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基因 培养科学精神

2021-10-10 03:12张玄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9期
关键词:钱学森学分社团

张玄

长江滚滚,汉水悠悠;山川秀丽,文风称盛。经受天地灵气的润泽化育,在先贤精神的熏陶滋养下,武汉三中走过了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蓬勃发展、再创辉煌的奋斗征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文化立校、内涵发展”,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推进学校高质量、深层次的发展,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科学家精神的青年人才。2021年,学校开展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红色教育主题活动,邀请党校教师、党史宣讲员给教师、学生做主题报告;组织退休党员干部到革命老区红安县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举行“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红歌比赛,师生同台演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不同主题的班会,等等。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对学生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牢记使命,抓好思政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精心构建德育体系。学校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坚持德育为先,党委会、行政会优先研究德育工作,常态化开展一周一次德育班会、一月一个德育主题、一年一次德育研讨会。

立足育人目标,精心设计德育主题。高一年级组织新生军训,聚焦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奋斗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二年级组织阳光教育活动,聚焦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学习能力,增长知识,增强综合素质;高三年级组织成人礼活动,聚焦感恩教育和心理品行,加强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搭建育人平台,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学校现有模拟联合国、汉阳树文学社、机器人社团等20多个社团。机器人社团是在学校团委领导下,由学生自主创建、自主管理,专业教师指导的社团,以“科技、交流、实践”为宗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机器人社团不仅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培训的组织,更是一个倡导“科技创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团结合作”的研究团体。在学校社团成果展示活动中,机器人社团展示了三架无人机、四台足球机器人、两只机械蜘蛛、一只电子机械狗、一条电子机械蛇以及割草器模型、房屋模型。学校还定期组织各类大型主题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班级特色春联创作大赛、金秋诗会、模拟法庭等,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广阔的平台;带领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深入企业,通过爱心义卖、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课程,助力个性发展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用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开齐开足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组织研发《好玩的数学实验》《3D打印与图像处理》等校本课程。《好玩的数学实验》由数学组殷杰老师主编,书中介绍了使用MathStudio、几何画板、 Excel三种软件设计的与几何相关的数学实验,如在统计部分介绍的蒙特卡洛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领会这种统计学的方法。《3D打印与图像处理》由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主编,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3D ONE和PHOTOSHOP进行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

全力支持竞赛课程的优化完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组分别组建了竞赛团队,从教学计划到课时安排、从教练配备到教材编写,形成完整的体系,为今后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从事科学研究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多名学生在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竞赛中获国家奖项,部分学生入选湖北省英才计划。

高度重视生涯规划课程。根据新高考改革和学生自我规划,全面贯彻落实选科走班,以兴趣为导向,激活学生学习源动力。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的同时,以第二课堂为主渗透生涯规划,启动“武大周”“华科周”活动,组织学生走进高校,近距离了解高校专业特点、学科要求,尤其是了解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同时参与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

优化途径,提升育人效度

学校致力于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学生,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围绕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学校以班班通资源平台为核心,依托“云服务”平台,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引入课堂;打造数字化实验室,实现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完成新教材要求的数字化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实验;建设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有效使用微格教室和录播室,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结合现代STEAM教育打造钱学森科技馆,对“钱学森之问”进行积极探索,依托数字化创新教学模式。

深入实践新型教育模式。自2011年起,学校开启了“1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引领教师将“1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入脑入心。2015年,“1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获评武汉市十佳高效课堂模式。2017年,市“十二五”规划课题《“1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顺利结题,获区“十二五”教科研优秀课题成果奖,并在市“十二五”中学科研成果表彰会上交流汇报。目前,学校正充分开展以“131”为课堂模式、以“情境化教学”为特色、以“人人通”为教学手段的新型课堂教学研究,谋求在新时代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

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学校为实现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体质健康监测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出台了《武汉三中学分制实施方案》《武汉三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发挥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努力探索学分制实施的途径,不断拓宽学分制实施的范围,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特长学分和文化学分有机结合起来。其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志愿服务2学分,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经过实践,一批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成长成才。如史成荫、杨景麟获湖北省科技创新发明三等奖;机器人社团参加“2017年全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在工程越野项目中获全国特等奖。

特色亮点

学习科学家精神  为科技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继往开来兴学梦,盛世华章报国心。钱永刚教授曾多次莅临学校,为学校带来真诚的问候与嘱托,激励广大学子传承先辈精神,为科技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2018年,经校友、汉阳区招才大使、著名导演张健协调引荐,学校积极申报并经钱学森姓名冠名和肖像使用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授权,开办湖北省高中首个“钱学森班”,致力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科学研究报国情怀。学校以“钱学森班”为依托,把科学家精神纳入学校文化建设体系,开启“钱学森式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逐步引领学生形成爱国、奉献、求真、创新、向善的品质。2021年初,“钱学森班”的学生受邀到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开展研学旅行,近距离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18岁成人礼仪式上,青年学子走过钱学森铜像广场,怀抱着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走向属于他们的成人世界。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育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钱学森先生曾指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欠缺,基础教育应该承担相关责任。学校从建构课程体系、做强学科竞赛、升级硬件设施、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教育资源、加强专家指导、创新教育形式等方面做好、做足文章,努力弘揚科学家精神,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学校“钱学森班”的重大使命。

责任编辑/杨亮亮

猜你喜欢
钱学森学分社团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学分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社团少年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文学社团简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