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1-10-11 01:28刘小霞
城市与减灾 2021年5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防震内蒙古自治区

刘小霞

前言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横跨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地震区,中、东部地区则处于华北地震区和东北地震区。阴山构造带、大兴安岭隆起带、阿拉善弧形构造带是该区三大主要活动构造带和地震分布带。由于这样的构造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中强地震活动频繁。根据全国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内蒙古自治区近50%的地区位于高烈度区。

内蒙古地区历史地震的记载始于公元前7年,公元849年以来记载较详尽确切。从公元前7年至2020年底,内蒙古地区有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的5.0级以上地震49次。震级最大的是1954年2月11日阿拉善右旗7¼级,其次是1954年7月31日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需要特别提到的是1996年包头6.4级地震,这是我国继唐山大震以后又一次有较大破坏性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

21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中强地震持续活跃,已累计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特别是2012年以来的发震频度和发震强度有逐步升级趋势,2015年4月15日阿拉善盟发生5.8级地震,虽无人员伤亡,但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内蒙古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迫切性分析

(一)内蒙古地区历史地震灾害小的原因

相较于地震灾害,内蒙古民众可能更关注“白灾”也就是雪灾,以及旱灾、风灾等气象灾害。内蒙古地区地震形势严峻,但是公众对本地区地震灾害的认识却严重不足,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图1 内蒙古自治区5级以上地震及断裂分布图

一是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人口相对较少,再加上有一部分地震是发生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区,地震灾害较小,所以大部分公众不太关注。

二是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所处的环境有关。试想一下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环境中生活,如果地震来时你正在草原上放羊或挤奶,即使有破坏性地震发生,最多也只是摇晃几下,形成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图2 蒙古包抗震性能原理展示

三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蒙古包”几乎是天然抗震神器。蒙古包整体上是木制构架和毡子覆盖的建筑。一个直径6米的蒙古包自重只有200公斤,比相同大小的砖混结构房屋轻得多。由于自重轻,地震来临时,受地震力作用左右摇摆的惯性就小,更稳固。而且即使有损害,相比起砖混结构的房屋,几根木头掉下来受伤的概率要小得多。此外,蒙古包的围壁是由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支撑,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在交叉点用皮钉钉住,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格。这一特点,使蒙古包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地震来时,这些平行四边形网格将地震力分散开来,充分发挥缓冲作用,达到抗震目的。

(二)现今内蒙古地区面临的地震灾害风险偏高

随着城市化发展,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城镇布局形成了“一核、多中心、多节点、一带、多轴线”的格局,其中,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集中在了呼包鄂城市群核心区,城市里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据统计,呼包鄂地区集中了全区近30%的人口约700万人,也集中了全区近56%的财富约9600亿元(按2018年全区GDP计算)。这就失去了内蒙古地区古代人烟稀少、游牧生活、“蒙古包”抗震这些优势。

这从发生在呼包鄂附近的两个历史地震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死亡28人,受灾人数达131613人,总经济损失为2000多万元;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死亡26人,重伤60人,受灾面积9230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6.83亿元。对比两次地震我们可以看到,震级相近的地震,发生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年代,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相差不多,但是经济损失却相差130多倍。

由上可知,当今内蒙古地区面临的地震灾害风险性偏高,做好地震灾害防御工作义不容辞。灾前防御不仅包括工程性预防,如按照第五代全国地震动区划图要求进行的抗震设防工程,还包括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素养。而提升民众的防灾综合素养,就要从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规律认识、做好灾害预防准备、学会灾害应对判断和求生逃生能力等方面入手。这也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点,其中,改变内蒙古地区民众固有的“内蒙古地震少、最安全”之类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是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

探索具有蒙古族区域特色的防震减灾宣传方式

(一)加大组织保障,强化科普顶层设计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党组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2016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聚焦新时代科普需求和工作短板,围绕强化能力建设,统筹谋划科普工作目标方向、主要任务、队伍建设等内容,全面负责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网络安全及应急服务等工作。

宣教中心努力落实“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全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2018年8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与自治区教育厅、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协会,就《共同推进新时代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6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与自治区住建厅签署了《共同推进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与各相关部门在更广范围上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图3 《共同推进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现场

此外,宣教中心还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科技厅、科协等单位,开展安全示范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8个,自治区级58个;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所,自治区级104所;全区已经建成多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1个;并与应急厅等相关厅局联合创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0个。

(二)结合主题活动,做好日常科普宣传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因地制宜采取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全区科技活动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纪念日和时段,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乡村”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活动,连续五年获得“自治区科技活动周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图4 深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图5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宣传大使“平平”和“安安”送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

