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探索

2021-10-12 07:06陈小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答题

陈小燕

[摘   要]针对目前部分中考考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不理想的情况,文章以福建省近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探索此类题型的备考方向和方法。围绕析内容、悟意蕴、细答题三个方面,对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进行有效尝试,以期对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启示。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深读文本;文章意蕴;答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0-0001-02

语文学科的考试评价重在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而學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影响其写作能力。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阅读板块的赋分较高,而在整个阅读板块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赋分最高,但通常考生的得分是最低的。以福建省2020年中考为例,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总分为20分,但评卷后统计该题考生的平均得分仅为9.7分,得分率48.5%。这个得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要求与相关的考试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为何会出现如此低的得分?笔者围绕评卷情况和九年级复习备考过程进行分析、归结,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文本读得不够深入、理解得不够到位。可以说,学生的思考浮于表面且审题不周全。因此,笔者以近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从深读文本、慎思文意、审题作答三个方面来探索这类题型的备考策略,希望能对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一、深读文本析内容

笔者纵观全国各地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发现,出题者多选择小小说和叙事类散文作品。不论选择的是什么文本,学生基本上都是能读懂其大致内容的,但这“懂”的程度有多深,对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到位,取决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鉴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想学生能更深入地读懂文本内容,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是关键。文学类文本具有文学性,在阅读这类文本时应结合这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如阅读小小说时,要先厘清人物关系,理顺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出主人公,进而探究描写人物的方法、叙述事件的方式、情节发展的过程、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再深入分析人物的形象性格,写作技巧的运用及作用;最后进行语言的品味,主题的提炼。又如阅读叙事类散文作品时,要厘清“我”叙述了哪些事,在事件的推进中,“我”的认识与情感有何变化,这些事与情感变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作品是如何将叙事、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的,“形散而神聚”是怎么体现的,等等。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积极的训练、有效的引导,便能使学生在深读文本的过程中,自主解析内容、欣赏作品,有效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这样他们在考场上也能得心应手。以福建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谈谈指导学生深入品析文本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读文章《好沉的一抔土》,了解其所写的内容,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在读完全文后,基本都能理解文章围绕“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记述了“我”过去的看法、现在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展望。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标题中所提及的“一抔土”是哪里的?为何“好沉”?“沉”表现在哪些方面?文章第二段写道:“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那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这样做能使学生将文章读透。最后紧扣标题“好沉的一抔土”提问:作者围绕“一抔土”(“神”)选择了哪些内容(“形”)来进行描述,从而凸显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在这样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描写手法、主题等均有所思考,且能够思考得较为深入,进而更准确地解读文本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二、探析表达悟意蕴

在深读文本析内容的基础上,揣摩作者借助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在文中所寄寓的旨意等就有了依托。学生通过欣赏文本能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文本的意蕴、作者的情感是寄寓在字里行间的,因此,要想品悟文本的意蕴,把握文本的主旨,还是得从语言的理解分析入手。

深入分析事件的叙述和景物的描写,是品析散文类文本意蕴的突破口。仍以福建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进行分析。其阅读材料《好沉的一抔土》的第四段写得很有层次感,在对植物的描写中传神地表现了秋收时节的生机盎然,如“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文中还提及因有这“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的土,才能培育出如此饱满的谷穗,孕育出如此醇香的秋熟;因有像王总工程师一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治理荒漠化,将这“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治理改造,才有如今的治黄经验与成果,才有这“一幅新洲远景图……”通过探析这些描写内容以及作者的选词用字、语气语调,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进而能够准确地把握文意,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

要想悟出小说的意蕴及主题,首先要分析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现象。其次要联系小说创作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来领悟作者刻画的人物在思想性格上有怎样的时代烙印,折射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最后要通过深入探究小说的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展现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看法等,对于这些,只要学生能够有效结合文本内容深入思考,定能领悟得更细致。

三、审清要求细答题

学生在深读文本、理解内容、领悟文本意蕴后,其实已为准确答题做好了充分准备,但这并不能确保他们在答题时万无一失,做到“我手写我口”。要想让学生能准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便要指导他们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思路,细致落实答题要点。

审清题干要求是答好题的前提,否则就容易答非所问。学生要审题干,抓关键信息,明确问题要求,以便于在文中筛选信息,并运用所积累的知识来作答。如福建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一个小题:“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在做题时,学生首先要思考“两个层面”是指哪两个层面,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准确地选取文中的事例;其次要思考如何围绕这些事例来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这又与文本的意蕴息息相关。由此看来,审清题干要求,找准答题方向,是答好题的关键。

每道题的答案表述应符合思维逻辑习惯。学生审题干要求是明白要做什么,明确答题思路是考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呈现出来。如福建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这样一个小问:“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本最后一段的具体内容为:“‘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有效解读题干后,学生大都能明确应抓住“永远的经典”“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这三个层次来解析段落的含义。“永远的经典”表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医学上的成就和影响;称李时珍为“一个符号”,突出了他在医学上的地位;“一个民族的魂魄”赞扬了李时珍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点明他的品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结尾这一段话是对李时珍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学生在答题时会出现答得不完整、不全面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理解内容不够深入全面,赏析时没有注意逻辑层次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抓住答题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使其在答题时做到答案完整,要点清晰。

总之,从福建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窥见此类题型的考查方向与要点。教师分析总结出的复习备考经验,对其教学与学生的复习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学生阅读、理解、思维、表达等语文素养进行综合考查。教师需引导学生做到深读文本理解内容、领悟意蕴把握主旨、审清题干谨严作答,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水平。

[   參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