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2021-10-11 01:28李亚芳王新刚宋立军谭明
城市与减灾 2021年5期
关键词:展项科普馆防震

李亚芳 王新刚 宋立军 谭明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科普工作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过程中,科普馆作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于增强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全社会风险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筑牢地震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我国大陆地震最多的省区之一。建设运行好新疆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以下简称“移动科普馆”),提升移动科普馆的吸引力,让其保持最佳的服务状态,才能持续发挥其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推进作用。

移动科普馆的建设

新疆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的建设由新疆地震局组织设计研发、在中国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完成了全国首个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被应急管理部评价为“全国最具特色防震减灾科普馆”之一。

(一)建设背景

新疆大部分人口和社会财富都集中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山前地区,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产业带与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处于“同带”分布。全区大部分绿洲、绝大多数县(市、区)的城区和重要经济区均位于Ⅶ度(7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因此地震事件成灾率高。历史上新疆70%的城镇遭遇过Ⅶ度以上烈度的破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承灾体不断增加,地震灾害风险也逐步放大。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新疆的防震减灾工作是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安全,保障新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集中,建设固定的地震科普馆投入高、覆盖面低。而传统的科普展板、科普讲座等方式,又大多存在参与性、互动性较低,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为提升地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结合新疆区域特点,建设适用于室内外、可移动的流动科普馆势在必行。不仅可以满足日常及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重点时段科普宣传活动需要,还可用于州县及科普示范学校、示范基地、科普场馆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以及在地震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灾后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科普宣传。

(二)建设概况

移动科普馆于2019年7月开始建设,2020年4月底建成并通过验收,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展示内容包含了地震基础知识、典型地震事件、防震减灾科技研发及应用、防震减灾工作成效、应急避险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益智桌游、应急技能展示等(图1)。

图1 移动科普馆展项

馆内共包含15个展项,展品内容、外观设计70%为原创。其中,新疆地震背景模型展示了新疆地质地貌、新疆主要历史地震、新疆主要断裂带分布等。新疆富蕴断裂带模型介绍了国内外保持最好的地震断裂带自然遗迹——富蕴地震断裂带的地震背景和断裂带地质地貌等。新疆乌恰震害迁城模型通过乌恰因震害迁城的案例,展现地震灾害特点及人类活动适应大自然的行为。地震预警原理模型介绍了地震预警知识、展示预警工作原理及对减灾的重大意义。新疆泥火山模型介绍了泥火山的成因、分类、对地震科研的价值。新疆安全农居模型介绍了新疆抗震安居工程的概况以及取得的减灾实效。新疆呼图壁主动震源模型通过模拟新疆呼图壁主动震源的工作原理,介绍相关科研原理及应用价值。地震数字科普馆展示了地球故事、地震知识、避险与救援、建筑与地震等多方面的地震科普内容。两台地震VR体验平台使参观者可以模拟体验地震等灾害场景,并进行防震避震和逃生训练。地震AR科普知识体验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综合图像识别、动作捕捉等技术,让参观者在体验中了解、学习地震科普知识。防震减灾科普益智桌游包含了12个以地震科普知识为主题的小游戏。防震减灾互动科普展板通过手摇发电,播报地震专业术语、地震灾害知识等科普内容讲解。自救互救工具展项包括心肺复苏操作、地震应急包、消防应急包、卫生应急包等训练用具。

(三)特色亮点

1.形式创新。该馆最大的特色是展品的“可移动性”,为了满足流动布展的需要,该科普馆在展品设计上按照便于搬运、组装便捷、多场景使用、流动布展等总要求,每件展品在体积、形状上都尽量统一,并配有万向制动轮,便于移动;同时,为了适用于室内和室外两种场景使用,展品在材质应用和设备选型上兼具室外亮光和适当的防水设计。该“流动布展”的创新设计,既适用于户外布展也适用于室内宣传,既可用于日常、重要时间节点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现场也可用于地震应急现场宣传,对于开展科普“六进”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内容创新。展品内容充分结合新疆区域地震构造和新疆防震减灾工作实际,设计的新疆安全农居工程、富蕴地震断裂带模型、新疆地震构造模型、乌恰震害迁城模型、新疆泥火山模型、新疆呼图壁主动震源模型等,为公众了解新疆地震构造背景、地震事件、防震减灾科研成果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技术创新。运用了AR、VR、数字科普馆等先进展示技术,融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

移动科普馆的现状及作用

新疆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自2020年5月开馆以来,充分发挥其“流动性”特点,开展了数十场次不同场景下的流动布展活动,以其新颖的展项形式、丰富的科普内容、先进的互动体验方式,深受公众欢迎和喜爱,取得了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一)媒体关注

2020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新疆地震局举行了新疆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开馆仪式。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自治区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局、新疆消防救援总队、新疆森林消防总队、乌鲁木齐市应急管理局等单位领导和代表应邀参加开馆仪式。新华社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频道发布了关于移动科普馆开馆的新闻报道。新疆卫视《新闻夜班车》播出新疆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建成开馆的消息(图2)。《新疆日报》、新疆新媒体中心、新疆广播电视台、新疆《新闻联播》栏目、新疆新闻广播FM96.1、949交通广播、《乌鲁木齐晚报》7家媒体到现场采访报道,刊发视频、文章7篇。

图2 新疆卫视《新闻夜班车》播出移动科普馆建成开馆的消息

(二)灵活布展——“迎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移动科普馆效益,新疆地震局打出“迎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组合拳。

