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

2021-10-09 05:03杨建君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置信区间经济型伙伴

李 丹,杨建君,邓 程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1 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万物互联和智能社会等新理念的提出,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引领市场。面对这一趋势,广泛的合作创新成为企业在产品横向联通上寻求创新空间的重要途径。然而,合作创新为企业突破技术和产品局限的同时,也给企业跨组织转移和整合知识带来较大成本。以往学者认为合作创新有利于企业跨越本领域的知识范畴,获取差异化的伙伴知识,但是企业往往在识别和转移伙伴知识时会遇到较大障碍[1-2]。如果合作双方的知识之间具备一定的关联性,就能从根本上克服识别和转移伙伴知识的障碍。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合作创新背景下的企业知识创造是在汇聚了双方知识的新知识池上的更新和重组。该知识池的大小和价值主要取决于企业间知识的关联性。关于企业间知识的关联性,以往学者倾向于研究企业间知识相似性和差异性等[3-4],对企业间知识兼容性的关注较少。实际上,相对于企业间知识相似和差异性,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反映了企业间知识在一定差异基础上的相关性,这种双元的知识关联性既有利于企业获取新知识,又保证这些知识是可理解和融入的。而且,伴随着产品和技术的互联互通,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突破,向知识创造型企业转变的重要把手,新趋势下探讨其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实际合作创新中,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只是知识可以融合为更大知识池的前提条件,真正实现知识创造的中介过程是知识转移和整合行为。学者江旭等[5]曾经指出合作知识基础强调动态的管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分类,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知识的有效开发和创造,而且关注企业间有效的知识转移、分享和使用。另外,当企业与合作伙伴维持适当的关系质量时,能够有效缓解合作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协调阻力,增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借鉴杨靓等[6]学者融合知识基础和嵌入性视角的思路,将企业间知识和关系纳入一个整合模型中。一方面,揭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作用路径;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转型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具体情境,通过划分企业间关系质量的类型,明确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边界条件,为企业提升知识创造绩效提供合理建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

Ho 等[7]于2013 年正式提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描述了合作双方拥有重叠知识和兼容技能的程度,该程度会影响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然而,西方情境下提出的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不但忽略了其与知识创造的关系,而且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合作创新实践。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需要打开产品和技术的边界,在更大差异和跨度中寻求互联互通的创新空间。这一背景下,企业间知识兼容性蕴含的差异性前提尤为显著,知识兼容性更加强调相互差异的知识可以较低的成本放在一起使用甚至整合。本研究认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的本质是企业间知识在一定差异前提下的重叠和相似,且企业间知识兼容性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提升。更加细致地,一是企业间知识兼容性的差异性前提澄清了企业与伙伴之间的知识重叠类型为低冗余重叠。Sears等[8]指出企业间合作创新的价值更多来自低冗余重叠实现。低冗余重叠程度越高,说明双方未重叠部分占伙伴知识库的部分越大,即企业获取新颖知识的机会就越多,企业更可能在新知识池中实现知识创造。同时,知识的重叠部分通过提供交叉理解使企业快速辨别出对其自身来说有价值的知识,准确补充自身知识缺口[9]。二是一定差异基础上的兼容技能,描述了合作双方虽然知识背景不同,但却拥有相似的经验,以及对技术语言的理解的程度[10]。这些条件相对缩短了知识距离,将企业期望的新颖知识控制在可吸收和整合的范围内,促进企业在新的知识基础上完成知识创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间知识兼容性越强,企业知识创造绩效越高。

2.2 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合作创新中,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行为从伙伴处获取知识,才能形成新知识池和完成知识创造。遵循上述思路,本研究认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知识转移间接实现的。同时,王毅[11]基于知识结构分析知识循环创造时指出,不同结构知识间的转化:模块化、进化和结构化、变异,分别对应着企业知识创造的两种方式:更新和重组。据此,本研究将知识转移划分为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前者描述了企业接收伙伴有关产品原件和组织特征等独立知识的效果[12],而后者是指企业接收伙伴有关原件整合方式和特定流程、沟通、冲突解决方案等系统性知识的效果[13]。按照知识结构将知识转移打开,有利于细致分析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促进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作用路径。

