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及备考策略

2021-10-13 18:42谢致欣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9期
关键词:莱辛诗画异质

谢致欣

新高考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Ⅰ”,以非连续的两至三则材料出现,主要来源于科学论文、文化学术论著、新闻媒体文章等,文本内容延续了全国卷“论述类阅读”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多、侧重理性思维的特点,但在命题特点上却有所改变。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的备考,必须强化“从局部到整体,从文本到情境”两大能力的培养,果断抛弃所谓的答题模板、应试套路,同学们要真正讀懂文章、审清题目,依题读文、依文答题。

一、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钟书《读〈拉奥孔〉》)

题目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 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 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 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解析】此题属于比较基础的信息判断,考生可以从文本表面直接找到证据。A选项对应原文“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只能说明他提出例证,不一定是质疑的第一人,所以A不正确。

题目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 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 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解析】此题不能通过直接比对文章表面语言、单凭局部一处信息就作出判断,它不是简单的筛选整合,还需要分析和推断。

A. 结合材料一“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和材料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推断,当一件事延续超过一刹那的时间,那么用语言叙述会更加容易,绘画不一定能一目了然,但选项A并没有说明要描述的该事情在时间上的限制条件——如果只是一剎那,那绘画大可以展现,而且“来得生动和明白”也不尽是原文“更加容易、一目了然”的意思。

B. 材料一“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阐述了图画和诗歌会有各自擅长表现的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转化的可能——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由此推断B选项中说“后人推想不出所画动作的过程”实属绝对,而且绘画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恰恰是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想的。

C. 枝头红杏、绿意盎然、两岸青山,本是静态景色,但诗人把红杏拟人写其热闹争春、捕捉春风吹拂江南、以乘船者的流动视角描绘,均是化静为动,善用诗歌写“动”的特长,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意境,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文本没有直接告诉考生,而需要考生利用文本观点作出分析。

D. 材料二中,沈括的质疑是针对王维看画就判断出画中人所奏乐章这个传说,他提出绘画“止能画一声”,这里“止”是通假字,通“只”,说明该事是伪传,这个例子与后人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没有关系。

题目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首先对“诗画异质”的观点要有到位理解,心中要有清晰的定义,然后鉴别各个选项是否符合这个定义。A“入画之诗”、B“同趣”、C“圆满结合”均是说诗画之间辩证转化的可能性,只有D扣住了“图画表现一刹那”“诗歌可以体现时间的延续”这对差异性特点,所以选择D。

题目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解析】回答“论证思路”,需要考生立足文章整体,分析其怎样以紧密的逻辑,把几个分论点串联在一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此题可以这样作答:

材料一围绕莱辛诗画异质理论,从缘由、推论纵向展开,通过举例、引证的方法,归纳出结论:绘画写静,诗歌写动。

材料二先展示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区别的论述,再从具体例子分析莱辛议论的独特之处:能把二者各与时间、空间结合,并引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表述与之相互照应。

题目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解析】此题跳出文本,提供了一组新材料——嵇康的诗与顾恺之的评论,在这个新情境中,考生要利用文本的观点分析顾恺之的评论。此题可以这样作答:

画宜于描写静物,诗则善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这个动作可以通过画面的描摹展示出来,手与五弦在空间中同时并存,动作发生在绘画能够表现的最小限度的时间内;而“目送归鸿”则是动作在时间上相承续,归雁终消失在天边超过一刹那内发生的物态和景象,画面不能表现出归雁从有至无的过程。

比较2021年与2020年的新高考Ⅰ卷,三道选择题的考点基本一致,分别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概括与推断材料观点”和“理解材料概念”。主观题稍有不同,2020年是“下定义”和“梳理行文脉络”,2021年则考了“分析论证思路”和“结合材料理解文外材料”,可见新高考很重视整体阅读意识,强化了论证逻辑的考查,而相较于去年,今年的迁移文本观点分析文外材料更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

一方面,考生不能仅针对局部的一两个句子作出判断,而要有整体意识——整体观照全文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各处关键信息从而归纳重要概念以及下定义;另一方面,情境设置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强调融会贯通,考生对文本观点要善于迁移,既深入文本理解,又能抽离出来,利用文本观点分析题目的情境,真正把文本读“活”。

二、“观照整体、基于情境”的备考策略

(一)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循序渐进扫清文本阅读障碍

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大部分来自科普文章、学术著作,考生因为自身阅历的限制,对专业术语偏多、内容距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学术类文本有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会影响阅读兴趣和对文本的认知。所以,高中三年语文学习,同学们应该从起始年级就有规划性逐步阅读学术类文本,慢慢适应学术文本的表达。

例如高一阶段可以涉猎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的内容,培养学术兴趣,学会走进文本,体会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表述方式,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二开始专题训练,熟悉信息类阅读的出题方式,初步感知此类题目的难度、做题方法,培养理性思维和严密逻辑;高三则进行密集的应试训练,一轮复习以题型分类练习把逐个能力点突破,二轮复习以全篇为整体做限时训练,积累应试经验,能自主归纳做题方法,提高做题速度,在不断反思中提升实战能力。

(二)注重整体意识,提高梳理文本逻辑的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走向理性、深刻

做题过程中少用“肢解法”——揪着某处局部证据来答题(虽然有时也可应付第1题),而应该立足文章整体,围绕中心论点梳理行文逻辑。

第一步,明晰一系列概念。

第二步,善抓关键词句,包括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衔接词,可利用它们把握各层次的递进、因果、转折、并列、顺承关系。常用衔接词举例:“况且”“因此”“但是”“对比之下”“此外”“如前所述”等等;也包括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它们往往能清晰昭示出文章的结构逻辑。

