安全因子.磁通环位置的磁通量直接作为Grad-Shafranov 方程的边界条件,等离子体总电流等于电流密度的表面积分.所有其他数量都通过成本函数的最小化来进行确定.通过求磁通的极值来确定磁轴位置.需要限定等离子体最后1 个闭合磁面处压强为零,压强梯度及其在轴上的导数也需限定为零值.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必须采用动理学拟合[25]来进行平衡重建.在本研究中,根据实验测量得到的压强剖面,对全部可能的平衡位形进行了扫描和重建.然后利用GATO 程序[28]进行稳定性分析.因此,本文图例中涉及的所有位形都取自弹丸注入放电过程中稳定的平衡位形.其中,重建的放电位形均为限制器位形,如图4 所示.

图4 放电位形图Fig.4.Discharge configuration diagram.

3 弹丸深度注入放电中空电流剖面演化

本次实验放电中弹丸注入导致电子密度和温度剖面剧烈变化,如图5 所示.从第1 个弹丸注入(t=610 ms)开始,芯部电子密度剖面中心峰化程度越来越高,在t=713 ms 时达到最高,然后峰度又逐渐降低.从t≈613 ms 开始,芯部电子温度开始形成弱中空剖面,在t=713 ms 处中空度达到最高值,此后,电子温度剖面中空度逐渐变弱.在t ≈902ms 处,电子密度剖面与电子温度剖面都完全恢复为中心峰化型.后面的分析将揭示,在t=713 ms时形成“中空电流”密度分布,持续时间约为 1 00 ms.

图5 电子密度(a) 与电子温度(b)的空间分布图Fig.5.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density(a) and electron temperature(b).

实 验中,t=702,713,782 和 9 02 ms 四个时刻的电子温度剖面和电子密度剖面分别如图6(a)和图6(b)所示.因为弹丸注入导致粒子间的碰撞率很高,于是,离子密度与电子密度、离子温度与电子温度可看作近似相等.由于等离子体的温度很高,在注入前两个弹丸后,等离子体没有充分冷却下来.等离子体的中心温度分布在t=702 ms 时仍然是平坦的,如图6(a)中的蓝色点虚线所示.在注入第3 个弹丸后,等离子体边缘的密度略有变化.同时,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显著降低,中心温度明显低于外围.在图6(a)中用绿色虚线画出了t=713 ms时的电子温度剖面.相较于此前(702 ms)和此后(782 和 902 ms),713 ms 时芯部电子温度最低,电子密度峰值最高,电子密度剖面如图6(b)所示.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衡重建.EFIT 程序可以求解Grad-Shafranov 方程,得到的平衡将极向磁通和环向磁通函数映射到物理空间坐标系.平衡重建以环向磁通的归一化平方根(〈ψ〉)作为归一化径向坐标,所求得的各参数剖面是径向坐标〈ψ〉的函数.图6(c)所示为重建计算出的电流剖面,为方便比较,在这里依然采用归一化小半径ρ作为横坐标.由图6(c)可以看到:t=713 ms 时,在等离子体中形成了中空电流密度分布.在t=782 ms 时,中心电子温度显著升高,压强也升高,压强剖面中心略显平坦,电流密度呈更显著的中空分布;t=782 ms时的位形是最有代表性的稳定的中空电流放电阶段.在此之后,由于没有中空电流维持机制,中空电流逐渐变窄,到902 ms 时,电流密度剖面又再次恢复到尖峰剖面形态,中空电流放电结束,但欧姆放电继续进行.

图6 t =702, 713, 782, 902 ms 时的(a)电子温度剖面、(b)电子密度剖面和(c)电流剖面Fig.6.Electron temperature(a),electron density(b) and current(c) profiles at t =702,713, 782 and 9 02 ms.

在典型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核心区存在显著的电流,电流密度在轴上达到峰值.在本实验中,冷冻弹丸注入后,随着弹丸消融,中心电子温度降低,电子密度快速升高.EFIT 重建结果表明,芯部电流有较大幅度降低.然而,在中空电流的边缘,极向场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温度、密度和压强梯度,如图6(a)和图6(b)所示.物理上,由于放电中心有足够高的密度,同时有暂时性低的在轴温度,使得温度剖面是中空的,从而构成了高的离轴压强梯度,压强梯度驱动离轴自举电流,电流在冷等离子体中扩散很快,形成中空电流.但是,由于自举电流份额不足,上述因素并不是弹丸注入放电中空电流形成的主要方面.对于这种放电,中空电流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冷冻弹丸注入到等离子体中心,使电流向内扩散受到抑制,造成中心等离子体电流减弱或部分消失,电流更多地分布在外部区域.