关于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间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参与合作创新的企业间知识兼容性较高时,企业有更多机会从相兼容的知识处打开理解和获取伙伴知识的接口,快速找到转移伙伴知识的最佳方案、规避粘滞性知识及其转移成本[14]。企业间知识兼容性的低冗余重叠,反映了企业间知识相互差异的位势。这种差异化的知识位势有利于企业快速识别出对方新颖的独立知识(元素知识)和从未有过的知识组合方式(架构知识)[15]。合作双方的认知契合程度越高,说明知识接收企业能够准确理解伙伴技术的操作说明等独立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衔接方式等架构知识。关于企业间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企业间元素和架构知识的转移改变了合作双方的知识存量,最大化企业正确使用元素和架构知识的几率。同时还促进了企业对新旧元素和架构知识的对比,有效避免知识使用和创造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分别增加了企业对所需要的元素和架构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企业通过准确的更新和重组行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发现创造性的商业价值[16]。相比之下,架构知识转移带来企业知识创造更加具有颠覆性。姚艳虹等[17]认为低元素高构架型知识结构促进企业探索性创新。而且,企业间架构知识的转移表明,企业在某领域获得的知识深度增加,可以更多的提供突破技术瓶颈的知识间联系和解决思路[18]。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2a:元素知识转移对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关系起中介作用;

H2b:架构知识转移对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关系起中介作用;

H2c:相对于元素知识转移,架构知识转移对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更加显著。

2.3 企业间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

基于嵌入性理论,以Granovetter[19]为代表的学者强调了重复交易行为带来的合作关系会影响合作行为。张红娟等[20]指出合作创新中的重复互动会形成经验、惯例和信任等非正式治理机制,它们会反过来影响合作创新中的互动行为。因此,融合知识基础和嵌入性理论,引入关系质量有利于系统分析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机理。关于关系质量的内涵,Young 等[21]人认为关系质量是在合作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对彼此合作关系状态的总体评价,主要包括关系强度、公平性和持久性;Smith 等[22]认为关系质量是指各种积极关系内容的高阶组成,包括信任、满意和承诺等。关于关系质量的类型划分,以往学者虽鲜有涉及,但却发现了其维度的异化。Gulati[23]认为信任可以为熟悉型和威慑型信任。国内学者武志伟等[24]提出并验证了普通专用资产投入显著提升关系持久性和公平性,人情专用资产投入显著提升关系强度。由此,本研究结合资产投入及信任的区别将关系质量划分为经济型和社会型。前者是企业与伙伴围绕物质和生产要素投入建立起来的联系,由于关注自身利益而包含更多防范和监督,由于重视合作带来的短期收益而专注于关系公平性。后者是企业与伙伴围绕交往互动和联合行动建立起来的联系,由于关注共同利益和愿景而包含更多的熟悉和情感,由于重视合作带来的长远惯例而专注于关系强度。

具体而言,经济型关系质量的各个维度(普通专用资产、关系公平性、威慑型信任)正向调节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对元素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普通专用资产投入代表了双方对合作创新项目的认同和对未来共同利益的信心,会促进更多的知识转移行为[25]。关系公平性会带来合作双方之间更多的满意,促进合作企业间的元素知识转移[26]。合作双方的威慑型信任则通过双方对自身经济利益和对伙伴的对抗性优势的考虑,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了企业从伙伴处转移元素知识。同样的,社会型关系质量的各个维度(互动专用资产、关系强度、情感型信任)正向调节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对架构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互动专用资产的投入促使企业与伙伴之间建立紧密互信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交叉理解的产生,促进企业从伙伴处转移更多的知识衔接关系和组合序列。企业间关系强度主要表现为企业间互动的频率,有利于减少交流中的逻辑绕行和信息误解,为转移复杂的架构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27]。相对于威慑型信任,情感型信任反映出更深的关系紧密度,更加有利于企业对伙伴架构知识的识别、编码和传递。由此,得出如下假设:

