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产业综合体的研究进展综述

2021-10-09 01:16纪浩杰金祥伽红凯王克敏
天津农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发展模式运行机制

纪浩杰 金祥 伽红凯 王克敏

摘    要:烟叶产业综合体是在农业综合体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探索烟叶转型升级、稳定核心烟区和烟农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新模式,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回顾了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并与农业综合体和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进行辨析,从已有研究中提炼出主要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对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组织运行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为烟叶产业综合体今后的实践和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参考。最后,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烟叶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7; F326.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1.09.007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bacco Industry Complex

JI Haojie1, JIN Xiang2, QIE Hongkai3, WANG Kemi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Guizhou Branch of China Tobacco Corporation, Guiyang, Guizhou 550004, China; 3.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Tobacco industry complex is a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based on agricultural complex. It is a new path and new mode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bacco, stabilize the core tobacco area and continuously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obacco farmer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obacco industry complex, analyzeed the concepts of agricultural complex and pastoral complex, extracted the main basic theory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furth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organization operation mode of the complex, which provided a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ractice and promotion of tobacco industry complex.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from th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Key words: tobacco industry complex; development model; operating mechanism; research review

我國烟叶产区70%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1],对烟区而言,烟叶产业仍然是烟区农民增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我国烟草行业存在管控形式逐渐严峻、库存高企以及供需两侧结构性失衡等问题[2],为推动烟草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烟区与烟农,促进烟草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贵州省烟草局于2020年提出烟叶产业综合体的新概念。烟叶产业综合体是以种烟面积千亩以上的核心烟区为单位,以烟叶生产为主导,融合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配套产业,形成要素互动、产业互补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农业产业聚集区。当前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各地都在以试点的形式探索,关于综合体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足,对实践的经验总结也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将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内涵、理论基础、发展模式以及运行模式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内涵

烟叶产业综合体是贵州省烟草专卖局于2020年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各地都在以试点形式探索,经验总结还不足。因此,理清其发展脉络,对于准确理解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1 相关概念的提出

产业综合体(Industry Complex)最早在发达国家的地区和相对封闭经济系统的研究中涉及。1959年美国区域科学家艾萨德(Isard)首次提出,产业综合体是发生于特定区位内的一组工业活动,这些活动在技术、生产和分配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带来节约[3]。最初产业综合体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从而带动区域发展;而现代产业综合体则是动态开放的系统[4],是全球价值链的某一环节在特定区域发生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张馨月和姜文艺[5]认为产业综合体是一种以特定的产业集群为依托,以完整的产业链为核心,以完善的产业配套为支撑,以完备的生活配套为保障,能够实现产业自我聚集、自我发展的新型园区空间模式。可见,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综合体的重点在于产业集聚,是产业集聚后形成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产业综合体的概念起源于工业,随后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衍生出不同的形态,但是现有的关于产业综合体的研究中各位学者大都自行定义,目前产业综合体还没有一致的概念界定。

2010年以来,我国部分专家学者从农业领域开始研究,对产业综合体进行探索,先后引申出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其中陈剑平院士是该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2012年提出现代农业综合体的概念,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他认为农业综合体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和主体,以生产要素整合、全产业链整合、功能价值整合、城乡空间整合为支撑和动力,通过多方合作,建设集农业改革新特区、农业产业新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民居住新社区、农业生态涵养区、农业服务经济区等于一体的,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具有多种综合性功能的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新平台[6]。邓秀新[7]提出现代农业综合体是由产业集聚而成,与国外学者定义的内涵相一致,同时进行延伸,认为其具有的三点特性,即多功能性、复合性和创新性。到2017年,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才开始出现,而且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具体表述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因此,学者们围绕田园综合体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田园综合体是对现代农业综合体的一种延伸,其兼具农业综合体与旅游综合体的特点,将旅游的功能融合到农业中来,开创出的一个新的综合体形式[8]。

国家烟草局在2018年提出在全国部分省份开展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建设,探索打造“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烟草行业助力乡村振兴典范。中国烟叶公司在《2020年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正式提出:烟区产业综合体是指在烟叶种植区域,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烟草全产业链,集聚优质土地资源,利用已建基础设施,建立以烟为主、多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一产稳步向二、三产扩展,带动烟叶产区产业振兴、农民富裕。2020年全国建设51个“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示范引领烟区现代农业发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随后,贵州省烟草局正式提出了烟叶产业综合体这一新兴模式。