4 动理学参数剖面与反磁剪切效应研究

4.1 动理学参数剖面分析

作为对比,给出t=702和713ms时的两个稳定平衡位形的动理学参数剖面,如图7 所示.其中横坐标ρ是归一化小半径(图7(a)—(d)),另一横坐标是归一化磁通〈ψ〉(图7(e)—(h)).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q-剖面被限制为与实验的总等离子体电流相匹配,这基本上决定了边缘q值.如图7 所示,t=702ms 时电流密度为中心峰化剖面,电子密度呈中心峰化,安全因子剖面是随〈ψ〉单调增加的.而在t=713 ms,中心电子密度从 7 02 ms 时的4.5×1019m−3增加到约 7.05×1019m−3,q剖面反转,最小值qmin约为1.6 ,位于〈ψ〉=0.22 处,q0和q95分别为 1.8 和 3 .这是一种反剪切位形.

图7 t=702和713ms时的动理学剖面图 (a),(b)电子温度;(c),(d)电子密度;(e),(f)q剖面;(g),(h)平均电流密度〈jt〉Fig.7.Kinetic profiles at t=702 and 713 ms:(a),(b) Electron temperature;(c),(d) electron density;(e),(f) q profiles;(g),(h) average current density 〈 jt〉 profile.

t=702ms 时电流剖面是峰状的,这有利于稳定外扭曲模.t=713 ms 时芯部电子密度很高,有较高的梯度,但芯部电子温度宽平,略呈中空分布,导致压强剖面变平并略带中空型,这样的压强剖面有利于稳定气球模,以及离子温度梯度(ITG)模、俘获电子模(TEM)等微观不稳定性模.中空电流等离子体可以形成负中心剪切(negative central shear,NCS).强的密度和温度梯度可产生显著的自举电流,这些梯度的建立同时也扩大了中空电流.与此同时,中空电流的出现导致压强剖面在芯部进一步变平,而平的和宽的压强剖面有利于MHD稳定性.上述这些因素有利于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提高.

4.2 反磁剪切位形研究

为了分析反磁剪切位形及其在PEP 中的作用,给出 7 50,782,902 ms 时的电流剖面、q剖面和压强梯度剖面,如图8 所示.图8(b)表明t=750,782 ms 时形成了反磁剪切位形.此时,等离子体电流呈中空分布(图8(a)),q分布呈弱反转剖面,最小q值qmin分别位于〈ψ〉≈0.21,0.3 处,在qmin所在小半径处有最大的压强梯度(图8(b)和图8(c)中竖直虚线所示).在t=902 ms 时等离子体电流呈常规的中心峰化分布,q剖面呈单调上升分布,如图中蓝色短划线曲线所示;q0约为0.95—1.05,比本图另两例的轴安全因子小得多.我们已经知道,在t=713—820 ms 阶段,密度剖面峰化程度高,压强剖面足够尖,具备形成PEP 放电的条件.图8(c)示出了压强梯度峰化情况.由实际实验结果可知,t=750 和 7 82 ms 时,最小的梯度相关长度:

图8 t =750,782,902ms时,(a)电流密度〈 jt〉、(b) 安全因子q、(c)压强梯度dP/dψ 剖面图.(b)中的“o”表示900ms 时刻q 测量值,与重建的q 剖面相应点基本重合Fig.8.:(a) Current density 〈 jt〉,(b) safety factor q,(c) pressure gradientdP/dψ at t =710, 782 and 9 02 ms.And the symbols “o” in panel(b) represent the measured q values.

并且,这种小的梯度相关长度是因弹丸注入造成尖峰化密度剖面而形成的.显然,本阶段可以归类于PEP 放电[29].虽然可以看到在qmin所在位置附近有内部输运垒(ITB)形成的趋势,但是,并没有ITB 已经形成的明显迹象.需要说明,图8(b)中的“o”表示实验测量的 9 00 ms 时刻的q值,与重建的q剖面(蓝色虚线所示)基本重合.