H3a:经济型关系质量正向调节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元素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

H3b:社会型关系质量正向调节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架构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的,我们认为经济型和社会型关系质量对该中介作用起调节作用,即有调节的中介作用。与伙伴建立经济型关系质量的企业,投入了相当的专用资产,希望尽快通过伙伴知识的获取,实现单次合作的短期利益,因而较为倾向探索和识别合作伙伴具有的独立的、新颖的,且易于转移的元素知识。而且,经济型关系中,企业仅可依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条件,从与伙伴相兼容的知识集合中,吸收结构清晰、相对独立的元素知识,进而通过更新实现新知识的创造。与伙伴建立社会型关系质量的企业,投入了相当的互动专用资产,希望在长远和深入的互动中实现战略关系的默契和共赢,因而较为倾向于识别和编码合作伙伴隐性的、复杂的架构知识。而且,社会型关系中,企业可以接收的知识范围和自身吸收能力会相对增加。解学梅等[28]指出强关系的认知基础有利于企业提高转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企业甚至可以凭借联合行动和情感型信任的优势,获取来自伙伴更加直接和详细的指导和示范,转移有关步骤、流程等的架构知识,进而实现新知识的创造。由此,得出如下假设:

H4a:元素知识转移对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受到经济型关系质量的调节;经济型关系质量越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越通过元素知识转移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

H4b:架构知识转移对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型关系质量的调节;社会型关系质量越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越通过架构知识转移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全国抽样的方式,为提高样本的针对性同时避免行业发展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调研聚焦研发合作较为频繁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被调研对象主要是企业的高层和关键研发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核心部门经理。被访者平均工作年限为10.12 年,保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合作经历有充分了解。问卷发放以当面填写、现场回收纸质版为主,电子邮件和电话方式为辅。调研中保持及时沟通促进被调研者充分理解问卷内容。此次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490 份,回收370 份,回收率为75.51%。筛选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为239 份,有效率64.59%,调研结果理想。经初步整理,调研的地域主要分布在陕西(36.73%)、江苏(13.09%)、河南(8%)等;民营性质企业占48.45%,国有企业占30.75%,其他性质企业占20.8;企业处于成熟稳定阶段的占57.62%,成长期的30.18%,处于初步和衰退期有12.2%,2005 年以后(含2005 年)成立的企业占12.47%,除缺失的21.28%,大部分企业了成立10 年以上,结合其他样本特征可知,获取数据稳定,分布均匀。

3.2 变量测量

(1)自变量。企业间知识兼容性的测量借鉴Ho 等[7]的量表,同时为体现本研究强调的兼容性本质,即差异性知识的可理解和可融合性,将测量题干调整为“贵公司与该伙伴相互差异的知识在一起使用和结合时”,以此让被测者明确知识兼容性的各个题项是在肯定企业间知识差异性前提下,描述重叠和相似情况,共4 条题项。

(2)因变量。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测量借鉴了Zhang 等[29],钱锡红等[30],以及梁娟等[31]开发的指标,从知识创造的范围(工作方法和营销方法)、成本控制、速度三个方面衡量企业知识创造绩效,共3 条题项。

(3)中介变量。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的测量同时借鉴了Tallman 等[12]对知识结构的定义,以及Becerra 等[32]对知识转移的相关测量,分别是4 条和3 条题项。

(4)调节变量。双边关系质量的测量借鉴魏旭光 等[25]、Luo 等[33]、Mu 等[34]、Poppo 等[35]学者对关系投入、关系公平性、关系强度和信任的测量量表,形成经济型关系质量共9 条题项(普通专用资产投入、关系公平性和威慑型信任各是3 条题项),社会型关系质量共9 条题项(互动专用资产投入、关系强度和情感型信任各3 条题项)。

本研究还从组织因素(5 个变量)、合作因素(5个变量)两个方面控制了它们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所有变量均采用Likert 的七级量表设计。

