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护理教育用于住院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的价值研究

2021-10-09 07:38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14期
关键词:肺源心脏病住院

王 丽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在我国的疾病序列中,肺源性心脏病的患病人数负担居第一位[1]。且该疾病为缓慢的进行性发展疾病,晚期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丧失,对于长期的护理和照顾具有较高的依赖,对社会问题和家庭矛盾的诱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基于此,本文就“自我护理教育用于住院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的价值”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探讨,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时间范围在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之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7例住院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给予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27例和观察组(常规基础上给予自我护理教育)30例。

纳入标准:(1)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具有较高的依从性且为方便随访患者。

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晰或精神疾病患者;(2)无法接受随访患者;(3)依从性较差患者;(4)有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者;(5)并发其它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和治疗护理等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患者自我护理教育,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循证护理的护理理论相结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自我护理教育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行为管理和氧疗、痰液引流、呼吸肌功能训练等自我护理技能,还包括患者日常的饮食管理、情绪管理和病情监测以及用药指导,同时要应用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对患者进行肺源性心脏病的相关疾病知识宣导[3-4]。

1.3 观察指标

(1)自我护理能力:采用由美国学者Keamey和Fleischer于1979年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制定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5]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分,共有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护技能以及自护责任感这4个维度,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2)自我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6]对两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进行评测,其中包括进餐、洗澡、大小便、上下楼梯等各项指标,5分制评分,满分为100分,0-20分为完全依赖;25-45分为重度依赖;50-70分为中度依赖;75-95分为轻度依赖;100分为完全独立,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越强。

(3)疾病知识掌握:自制肺源性心脏病相关知识问卷,其中包括疾病的病因、诱因、症状、治疗、预后、自护等知识,干预后邀请患者进行填写,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对肺源性心脏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越高。

(4)护理满意度:于患者出院时给患者发放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中共有25道题,每道题4分,满分100分,评价内容包含了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人员是否耐心解答提问以及护理人员的技术等方面,评价标准为:评分≥85分为非常满意;评分在60-84分之间为基本满意;评分≤59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采用SPSS 21.0版本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s计量资料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57例住院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根据给予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例数(n)性别平均年龄(岁)男女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27 30 15(55.56)17(56.67)12(44.44)13(43.33)0.007 0.933 63.17±4.74 62.42±4.54 0.610 0.544

2.2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自护能力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护技能以及自护责任感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比较(±s,分)

组别健康知识 自我概念 自护技能 自护责任感 自护能力总分例数(n)27 30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护理前36.44±6.07 36.72±6.41 0.169 0.867护理后42.23±5.50 47.54±6.22 3.398 0.001护理前13.69±3.54 13.71±3.33 0.022 0.983护理后20.97±4.60 15.15±3.13 5.633<0.001护理前19.74±3.62 19.91±3.38 0.183 0.855护理后26.66±5.72 21.74±4.43 3.650 0.001护理前10.84±1.63 10.81±1.75 0.067 0.947护理后17.46±2.10 12.82±1.96 8.62<0.001护理前81.37±14.66 81.55±15.28 0.045 0.964护理后94.94±13.72 115.77±15.60 5.442<0.001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自我生活能力、相关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27 30住院时间(d)23.74±4.14 16.62±3.25 7.259<0.001 Barthel指数(分)79.94±9.69 87.31±7.72 3.191 0.002知识掌握度(分)65.74±12.40 73.36±11.22 2.436 0.018护理满意度(分)83.82±4.83 91.45±5.55 5.508<0.001

3 讨论

由于肺源性心脏病晚期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丧失,对于长期的护理和照顾具有较高的依赖,对社会问题和家庭矛盾的诱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自我护理能力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策略让患者建立自我概念,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意识,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达到维持生命个体结构完整的目的[7]。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自护能力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护技能以及自护责任感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明自我护理教育对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自护能力有较高的提升作用。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明自我护理教育能提高患者对肺源性心脏病的疾病知识掌握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的同时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给予住院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自我护理教育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对肺源性心脏病的疾病知识掌握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的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肺源心脏病住院
陈朝金教授运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诊治分析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Smog in Los Ang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