JET 实验证实了前期辅助加热阶段的ITB 主要由剪切s控制[18],在s≲0的区域内,ITB 大致是存在的.本实验中,t=750 和 7 82 ms 时都存在反剪切(s≲0)区域,但没有明显的ITB 形成.事实上,欧姆加热要形成明显的ITB,需要很高的加热功率.显然,对于像本实验这类无辅助加热的中空电流放电,不能单纯以s≲0 作为判断ITB 存在的唯一依据.

为进一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反磁剪切位形,给出在t=782 ms,q0=3.2 时,对不同βp进行理论计算得到的平衡位形的q分布,如图9(a)所示.其中A,B,C,D 曲 线分别对应于βp=0.45,0.565,0.615 和0.7 四种个例.同时给出βp对应平衡的GATO稳定性计算结果,如图9(b)所示,其中归一化增长率,ωA指阿尔芬频率.图9(b)还给出另外两个点(βp=0.55 和 0.575)处的归一化增长率.

图9 t =782 ms,q0=3.2时,(a)不同βp平衡位形的q剖面、(b)归一化增长率.Fig.9.(a) Different q profiles and(b) normalized growth rates for different βp at t =782 ms and q0=3.2 .

结合图9(a)和图9(b),看到两种q剖面位形.一种是深反转的(A,B),特征为q0>q95;另一种是弱反转的(C,D),特征是qmin

在实际放电中,可重建得到q0>3的深度反转位形,如图10 所示.图10 同时给出了平均电流密度分布剖面.根据实验测得的压强剖面重建的位形中,有q0=3.2 ,qmin=1.71,最小q值远小于图9 中红色实线所示最稳定位形对应的qmin值(约 2.495),相应归一化增长率也降低了两三个数量级.可见,对于反转q位形,q0−qmin值大小也与平衡的MHD稳定性相关.为得到更加稳定的等离子体,实验上倾向于实现q0,qs和q0−qmin取值都足够大的放电过程[20].

图10 EFIT 重建的稳定平衡的深反转q 剖面及平均电流密度 〈 jt〉 分布Fig.10.Stable equilibrium deeply inverted q profile and average current density 〈 jt〉 for the stable equilibrium reconstructed by EFIT.

另一方面,βp=0.615和0.7事例对应平衡具有弱反转q剖面,由于其缺乏基于大负磁剪切的湍流稳定机制,因此是很不稳定的,归一化增长率在~O(0.1) 量级.同时,弱反转q位形对于许多湍流分支(TEM 和ETG 等)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差.但若是稳定的弱反转位形,则很容易维持住.如果既可能存在弱反转q剖面,也可能存在强反转q剖面,则实际放电倾向于前者.本次弹丸注入放电实验实际实现的就是可维持的、稳定的弱反转q剖面,其特征是qs >3 ,而q0−qmin的数值大小取决于具体放电参数.

弹丸注入放电增强等离子体性能与反磁剪切位形的关系,可以通过引入某些等离子体模型[32]来解释.另外,还可以做如下理解.首先,反剪切位形可以稳定气球模;当负磁剪切s<0 时,气球模进入第二稳定区,对n=∞理想磁流体气球模具有完全稳定性.其次,反磁剪切位形也能够稳定微观不稳定性.磁剪切影响输运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包括ITB的形成和维持.负磁剪切还降低了微观不稳定性—如ITG 模、TEM 和高n气球模—的测地曲率驱动力,并降低了磁应力.对一些高k湍流,如ETG 湍流,也可以通过使等离子体具备负磁剪切区域来稳定之[33].

反磁剪切位形对实现先进托卡马克运行非常必要,是聚变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要维持反磁剪切位形,有赖于主加热阶段所应用的加热方式和驱动方式及其功率大小,一般还需要有自举电流,以及要求自举电流与外电流驱动有良好的组合方式,以共同维持理想的总电流模式.在HL-2A 装置上,考虑用LHCD 控制电流剖面以维持NS 位形.这方面的详细分析在此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文献[34].