3.3 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用SPSS22.0 对变量的信度进行检验,如表1 所示,因子“关系公平性”的信度α 值最小为0.675,达到可接受水平。说明本研究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各变量的复合信度(CR)值,最小的是0.827〉0.7,即复合信度满足要求。本研究量表采用国内外成熟量表,双向翻译,并在中国语境下合理修改,满足内容效度的要求。所有变量的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值均大于0.6,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SPSS22.0 对所有变量的测试题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所有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7 以上,最小的是0.706,表明变量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通过平均抽取方差变异量测试,最小的AVE 值为0.615〉0.60,说明各个变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陈晓萍等[36]指出,当研究者对多维构念的整体感兴趣时,把这个构念按照一个单维构念来处理是完全合理的。因此,在后续的相关与回归检验之前,先将两种双边关系质量的二阶三因子结构处理成一阶结构。合并后经济型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值和构建信度CR 值为0.659、0.850;社会型的AVE值和CR 值为0.569、0.796。

表1 样本量变、信度和收敛效度

3.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样本变量的相关矩阵见表2 所示。从表2 可知,所有潜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合理范围(-0.263~0.779)。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比各个变量的平均抽取方差变异量值的平方根值小(对角线上的粗体数字为各变量的AVE 的平方根值,最小为0.754),表明各变量具有较高区分效度。同时,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λ=0.296,P〈0.01),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之间(λ=0.290,P〈0.01;λ=0.453,P〈0.01),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λ=0.542,P〈0.01;λ=0.586,P〈0.01)均显著相关,初步支持了后续假设检验。

表2 样本变量的相关矩阵

表2(续)

3.5 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2.0 软件,采用层级回归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所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β=0.280,P〈0.001)可知,企业知识兼容性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H1 得证。由模型3 和模型2 的对比,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消失,可知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在知识兼容性与知识创造绩效中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2a 和H2b 得证。本研究同时采用bootstrapping 方法验证假设,Preacher等[37]曾指出该方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尤其是在进行多重中介研究时更加稳健。

表3 知识创造绩效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据此,本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和Preacher等[37]提供的Process 插件,将样本数量设置为5000,置信区间设置为95%,多重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4 所示。知识兼容性对知识创造绩效的总的间接效应为0.098 8(a1b1)+0.196 0(a2b2)=0.294 8,偏差矫正与增进95% bootstrapping 置信区间为[0.198 3,0.365 6],置信区间不包括零,表明总的间接效应显著。其中,元素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a1b1=0.098 8,z=2.806 4,P〈0.01,偏差矫正与增进95% 的bootstrapping 置信区间为[0.048 8,0.152 3],置信区间不包括零,表明元素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显著,H2a得到验证;架构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a1b1=0.196 0,z=4.144 5,P〈0.001,偏差矫正与增进95% 的bootstrapping 置信区间为[0.123 5,0.259 7],置信区间不包括零,表明架构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显著,H2b得到验证。而且,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交互项的偏差矫正与增进95% 的bootstrapping 置信区间为[-0.038 0,0.015 9],置信区间包括零,该交互项无显著中介作用,说明二者的中介作用是相互独立的,有可比性,可比较系数C1的置信区间为[-0.201 4,-0.001 1]也不包括零,支持可比。对比积差相关系数z 值的显著性可知,架构比元素知识转移更加传递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H2c得到支持。

表4 多次重复抽样(Bootstrapping)检验结果

进而,构造模型6~9 检验调节效应的假设,如表5 所示。模型7 中的经济型关系对知识兼容性与元素知识转移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β=0.075,P〈0.040),假设H3a得到支持。模型9 中的社会型关系对知识兼容性与架构知识转移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β=0.105,P〈0.170),假设H3b未能得到支持。为清晰比较经济型双边关系质量和社会型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的差异,给出交互作用图,如图1、图2 所示。

图1 经济型双边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

图2 社会型双边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

表5 调节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5(续)

假设H3a通过了实证检验,而假设H3b 未通过,说明经济型关系质量强化了知识兼容性与元素知识转移之间的正向关系,但社会型关系质量对知识兼容性与架构知识转移之间关系不存在强化作用。说明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社会型关系的建立是考虑时机的。实际合作过程中,经济型和社会型关系的建立目标和培养阶段都是不同的。企业往往在接收到有价值且高度粘性的知识之后,才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挥社会型关系对知识创造环节的辅助作用。因此,社会型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很有可能发挥在知识转移之后。