1.2 相關概念的辨析

烟叶产业综合体是将烟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综合体,是农业综合体的特殊表现形式,注重烟叶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且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运行模式、发展目标均较为相似(见表1),是对两类综合体的实践与发展。所以,总结归纳现有类似综合体的相关研究,对于烟叶产业综合体将来的调整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因此,烟叶产业综合体是对农业类产业综合体的大胆尝试,是农业综合体与田园综合体的重大实践与创新。与国外学者研究中注重“集聚”的内涵相比,农业类综合体更加注重“综合”的内涵,即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基础上,多种要素、多个主体充分融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转变方向,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2 相关基础理论

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核心理论,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相关的理论包括: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2.1 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

199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明确提出农业最基本功能是提供粮食和各种原料。与此同时,农业在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功能,认识到农业多功能,也是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按照农业不同功能,将农业区域分为可持续发展区、生态功能区、传统农业区、生态脆弱区、都市农业区等。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区域间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有学者认为需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能够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农业的战略意义。同时,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也为农业注入新的动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9]。

2.2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Industry Chain)的相关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书中将产业链理解为:企业在采购原材料和零配件之后,经过生产以及销售,将产品传递给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10]。Marshall[11]进一步完善了Smith的产业链思想,认为产业链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内部的分工会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工。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产业链表示各产业之间基于特定的技术关联和经济关联,同时依照特定的时空布局和逻辑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12]。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是表示各产业间的供给和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13]。将产业链概念延伸到烟草行业,钟术龄[14]认为烟草产业包含的产业链条较长,包含种植、卷烟制造、企业销售、配套机械设备制造业、农药化肥等物资行业,其中还包括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干预以及行业垂直管理行为,产业链管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产业融合理论

最早关注农业产业融合的学者是今村奈良臣,于1994年开始涉及到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要想实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和农产品收入提高,则需要采用多种经营,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外,也要注重加工业、流通业、销售业和旅游业,从而对其理论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六次产业化”的重要理念。植草益认为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即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的同时,使农民获得二、三产业增值的利润[15]。万宝瑞[16]提出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布局在农村,则产业和利益留在农村,实际上就是把能人、精明强干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增强农村活力,使农民能获得二、三产业的增值。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在农村实现产业融合的路径,即在农村内对一、二、三产业进行搭配、组合及优化,将产业链延伸和扩展,实现产业转型,达到“1+1>2”的效果[17]。

2.4 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美国学者Porter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内的企业、生产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以及专门领域的相关机构在地理上的一种集聚现象[18]。产业集群在不同行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农业产业集群则是其在农业中的拓展与应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提出,农业产业集群是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 地理上相互邻近, 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 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Hornberger等[19]基于花卉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农民增加收入。Kiminam等[20]在对奶业集群和啤酒花集群的研究中发现,农业产业集群对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影响。农业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专业化也有助于提高分工水平[21], 实现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提高、就业的扩大和收入的增加,最终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22]。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细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然属性,同时关注人文环境,人文资源,人文生态问题,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综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其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功能与价值,把握好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立高效穩定的运营机制,从而实现均衡快速发展。

3 关于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研究

学者们对于农业类综合体具体的发展模式研究较为丰富,各类农业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内涵不尽相同,从而在实践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不同视角对综合体的类型细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其发展的本质特征。

3.1 主要类型的划分

学者们主要从空间范围、产业融合程度和资源特性等视角对农业类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把握不同类型下综合体的特征,能够为烟叶综合体的发展定位提供一定的参考模板。