4.3 归一化 βN 分析

一般地,NCS 放电中的β是很低的.归一化βN(定义βN≡βt/(Ip/aBt))是表征托卡马克装置运行水平的1 个重要指标.计算了t=702,713,750,782,850和902ms这6个时间片处的归一化βN值,如图11 所示.在t=702 ms 处,βN=0.48 .而当t=713ms 时,弹丸完全消融,形成很尖的电子密度剖面,虽然中心温度显著降低,但依然形成了中空电流分布,约束性能增强,βN升至0.492.其后,电子温度逐渐回升,q剖面反转深度加大,最后在稳定的中空电流阶段,如当t=782 ms 时,强的中空电流使βN大幅降低到0.4,这是由于尖的电流剖面才有利于稳定外扭曲模,提高βN极限[35].而中空电流位形不利于稳定理想模.随后中空电流逐渐变窄,因为到t=820 ms 时出现MHD 不稳定性,中空电流崩塌,在软X射线中观察到锯齿信号出现.但βN转而上升,到902 ms 时,达到βN=0.496 .因为此时中空电流早已完全消失,代之以中心峰状电流剖面.βN的这个变化过程与图2(a)所示[ 7 02,902 ] ms区间内βp的变化过程类似.

图11 βN随时间演化图Fig.11.Temporal evolution of βN .

5 总 结

本文分析了HL-2A 弹丸注入放电中空电流与反磁剪切位形,及其对等离子体性能改善的影响.HL-2A 弹丸注入放电实验分3 次连续注入冷冻弹丸,形成弱中空压强分布和高的中心密度分布.利用EFIT 代码得到了高质量的平衡.结合MHD 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放电形成了中空电流位形,持续时间约为 1 00 ms.在第3 个弹丸注入之前,稳定的平衡位形具有的特征是其轴安全因子在 1 附近.第3 个弹丸注入后,弹丸消融引起中心电子温度下降,而电子密度急剧升高,电流密度呈中空分布.实验中观察到,在弹丸注入后,电子热扩散系数显著降低.输运参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等离子体中心存在负磁剪切.弹丸深度注入改善了能量约束.中空电流位形有利于实现高密度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其βN近似等于低密度等离子体时的值.弹丸注入造成中心高度峰化的电子密度剖面,有利于粒子约束时间的提高,同时在增进能量约束时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HL-2A 弹丸注入成功形成了中空电流分布.在稳定的中空电流放电阶段(例如t=782 ms),有很弱的、不太明显内部输运垒生成的趋势.事实上,在没有辅助加热的情况下,单凭欧姆加热要想形成明显的输运垒,需要很高的加热功率.在HL-2A弹丸注入中空电流放电期间,等离子体比压总体略有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中空电流不利于理想模稳定性,从而造成βN降低.另一方面,在反剪切区域可以稳定压强梯度驱动不稳定性和微观不稳定性,从而使系统的微观不稳定性减弱.上述两个因素联合作用、相互影响.但是,总的说来,NCS 位形实际上β水平是很低的.若要切实提高中空电流放电的βN极限,需要在等离子体边界附近放置一个导电壁[35],这样可以有效稳定外扭曲模.

本次放电中空电流剖面维持时间仅约 1 00 ms,维持时间较短.物理上,弹丸注入使中空电流得以形成,主要是因为冷冻弹丸的注入,使电流向内扩散受到抑制,造成中心等离子体的电流减弱或部分消失;另一方面,压强梯度驱动的自举电流和PS电流也形成并维持着部分中空电流.若要长期维持中空电流放电,建议采用辅助加热和辅助电流驱动.中空电流维持机制一般是“自举电流+辅助加热”.在HL-2A 装置上,采用LHCD 来控制电流位形,以维持能稳定运行的反磁剪切等离子体[34,36].在HL-2M 上实现长期维持的中空电流放电是另一个有意义的课题,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电子密度中空弹丸
超高速撞击下球形弹丸破碎特性仿真研究
神秘的『弹丸』
顾及地磁影响的GNSS电离层层析不等像素间距算法*
碳与陶瓷复合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处理含碘废水性能的研究
空化槽对弹丸水下运动特性的影响
不同GPS掩星电离层剖面产品相关性分析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分布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一种实现中空塑料件表面焊接其他塑料件的装置
飞秒激光脉冲成丝的诊断及其应用概述
Q22、Q25 mmCr- Ni-Mo、Cr-Ni-W系列正七边形中空钎钢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