图6 公益电影下基层深入化德县德善村

为结合内蒙古少数民族区域特色,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切实将防震减灾知识送到农牧民身边,从2019年开始,与内蒙古电影集团携手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千场电影下基层活动,采用流动电影的形式展映防震减灾宣传片和公益电影,让农牧民更直观生动地接收防震减灾知识,并向观看电影的农牧民发放防震减灾宣传手册等宣传品。活动开展两年来,已深入全区6个盟市30多个旗县区100多个乡镇,展映2000场,辐射群众5万余人。

(三)依托科普基地,做好体验式科普宣传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充分利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小记者协会等组织机构合作,并随时接受来自各学校、团体的预约参观,作为学校安全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基地,有效扩大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面,五年来累计服务群众近万人。基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依托实体科普馆,建成了内蒙古数字地震科普馆,是全国地震系统第二个建成数字地震科普馆的省区。将数字地震科普馆制作成单机版光盘,赠送给全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进一步扩大科普馆影响力。

(四)拓宽宣传方式,做好新媒体矩阵宣传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面广、受众层次宽、受众人数多、信息发布及时的优势,建立了全媒体科普平台,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号、抖音号,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地震科普信息,在新媒体宣传的阵地上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各新媒体平台年访问量累计逾千万人次。

2017年与@新浪内蒙古合作开展“感受地球脉动,网络大V走进地震局”直播活动,单日观看量突破300万人次。2019年与腾讯内蒙古合作,在唐山地震纪念日当天通过发布公益宣传文章,覆盖全区36万人次。2020年与@内蒙古科技馆、@新浪内蒙古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在线”微博直播活动,点击量126.7万人次。2021年5月10日,参加中国地震局开展的“走近地震 远离风险——云游防震减灾科普馆”直播活动,作为“5·12”防震减灾宣传周的第一场直播,在光明网、爱奇艺、中国知网、百度等平台累计观看量逾76万人次。

宣教中心积极与媒体合作,2018年5月在内蒙古卫视少儿频道录播两场防震减灾知识大赛,影响力显著。积极发挥盟市部门属地优势,2019年组建首批全区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队伍65人。2021年4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内蒙古科技馆联合举办全区首届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选拔3名选手参加全国第五届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1名选手获得三等奖。

(五)创新科普作品,强化科普服务能力

在广泛调研基层需求和现有作品的基础上,围绕地震基础知识、地震预警等主题内容,大力开展科普作品创作和推广。2014年出版了全国首部蒙文版的地震科普知识读本,向全国蒙古族聚居区所在地震工作部门发放地震科普知识读本,尤其在2017年新疆精河6.6级地震后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发放数量共计4万余册。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出版首本原创蒙汉文书籍:《地震离我们有多远》。自制手绘《家庭应急小知识》折页、《地震预警知识》折页等,已累计发放5万余份。

在视频科普方面,制作了《小马博士讲故事》系列科普2集、《防震微科普》系列10集,原创抖音短视频30余集。在抖音平台上发布,截至目前浏览量已达375万,单条最高浏览量17.8万;在微博上开辟#小马博士讲故事#话题,阅读量达46.6万。

近几年伴随着机构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内蒙古自治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公众在对待内蒙古地区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认识上存在很大偏差。在东部如赤峰等地区每当出现有感地震时,大部分群众不能正确认识地震活动规律,不了解所住房屋的抗震性能,容易过度反应;而同样在地震较为活跃的西部阿拉善地区,又会出现无人问津、麻木不仁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中,应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用“撒网”功夫,加大宣传

当前,内蒙古地区公众心中还普遍存在内蒙古“地震少、特安全”的观念,大面积“撒网”,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还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推动管理层,重点是政府官员对内蒙古地区地震形势、抗震能力及人员素质方面的深刻认识,尤其在地震风险大、经济基础好、人员密集的盟市、县(区)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的上层教育,以上率下,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发形式多样、简捷有效的防震减灾宣教产品,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融入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培训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教学计划。

(二)用“绣花”功夫,细分教育

针对内蒙古地区公众对待地震的不同态度,在未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时就要在充分做好公众调研,确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公众需求的基础上,细分公众,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教育。比如对东部地区的公众要从普及地震活动规律、地震正常活动范围、我国的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震级及烈度、地震预报水平、地震谣言等这些内容方面,让公众科学认识地震,在面对地震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造成无谓的恐慌。而对西部地区以及广大的农村牧区,则要通过科普内蒙古历史地震情况、当前内蒙古地区的地震风险性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让“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种子深植人心。

结语

地震是否会成为灾害,一方面取决于地震的强烈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当地承灾体的承灾能力,即当地的抗震设防水平和人员应对灾害素质。如何在地震危险性偏高的内蒙古地区降低地震灾害的风险性,地震部门的努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灾害面前,没有人可以幸免,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才能创造我们自己的“安全屋”。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防震内蒙古自治区
防震演练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