3.1.1 按空间范围分类 邱乐丰等[23]从不同的建设范围出发,认为农业综合体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分别是“一村一体”模式、“一园一体”模式、“一企一体”模式以及“一业一体”模式。“一村一体”的内涵是:依靠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计划,同步建设的农业综合体模式,“村”的范围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村庄、也可以是更大范围的乡镇或社区等。“一园一体”的内涵是:以原有园区为基础, 将政策、科技、投入、市场等各种要素整合,合力推进农业园区转变为现代农业综合体。“一企一体”的内涵是:依靠一个或多个的企业、合作社来建设综合体的方式,能够克服要素投入尤其是资金投入不足等障碍, 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规模经营、科技应用以及机制创新。“一业一体”的内涵是:利用地区主导产业的优势建设综合体的一种模式。主导产业的类型能够影响农业综合体的体系构建,以及综合体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因此通过对主导产业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1.2 按主导产业及“三产”融合程度分类 郑健壮[24]结合主导产业类型和三产融合的程度综合分析,将田园综合体分为农林类、农产类、文旅类和综合类等4类田园综合体。农林类综合体是指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推广,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的综合体。农产类综合体是依据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一种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由一产的农业种植到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文旅类综合体即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带动一系列相关服务业发展,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类综合体。综合类是指兼有农林类、农产类、文旅类等多样性的综合体,一般规模较大,功能相对齐全。

3.1.3 按资源的特性和整合分类 庞玮和白凯[25] 按乡村资源特性及其整合程度,将综合体划分为优势农业主导模式、文化创意带动模式、自然资源引领模式和市场需求拉动模式。优势农业主导模式,是一种发挥地区主导农业产业的优势的基础上,以产业链为核心, 完善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从而形成产业园区的模式,有利于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这种建设模式是综合体较为常见的类型;文化创意带动模式是一种从民俗文化的特色出发,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属于农旅型综合体;自然资源引领模式是一种指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发展动力,以农旅、文创等为核心的休闲农业集聚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是一种依赖区位交通和消费需求拉动,发挥自然特色和生态优势为基础的综合体发展模式,属于生活型综合体。

综合来看,目前综合体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灵活性较高,所以各地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各综合体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和优势,衍生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25]。已有的研究从空间范围、产业融合程度和资源特性等角度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发展模式,对于未来的综合体的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综合体的建设中,要依据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且整合其他资源和要素,发挥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作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这也是综合体成功的重要条件。

3.2 具体实践模式分析

基于上述主要类型的划分,烟叶产业综合体在不同的划分标准下,都对应特定的发展模式。从空间范围看,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与“一业一体”相近,烟叶产业综合体属于在区域主导产业——烟叶产业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农业综合体,该主导产业能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提升项目整体价值、实现区域价值和地方优势等,对于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3]。从主导产业及“三产”融合程度来看,烟叶产业综合体与农林类综合体模式相近,即充分发挥当地烟叶特色,做大做强烟叶产业的综合体。从资源的特性和整合来看,烟叶产业综合体与优势农业主导模式相近,即发挥烟叶种植条件优势和地方特色等条件,以烟叶产业为主导, 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着手,形成具有特色的烟叶产业综合体,打造出独特的竞争力。因此,在不同划分标准下综合体表现出的特性,与其“以烟为主、产业配套、多业融合”的原则相一致,即围绕烟叶主业,积极探索烟地轮作接茬,发展烟粮、烟饲、烟蔬、烟药等烤烟+多元产业组合,使烟叶与其他产业进行横向协作、配套融合,提高土地产出率;探索种养加、产供销等环节一体化发展,在烟叶种植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增值,从而产业综合体内的烟农也能更多分享利益链条上的收益,增加收益。

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进行划分,有助于厘清综合体的发展特性和发展机制,虽然已有的分类标准下还不能涵盖所有的发展模式,但是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均已涉及。各分类标准下,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均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对应模式的特征和发展路径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烟叶产业综合体的运行模式

烟叶产业综合体的运行模式遵循“政府主导、烟草推动、合作社主体、多方共建”的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烟叶产业综合体的运行模式只能是一种固定范式,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正如在已有实践中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则存在较多差异。已有研究中出现的运行模式的类型较为丰富,因此本文将对综合体运行模式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内在运行逻辑,为今后烟叶产业综合体运行模式更为高效的设计提供了经验基础。

4.1 主要类型

农业类综合体项目在实践中衍生出“村集体+公司+家庭农场”、“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村民”、“政府+企业+合作社”、“政府+村委会+村民”等多种组织运行模式,在多种模式中,不同参与主体的功能和定位不同,即使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模式中也会存在差异,带来其内部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的差异。因此,本文将对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着重分析,同時深入探讨这些模式中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从以上3种模式具体实践来看,综合体中各主体的功能明确,大多按照产业链环节进行划分,准确把握各种模式中各主体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形成高效合理的组织运行模式。同时,组织运行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密切相连,成功的实践中,各综合体都有完整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促进农户多元增收。