第三步,类似信息或关联信息可以整合,段落“合并同类项”。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一为例】

材料一开门见山提及莱辛“诗画并不同质”的理论,第二段插入拉奥孔的背景故事,第三段的关键句子在段尾“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抓住这两句话和当中的关联词“因为……才……”,可知它回应了前文诗画异质理论的提出,并将要挖掘理论背后的缘由,引出下文。

那么“异点”是什么呢?第五段段首有“其次”,证明第四段说的是“首先”(尽管文中没有“首先”一词),我们就可以把第四、五段“合并同类项”,归纳为拉奥孔史诗与雕像的两大异点。

第六段从“作这样一个结论”一句可知基于上面两段得出的异点,莱辛明确了诗画异质理论,文本引用莱辛原话的译文阐述了这一理论,但对于读者而言难免有点晦涩,所以才有了第七段“换句话说”和第七、八段两个分别关于画和诗、以关键词“比如”引出的例证,就把莱辛的理论简明化、通俗化了,故第六、七、八段可归纳为一个整体——介绍了诗画异质理论的具体含义。

第九段段首的“但是”表明此处有转折,“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同样引用莱辛原话解答读者疑问,也同样在第十段以“换句话说”开头把莱辛的话简明、通俗地转述了一遍,故我们可把第九、第十段合并,作为对诗画异质理论的补充说明,因为只是补充说明,所以但答题时不用特别说明也行,本次考试也没有作为得分点。

总结全文整体逻辑——既然要向读者介绍“诗画异质”理论,少不了第一、第二段的背景介绍,但背景终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所以第三段承上启下开始挖掘缘由,第四、第五段是前文“异点”的展开论述,由缘由推导到第六、七、八段的理论解释,再以读者疑问引入第九、第十段的补充说明,通篇围绕“诗画异质”理论一环扣一环论证。

同学们只要抓住关键词句、做好段落整合,进行细致的逻辑梳理和整体分析,不难得出论证思路:材料一圍绕莱辛诗画异质理论,从缘由、推论纵向展开,通过举例、引证的方法归纳出结论:绘画写静,诗歌写动。

(三)紧扣题目设置的情境,灵活运用文本观点迁移作答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3题和第5题的出题方式对于本届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此前的模拟考中都已有涉及。

客观题解题方法:

【以2021年广州一模测试题为例】

题目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 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结合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西域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的考释,创立“二重证据法”。

B. 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名称,是因为原始部落文明在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性状变化。

C. 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开展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等人类学研究工作,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

D. 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导演在回忆录中透露,影片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

第一步,审题,看清是问支撑什么观点的论据,有时是支撑中心论点——往往在文本标题、文本首尾段已揭示,也有需考生自己归纳的情况;有时是局部某段的分论点。在此题中,考生先要根据文意归纳出材料一最后两段的中心论点是: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历史遗存,但历史遗存往往已经失真了,不能轻易相信。

第二步,阅读每个选项设置的情境,把情境对照论点检视,这道题的四个选项解析——

A选项,王国维对汉代边塞和丝绸之路等问题的研究既注重田野作业的成果,也注重历史文献的价值,而材料一最后两段的中心论点是想说田野作业因为历史遗存失真带来的局限性,与之关系不大,不能作为论据。

B选项,摩尔根研究的印第安人部落是与他同时代的,在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性状变化,与材料一所论述的“历史遗存往往已经失真”恰好相反,也不能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的中心论点。

C选项,费孝通先生直接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不是涉及历史遗存的田野作业,故本项也不对。

D 选项,爱斯基摩人原始的捕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就如失真的历史遗存,只能“摆拍”,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故选D项。

与2021年新高考I卷类似,选项内容不直接来自文本,而是给出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观点的基础上作出分析鉴别。

主观题解题方法:

【以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1届高三四校联考为例】

題目5. 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 分)

“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②自馁也。”

第一步,基于审题,对文本作信息检索,本题需结合家书的认知价值分析曾国藩家书,文本中提及“家书认知价值”对应的信息区域如下: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第二步,对文本进行分层(上面文段中以“/”标志),弄清文段逻辑关系,得出几个要点,此处有三点:①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②启迪家人;③启发鉴赏者探索人类奥秘,思考生命意义。

第三步,把上一步骤得出的要点迁移到文外材料,观点与材料一一对应,此题中,要找到曾国藩家书可以扣住家书认知价值要点的句子,对应三个要点,分三点作答:

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可以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②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曾国藩在家书中既引用谚语,又联系自身经历“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循循善诱,能安慰弟弟、重唤其斗志;③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可以启发鉴赏者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

综上所述,在现代文阅读Ⅰ的备考中,落实整体意识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文本观点的归纳理解与迁移运用,方能较好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的情境化考题。当然,题无定法,除上述例子,考查过的题目类型还有句子作用分析、比较异同、批判性思考、联系当下谈看法、从现象到建议的转述、从结论到问题的反推……设题方式非常多样。但无论如何,万变不离其宗,笔者相信,只要同学们读懂文本,在每次练习后深刻反思、反复强化,终会收获。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莱辛诗画异质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晋能科技半导体尖端技术喜获突破
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地区异质效应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诗画话
诗画话
诗画话 丁聪配画
诗画话 丁聪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