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两减一加”的教学策略

2021-10-11 02:26王燕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中美术教学策略

王燕

摘   要:高中美术实施新课改后,美术鉴赏教材变厚,这导致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在上课时常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教学现状,以“文艺复兴美术”一课为例,提出了在美术鉴赏课中实施“两减一加”教学策略,即减作品——精心选择并深入分析经典作品;减讲授——积极开展问题情境式教学;加方法——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开展鉴赏活动。以期凭此改变以教师为主的美术鉴赏教学模式,进而达成提高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两减一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6-0047-04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颁布后,高中美术鉴赏教材遵循《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教材内容上发生了较大改变。新教材以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采用主题单元式的编排方式,教材内容有所增加,所以教材相应变厚。面对变厚的教材和不变的课堂时间,有的美术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这样一来教师讲得多,上得累,学生参与得少,听进去的也少,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笔者对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进行了思考与探究,也对传统的讲授式的美术鉴赏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下面,笔者结合“文艺复兴美术”一课的教学实践,阐述本人在高中美术新课改中采取的“两减一加”教学策略,以期为某些满塞臃肿“出力不讨好”的讲授式课堂“减肥瘦身”。

一、减作品——精心选择并深入分析一些经典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辈出,成就也十分突出,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的内容涉及14至16世纪的意大利、佛兰德斯、德国等地的绘画、建筑、雕塑等,内容丰富,作品众多。有的教师从挖掘教材内容出发,以介绍著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以向学生展示相关作品达到二三十幅之多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穿插一些美术家的创作故事来填充教学,这样看似内容充实实则偏离主题,而且流水线式的作品分析也无法使学生建立本课的整体知识结构。这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会使美术作品的鉴赏流于表面,使学生缺乏深度学习,从而难以培育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要上好“文艺复兴美术”这一课,首先要弄清楚这一节课的学科大概念,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为欧洲美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所取得的美术成就有哪些?在这一学科大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再认真研读教材,梳理著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并考虑哪些美术家的代表作品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以及这些成就之间有没有前后关联和逻辑顺序?弄清楚了学科大概念,就能找到相关知识点;知道了相关知识点,就能选取相应的美术作品;选定了相应的美术作品,就能合理安排作品的先后顺序和教学逻辑。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虽然内容丰富、名家辈出、成就斐然,但经过梳理我们发现这一时期所有的美术成就都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思想获得解放;二是写实技术得到提高。思想获得解放是前因,写实技术得到提高是后果。思想获得解放促进了绘画摆脱中世纪以来宗教的束缚,画面内容出现了借宗教题材表现现实生活的人文主义;写实技术得到提高是由于思想获得解放后,画家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科学,这一时期明暗法、透视学、解剖学的出现以及油画新材料的革新,也都促进了美术家写实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把握本课学科大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并没有对教材中出现的13幅作品进行一一分析,而是精选了教材中的6幅经典作品进行讲授,从学生熟知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入手,根据本课知识点依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椅中圣母》《丢勒自画像》《最后的晚餐》《创造亚当》《阿尔诺芬尼夫妇像》6幅作品,通过观赏这6幅作品挖掘其中的人文主义内涵,并分析其中明暗法、透视学、解剖学和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其表现出的高超写实技巧。通过对作品对应的知识点进行解读,可让学生把握这节课整体的知识结构, 并理解文艺复兴美术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个高峰的成因,同时还能使学生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三个递进层面鉴赏美术作品,并用本课所学的知识点欣赏分析其他美术作品,由此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图1所示)。

二、减讲授——积极开展问题情境式教学

《课标》中提出的“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美术学习”的课程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因此,围绕经典作品的鉴赏,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美术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是体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关键。

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经典作品《蒙娜丽莎》时,笔者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先介绍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和艺术成就,而是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蒙娜丽莎》是举世公认的肖像画杰作,是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可是,一位没有学过美术的观众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蒙娜丽莎美吗?她没有眉毛,体态较胖,皮肤看上去也比较粗糙,笑起来也不好看,感觉似笑非笑,我倒觉得还没有现在的明星好看……”。面对这位观众的疑问,你该如何回答他的问题?请结合课本和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从画面的形式入手,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知来考查学生能否对这幅作品的意义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其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班里有学生这样回答:

《蒙娜丽莎》不能仅用好看不好看来评价,她确实没有当代明星好看,但是这幅作品代表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代表了文藝复兴时期对人的尊重和描绘,表达了画家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赞美,她的微笑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如果你看看文艺复兴之前的人物画作品,就能理解这幅画的价值了。

这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了对这幅作品的看法,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她不仅有着正确的审美判断,而且还能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评价作品。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相比,更能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认知,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而可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内化于心,并能熟练应用其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接下来,笔者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分别从创作动机、表现技巧、时代背景几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由此可使学生逐步解读作品的内蕴,并分析其表现手法,理解其艺术成就,进而可实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主动学习策略(如图2所示)。

三、加方法——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开展鉴赏活动

《课标》指出:“设计和运用多种学习工具,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以适应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在“文艺复兴美术”一课中介绍的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对于经典作品的鉴赏,如果仅仅停留于“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是难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因此,笔者在开展问题情境式教学的同时,还尝试运用“画一画”“演一演”“找一找”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地开展鉴赏活动。

例如在欣赏《丢勒自画像》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了丢勒自画像的神态和内心世界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暗法的运用可促进绘画立体感的增加”这一知识点,笔者让学生用铅笔在白纸上临摹一下人物的面部,尤其是因明暗关系凸显的鼻子、眼睛,即首先用排线法画出人物的鼻子、眼睛等暗部阴影,然后嘗试用明暗法表现面部的立体。学生们对此兴致很高,虽然对大多数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把握人物造型和结构有些困难,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基本能用明暗法画出鼻子、眼睛的立体感,由此可使学生们亲自体会表现画面立体的方法。在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透视法在这幅画中的运用,笔者让学生们画一画这幅作品构图的透视线。经过画一画,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画面透视线的焦点位于画面中间耶稣的头部,这使得学生们对透视法能表现出画面空间的纵深感,同时又能突出主体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们在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时,最感兴趣的是想知道叛徒犹大是画面中的哪个人物?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幅画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上突出的艺术成就,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十二个门徒的姓名,而是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即笔者扮演耶稣,然后选了十二位自告奋勇的学生上台,分列在我两边,等笔者说出耶稣那句话“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选中的画面人物,模仿他的动作、表情和神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句“现场话”。“演一演”的效果很好,现场气氛很热烈,有的学生模仿说:“老师,我没有出卖您!”有的学生模仿说:“我们当中竟有这么一个人?”还有的学生模仿说:“啊!敢有人出卖我们的老师?”······不同的精彩表演时而引得学生们哈哈大笑,时而掌声雷动。然后笔者让台下学生根据台上的表演,找一找叛徒犹大是谁?学生们兴致高涨,议论纷纷,经过几位学生的发言、分析判断后,逐渐认同了身体向后倾斜、手拿钱袋、神色紧张地望着耶稣的那位门徒就是犹大。

同样,在欣赏《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时,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油画新材料的革新提高了绘画的写实能力,能使画家描绘更加精致细腻的细节”这一知识点,笔者让学生找一找:“画家扬·凡·艾克作为阿尔诺芬尼夫妇举行婚礼仪式的见证人,他把自己也画在了画面中,同学们能发现画家在画面中的哪个位置吗?”学生们对笔者提出的问题感到好奇:“画面中明明就是两个人嘛?怎么会还有其他人?”经过认真观察,学生们终于在画中墙上的镜子里发现了还有室内的人物,除了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背影外,还有画家自己,这时学生们纷纷惊叹于画家描绘细节的高超写实能力。通过开展“画一画”“演一演”“找一找”等探究式学习,笔者力图让学生参与到美术鉴赏的深度学习中,并多角度地分析解读美术作品,即通过教师“加方法”,把探究的时间多留给学生。

笔者在美术鉴赏课中实施的“两减一加”教学策略,表面看似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但实则对教师的备课和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课上讲得少,学生还要学得好,备课就要多下功,从考虑“如何教”转向更多地考虑“如何学”,同时多考虑如何精选优秀作品、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如何设计学习工具、如何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入开展探究式鉴赏,由此可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精讲善练,发挥主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又要善于把握课堂生成,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落实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综上可知,“两减一加”教学策略对于改变以教师为主的美术鉴赏教学模式,落实新课改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具有较好的实践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高中美术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