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教授《外科护理学》对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21-10-14 02:05刘晓菲张云萍赵蓓蓓张巧玲
广西医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工作坊护理学

刘晓菲 张云萍 赵蓓蓓 张巧玲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淮安市 223005,电子邮箱:624782364@qq.com)

工作坊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一群人为了某一个主题,在一名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及演讲等方式共同研究和学习[1]。案例教学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师生通过共同分析实际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2]。学业自我效能感又称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3]。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更感兴趣。目前,国内外对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以现状分析和相关性研究为主,干预研究报告较为少见。本研究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再进行综合案例工作坊教学,观察其对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7级2个班级的98名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和干预者。排除标准:转专业者;学习态度不端正者(包括无故迟到旷课者)。将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48名和对照组50名。对照组女生44名,男生6名;年龄(19.32±1.24)岁;上学期考试科目的平均成绩(74.58±7.32)分。观察组女生41名,男生7名;年龄(19.28±1.07)岁;上学期考试科目的平均成绩(75.34±6.97)分。两组学生性别、年龄、上学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学生均由同一名老师授课,授课教材为《外科护理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方法教授《外科护理学》,即利用多媒体讲授理论知识,案例分析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外科护理综合案例(均来源于前期课题组成员共同建立的案例库),以“工作坊”的模式组织教学,包括组建“工作坊”小组、任务布置与指导、课前思考与准备、课中实施与总结和课后反思与巩固5个步骤。(1)组建“工作坊”小组。教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工作坊”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名学生,由1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采取轮换制,以提高每位同学的参与度和组织管理能力。(2) 任务布置与指导。教师通过平台发放1个外科护理综合案例(综合案例的设计以整体护理为理念,患者病情呈动态变化,涉及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基础护理以及妇儿护理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案例选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讨论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以鼓励小组成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共同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对综合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学习目标。(3)课前思考与准备。工作坊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对综合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展开独立思考、集体讨论,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到高仿真实训中心进行角色模拟扮演,完成理论知识与课堂展示的准备,为课堂上综合案例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4) 课中实施与总结。工作坊小组结合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对课前给出的综合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综合案例体现了患者的整个病情变化过程,讨论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正确判断该患者的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如何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和健康宣教等;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在高仿真实训中心进行,通过创造高仿真的临床环境,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护生在复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临床操作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查阅文献资料、表演等方式复习相关知识并进行分析、整理与归纳,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提问,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寻找问题结论,最后由工作坊小组代表总结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做最后总结,最终解决问题。(5)课后反思与巩固。各小组以工作坊形式对本次课的综合案例进行总结梳理,形成文字材料,并对综合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学生对自己在工作坊中获取的经验感受进行总结,并根据临床真实案例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等撰写心得体会。

1.3 学业自我效能感评价 课程开始前、课程结束后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估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该量表由梁宇颂[4]参考Pintrich和De Groot的问卷编制而成,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2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1项共22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 Likert 5级评分。总分22~11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0,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评估。本次共对98名学生进行评价,其中获得有效评价95名(96.9%)。对照组有1名学生的问卷无效,观察组中有2名学生因身体原因请假时间较长未能接受完整的干预,最终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9份,观察组回收有效问卷46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开展工作坊模式教学前,95名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得分为(66.22±5.06)分,每个条目均分为(3.01±1.23)分。其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为(34.27±2.58)分,条目均分为(3.12±0.23)分;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为(32.95±3.82)分,条目均分为(3.00±0.34)分。开展工作坊模式教学前,两组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课程结束后,观察组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及对照组,对照组教学前后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教学前后两组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的比较(x±s)

3 讨 论

3.1 高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 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反映出护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行为的自信程度,直接影响她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内在动机因素[5]。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这与黄柳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低于梁惠连等[7]的研究结果。说明我校高职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职护生对自己能否学好完全陌生且抽象的医学知识缺乏自信,对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完成学习目标而持怀疑态度。《外科护理学》是一门与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学生在学习前没有接触过临床,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另外,在校期间的授课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不高,因此教师应重视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

3.2 综合案例工作坊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是指护生以专业教师为核心组成工作坊,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完善的护理综合案例进行讨论和活动。该学习模式强调面对面交流和互动,因此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成长体验[8]。本研究将护理综合案例工作坊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可以提高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判断与自信,可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行为坚持和努力程度[9]。学业自我效能感强的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足、情绪饱满,体验到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程度低,认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改变现状,并选出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10]。在护理综合案例工作坊的教学过程中,工作坊小组成员通过前期思考、查阅资料、组内讨论、互相鼓励等,对相关知识有了系统化的认识,从而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在多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小组成员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分析综合案例中患者的病情,解锁综合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加了自信,提高了学习兴趣。随着教学的进行,护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在对高职护生教授《外科护理学》过程中以综合案例工作坊的形式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外科护理学工作坊护理学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案例教学法对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翻转课堂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五个对接”导向下的中职《外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外科护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改革探索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