4.2 基本特征

烟叶产业综合体组织运行模式由其参与主体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产生,其最基本特征由参与主体发挥的功能所决定。因此,本文将对不同经营主体的功能进行分析,主要对关注于政府、村集体、企业和合作社等模式中最为常见的主体。

4.2.1 政府具有引领作用,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 陈剑平[6]认为政府在综合体建设中必不可少,尤其是农业综合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现代农业综合体具有正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以及政府能够提供投入资金上的支持和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农业综合体的起步和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综合体具有系统性特征,运行中需要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共同保障综合体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农业综合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非常突出。姚翔宇[27]认为政府主要扮演引导者角色,在运行体系中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统筹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和建设方向,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刘凌云[28]认为政府既能够引导资金向综合体倾斜,也能够制定相应政策,解决市场投资主体的融资难和建设用地指标短缺的现实需求,为综合体的发展减少阻力,提供更多的支持。

4.2.2 村集体承担组织协调职责,帮助农民实现合作化 烟叶产业综合体往往都是由村集体出面组织协调,并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村两委班子在综合体运营中具有价值。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发展农民合作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制度基础。以村级集体为平台,农户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入组织,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员,是重塑集体经济功能的具体实现形式,更是联合我国数以亿计的小农,使之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4.2.3 企业是经营主体,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周敏[29]认为企业能够将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思维等城市生产要素引入田园综合体,并整合多方要素、搭建服务平台,负责土地流转、资本引进、地产开发及运营等多个环节。陈剑平[6]认为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在于其资金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弥补小农和合作社经营的短板,能够推进集约化生产经营,能够承担经营主体的角色。也有学者认为如果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可能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其资本收益,而忽视农民利益和社会生态效益[26],而农民合作社作为主体则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合作组织代表所有成员的利益,保护农民的利益不被资本挤压。柴攀峰和李珍[26]认为企业出资入股农民合作社,不仅为项目建设提供大量资金,还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进而弥补农民合作社的不足。

4.2.4 合作社是连接各经营主体的重要平台,是产业综合体的主要载体 肖春生[30]认为烟农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烟叶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随着劳动力逐渐外流,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经营的劳动力大度减少,所以促进留在农村的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经营面积扩大需要雇佣更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烟农希望在经营中降低成本,参加合作社动力增强,因为合作社能够提供整个生产环节所需的机械和技术服务,能够降低烟农独立经营的成本。另一方面,烟草行业对加大了对烟叶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能提高生产率,因此烟叶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生产关系应该发生调整,规模化、组织化更强的农业合作社是更为优越的选择,有助于烟农进一步增收。

合作社是产业综合体的主要载体。姚翔宇[26]认为农民合作社是综合体内部产业的主要载体,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的各种服务,也能够高效对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合作社的性质要求其协调各方的利益分配,尤其注重对小农利益分配,在综合体中发挥重要的载体作用。合作社还具有“平台效应”。如恩施州雷家坪煙农专业合作社不仅承担资产管理的职责,还为烟农与企业之间搭建了沟通的平台,较好地发挥了“平台效应”,将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全面纳入合作社,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好服务,在资金、资源等方面聚集力量,在发展方向、利益分配等方面民主决策[31]。由此可见,合作社具有多种天然优势,在产业综合体中存在具有其必然性,合作社是连接各经营主体的重要平台,是产业综合体的主要载体。

综合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来看,各综合体的运行模式和参与主体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同一参与主体的功能定位相近,而且大多按照产业链环节进行划分,能够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特点和优势,形成高效合理的组织运行模式。烟叶产业综合体的运行涉及到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社、烟农等多个经营主体,具体的运行机制与“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较为相近,在实践中只要把握好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各地可以依据不同的现实情况,衍生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组织模式。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烟叶产业综合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烟区试点都在不断实践,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应准确定位其发展优势,探索与其实际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区位条件以及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烟叶产业综合体,从而设计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已有研究从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内涵着手,对其理论基础、产业发展模式和组织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为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但是现有研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完善。

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是以特定模式的经验总结为主,实践性较强,而相关理论研究不足,从而影响其可信度和推广价值;此外现有文献与极少采用具体的量化指标[32]和模型方法,难以准确衡量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具体发展状况,缺少说服力。