最后,本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和Preacher等[37]提供的Process 插件,将样本数量设置为1 000,置信区间设置为95%,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当调节变量(经济型关系)发生变化时,如表6 所示,观察元素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是否变化。当经济型关系质量较低和较高时,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中介效应显著。并且,元素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在加入了经济型关系质量的调节后,其回归系数由0.098 2 提高到0.176 6,表明经济型关系质量有增强元素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的趋势。

表6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4 主要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知识基础理论,结合结构性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构建了“企业间知识兼容性—知识转移(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分析框架;引入嵌入性理论,细致分析不同类型的关系质量对上述分析框架的调节作用,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和理论贡献如下:首先,明确企业间知识兼容性是一定差异性基础上的知识重叠和认知契合。基于知识基础理论,提出和验证了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促进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提升。为后续学者从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出发研究企业创新的促进机制提供了新的借鉴。其次,丰富了企业知识创造绩效提升的机理性研究。结合知识结构的相关研究,将知识转移划分为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提出和验证二者在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而且,相对于元素知识转移,企业间知识兼容性更倾向于通过架构知识转移实现企业知识创造绩效,更加清晰地揭示了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促进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本质过程。最后,将关系质量划分为经济型和社会型,细化了关系质量的相关研究。并且引入不同类型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将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和关系质量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促进作用整合于一个分析框架中,促进了知识基础和嵌入性理论的交叉融合。

4.2 实践启示

本研究在合作创新背景下,详细探究了企业间知识兼容性促进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内在机理,对当下开展合作创新实践的中国企业具有以下指导意义。

第一,当前我国企业必须承担的时代重任是“通过广泛的合作实现从制造能力向创造能力的提升”。本研究提出企业间知识兼容性反映了企业间差异知识的可理解和可融入性,界定清晰的知识兼容性,可以帮助企业认识到何为与伙伴知识的适当关联性。帮助企业意识到自身与伙伴知识的兼容性是合作创新背景下提升知识创造绩效的重要前提,并且指导企业通过挖掘双方差异知识的重叠和认知契合部分,获取更多提升知识创造绩效的机会。

第二,提醒企业管理者在合作中关注元素和架构两种知识转移,并以此来顺利推进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如果企业能够对知识结构具有充分的认识,便能够在合作实践中切实有效地获取自身欠缺的元素和架构知识,发挥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对最终知识更新和重组的重要作用。尤其指导企业通过转移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序列的架构知识来提升自身知识创造绩效。

第三,企业应该首先结合自身在合作项目中投入的专用资产类型、与对方的信任程度以及关系状态,明辨双边关系质量的类型,进而在准确的知识接收和转化环节建立和维持相应类型的关系质量。企业间知识兼容性通过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成为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推动力,而经济型关系质量则通过促进元素知识转移成为企业合作中培养起来的拉动力。兼顾二者一推一拉的组合动力,必然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产生显著的促进效果。

4.3 研究展望

变量上,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将合作治理、合作平台等双边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分析多重双边因素与企业知识创造绩效之间关系;模型上,本研究侧重于对比不同关系质量对元素和架构知识转移两条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而实际合作创新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关系质量对知识转移前后不同阶段的调节作用也会存在显著区别,有待后续跟进研究;数据上,本次研究在调研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相对于我国多地以及多个行业,样本量较为有限,难以排除由于样本集中于某一地域或者领域而产生的偏差,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在更多的样本分类和更大范围内进行重复验证。

猜你喜欢
置信区间经济型伙伴
基于贝塔分布的最优置信区间研究
伙伴
定数截尾场合Pareto分布形状参数的最优置信区间
新伙伴
基于预警自适应技术的监控系统设计
我的“好伙伴”
效应量置信区间的原理及其实现
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思考
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小算盘”
浅析经济型酒店的主要问题及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