“迎进来”——科普馆以新疆地震局一楼大厅作为布展场地,先后接待自治区司法厅、文化和旅游厅、科技厅、科学院、自治区党委、中国地震局、地州地震局等多批参观团体(图3)。通过参观,大家对地震基础知识、新疆地震背景、新疆防震减灾科技应用及成效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一致认为科普馆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富有新疆特色,表示参观学习后收获很大。

图3 自治区司法厅、文化和旅游厅一行30人参观科普馆

“走出去”——移动科普馆充分发挥其“流动性”特点,先后走进新疆消防救援总队、新疆森林消防总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营地、社区、中小学校等单位,开展了十余场次的流动布展宣传活动(图4—图7)。 与“迎进来”不同,“走出去”为参观单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只需提供一个室内或室外合适的场地,科普馆布置到位后,单位组织人员分批次参观即可。与组织人员到场馆参观相比,移动科普馆的到来,为相关单位提供了活动组织的便利性,并扩大了科普的覆盖面,因此深受各单位欢迎。

图4 科普馆走进新疆消防救援总队(观展人数500人)

图7 科普馆走进社区(观展人数350人)

图6 科普馆走进乌鲁木齐市第69中学(观展人数1800人)

(三)线下线上相结合

2020年唐山大地震纪念日期间,移动科普馆参加了中国地震局发起的“‘7·28’铭震之殇,共话减灾——走进科普场馆”网络直播活动(图8)。邀请乌鲁木齐市的11位中小学生和观众一起,学习地震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富蕴地震断裂带、泥火山、主动震源激发实验、安全农居工程、地震预警项目等新疆防震减灾成果,聆听成果背后的防震减灾故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地震情景模拟体验,并在直播期间与观众开展了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对公众了解地震基础知识、新疆的地震构造背景、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果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图5 科普馆走进乌鲁木齐市第84小学(观展人数300人)

图8 网络直播活动

移动科普馆存在的不足

科普馆自开馆一年多以来,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公众学习地震科学知识、了解地震文化、体验先进技术、掌握应急避险技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调整与改进。

(一)体验式展项占比少

VR互动体验平台是科普馆的一大亮点,也是最吸引受众的一个展项。但目前,科普馆仅有两台VR设备,且体积庞大、笨重,外形复杂、外出布展时搬运较为不便。由于VR体验的受欢迎程度高,而VR设备数量较少,通常这个展项会排起长队。

(二)部分展项专业性较强

科普馆的一些展示类展项内容使用了较多的专业术语,如新疆呼图壁主动震源模型、泥火山模型、地震预警原理模型等,这些展项结合新疆防震减灾工作实际,介绍了相关的科研原理和成果,从内容上来说有一定的专业性,较适合初中以上的受众群体,而针对小学生年龄层的,浅显易懂、有更强操作指导性的展项占比较少。

(三)移动互联网功能有待拓展

科普馆展项丰富且包含大量有新疆防震减灾特色的原创科普资源,仅通过线下参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毕竟受众有限,科普馆的互联网功能有待拓展。

(四)讲解员技巧和方法有待提高

科普馆的讲解人员多为从事不同岗位的科普志愿者,在专业知识储备、讲解技巧、语言组织、临场应变等方面,距离专业科普讲解员还有较大差距。目前,针对科普宣教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的机会不多,科普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五)运行管理有待强化

对于移动科普馆来说,建设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期的管理、运维、布展、活动组织等,才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既包含日常接待、维护更新,又涉及科普活动的组织、科普资源的开发等。在后期的运营方面,目前缺少相应经费保障渠道,导致科普馆在升级改造和开展科普活动时,许多好的创意无法实现。

移动科普馆发展的思路

(一)定期维护和更新展项

定期对展项维护和更新是防震减灾科普馆日常运维的技术支撑条件。针对目前VR设备不足、单体展项多、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可以考虑配置便携的VR眼镜,丰富体验式展项形式和内容。为了激发参观者的学习动力、检验学习收获,可以增设答题机,开展有奖答题活动。面向青少年的互动展品更易损坏,需要留存备件,定期检修维护。展项内的多媒体内容也需要根据震情背景、重点项目实施、科研工作进展、公众需求的提出等不断更新和补充。

针对小学生这类受众群体,重点开发“地震来了怎么办”“震后自救、逃生避险”相关内容的科普展项,科普形式要生动活泼,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

(二)建设线上科普馆

不断扩大受众面是防震减灾科普馆的生命线。为了更充分地利用科普馆资源,拓宽科普渠道,可在现有科普馆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线上防震减灾科普馆,将目前线下的移动科普馆“搬到”线上去,丰富科普形式、扩大科普受众面,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发挥科普馆的公共服务作用。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良好、专业、固定的运维团队是防震减灾科普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日常运维的管理者、活动的策划者、实际执行者在科普馆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定期组织科普馆工作人员参加岗前培训、业务培训交流、讲解能力提升等活动,不断加强其业务知识和传播技术,打造一支专业的科普馆运维团队,建立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经费支持

稳定的经费是防震减灾科普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移动科普馆需要持续的专项运维资金,支持展项的更新改造,保证好的活动创意及时得到落实,不断提高移动科普馆的吸引力和科普传播力。

结语

新疆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集学习地震科学知识、了解地震文化、体验先进技术、掌握应急避险技能于一体的科普场所。前期的开发建设工作完成后,后期的管理、运维、布展、活动策划组织等,才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在稳定的经费支持基础上,需要根据公众需求不断丰富科普展项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运维团队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拓展科普覆盖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科普作用,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中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展项科普馆防震
防震演练
是谁帮汽车停下来
汽车的大动脉
来势汹汹的肺炎
飞机“长脚”只是为了站在地上吗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IV型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标准化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技馆创新展品研发的分工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