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较多关注发展模式和组织运行模式,但是较少关注资源集聚模式,包括土地流转模式、资金筹集渠道、劳动力集聚方式和科技融入机制,而这些都是烟叶产业综合体稳定运行必不少的环节,实践中各种问题不断地涌现,这也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探究;此外,对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已有研究还鲜有学者从综合体的运行效果、推广和应用价值等角度进行评估,而这是烟叶产业综合体从试点向全国推广的重要基础,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最后,从研究视角来看,多数研究从政府、企业、合作社等角度分析,而从烟区、烟农角度来分析的研究较少,烟叶产业综合体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实现烟区发展和烟农增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也是将来烟叶产业综合体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韩非, 刘建利, 蒋诗栋. 烟叶产业扶贫的实践与实效[J]. 中国烟草学报, 2018, 24(2): 111-116.

[2] 王泽宗. 关于深化烟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中国烟草学报, 2019, 25(4): 113-117.

[3] ISARD W.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ic[M]. Cambridge: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Wiley,New York, 1956: 10.

[4] 李孟君. 产业综合体研究综述[J]. 商场现代化, 2011(16): 83-84.

[5] 张馨月, 姜文艺. 我国新时期新型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与空间设计策略初探[J]. 城市建筑, 2020, 17(1): 64-67, 71.

[6] 陈剑平, 吴永华. 以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 农业科技管理, 2014(5): 1-4.

[7] 邓秀新. 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1-4.

[8] 段远方. 田园综合体规划研究——以安徽省舒城县洪庙乡和平村为例[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8.

[9] 尹成杰. 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 中国农村经济, 2007(7): 4-9.

[10]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8-25.

[11]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20.

[12] 丁俊发. 世界因供应链而变[J]. 中国流通经济, 2015, 29(8): 1-5.

[13] 朱俊峰. 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14] 钟术龄. 中国烟叶产业链组织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15] 植草益. 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1(2): 24-27.

[16] 万宝瑞. 我国农业三产融合沿革及其现实意义[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8): 4-8.

[17] 史尧露. 农民权益保护视角下田园综合体建设研究——以浙江安吉鲁家村为例[D]. 苏州: 苏州科技大学, 2019.

[18]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6(6): 77-90.

[19] HORNBERGER K, NDIRITU N, PONCE-BRITO L, et al. Kenya's cut flower cluster[D].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007.

[20] KIMINAMI L, KIMINAMI A. Agricultural clusters in China[C]// Contributed Pape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August16-22, 2009.

[21] 黃海平, 龚新蜀, 黄宝连. 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1(4): 64-69.

[22] BRASIER K J, GOETZ S, SMITH L A, et al. Small farm clusters and pathways to rural community sustainability[J]. Community Development, 2007, 38(3): 8-22.

[23] 邱乐丰, 方豪, 陈剑平, 等. 现代农业综合体: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态[J]. 浙江经济, 2014(16): 56-57.

[24] 郑健壮. 田园综合体: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内容[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8): 205-212.

[25] 庞玮, 白凯.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建设模式[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20-27.

[26] 柴攀峰, 李珍. 村社融合视角下田园综合体建设研究——基于浙江“田园鲁家”综合体的案例分析[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0(6): 88-94.

[27] 姚翔宇. 村域视角下田园综合体的解析与空间营建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9.

[28] 刘凌云, 陶德凯, 杨晨. 田园综合体规划协同路径研究[J]. 规划师, 2018, 34(8): 12-17.

[29] 周敏. 新型城乡关系下田园综合体价值内涵与运行机制[J]. 规划师, 2018, 34(8): 5-11.

[30] 肖春生, 肖汉乾. 湖南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烟草学报, 2013, 19(1): 53-59.

[31] 张光辉, 呙亚平, 蒲元瀛, 等. 现代烟草农业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7): 4330-4332, 4336.

[32] 胡向东, 王晨, 王鑫, 等.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2): 86-93.

收稿日期:2021-06-09

基金项目:贵州省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模式探索与应用项目(2020XM15);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19ZDA117)

作者简介:纪浩杰(1999—),男,江苏如皋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金祥(1981—),男,黔南福泉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及烟叶生产技术与管理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发展模式运行机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