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路径探究

2021-10-15 06:35赵航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文化自觉传统文化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身负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需要加强文化自觉意识,正确认识、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结合高校相关政策、制度,发挥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责任意识、增强“双创”能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传统文化;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128-03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需要高校青年教师主动担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相近而不相同。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先有对某一文化的文化自觉,才能建立对同一文化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反过来促进对同一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二者紧密相连。

文化自觉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解决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冲击下的困境,费孝通先生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文化自觉的建立需要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变化等历史,探求文化的根源;二是文化自觉的建立需要认真辨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和时代需求对其开展批判性分析和发展;三是文化自觉需要深刻理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趋向的规律,并有效利用规律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费孝通先生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即文化自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个文化认识和认同各自的优点;第二阶段是认识和认可其他文化的优点;第三阶段是将自己和其他文化的优点融合创新发展,在确立自己地位的基础上,不同文化之间和平共处,世界文化多元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需要高校青年教师主动担当。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中谈到,“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1]。当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自我创新,努力适应当代社会生活。而高校青年教师正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自我创新、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高校青年教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较为广阔的国际文化视角,对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较强,在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和认可国际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自觉的建立需要高校青年教师主动参与。高校青年教师在充分研究、认真比较中华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异同之后,能够担负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任,认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积极探求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结合当前世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开展针对性研究,批判性接受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理顺中华文传统化的发展规律,并充分利用规律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二、高校青年教师应主动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

高校青年教师肩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身处文化创新孵化的高地,只有结合自身工作情况,认真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够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高校青年教师需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为“经师”,更要为“人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育人,更要育己。面对新时代各种新事物对教师的不利影响,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充分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动能力,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完成自我教育和对他人的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亟须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费宗惠等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他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校青年教师处于身份转型时期,面对教师这一新身份、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等仍需要引导教育。罗儒国提出,在“互联网+教育”进程中,教师会在智能、健康、知识、伦理、技术、安全等方面面临各种风险,教师传统角色、现代角色、他赋角色、自致角色会出现冲突,而价值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核心,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核心[4]。高校青年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端正自身态度,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教师素养。

高校青年教师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有利于提高教学学术能力。中华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教师的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高校青年教师增强文化自觉,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和教师的要求,树立以教学为本的意识,能够深入进行教学学术研究,自觉提高教学学术能力,促进学研一体。

高校青年教师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有利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校青年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储备、培养人文情怀、坚定职业道德、提高教学学术能力,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提供稳定的心理状态、坚定的职业操守、浓厚的人格魅力,进而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校青年教师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的重要力量,不仅要用国际方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要坚信历经数千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动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养料。高校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较新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实际需要、社会生活特点、教学工作情况,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建设进程之中,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朝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完善社会文化服务。高校主要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充裕的时间精力,是高校职能的重要实践者,在面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提供前沿的科学知识,也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其中,用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今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提供完整全面的文化服务。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的多种路径

(一)关注价值理性,重视传统文化建设

价值理性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指对道德、情感、精神的关注。高校在敦促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更应将目光投射到人类更深层次的道德、精神方面,单纯将教学科研、教师视为完成任务的工具,难以实现高校及教师的长远发展。教师作为高校的主体,是具有情感需求的群体,如果高校只是采用工具理性的理念对教学科研进行评价,势必无法鼓励教师全面发展,也无法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只有将教师视为有血有肉的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道德发展、情感培养,以价值理性对他们进行评价,才能促进高校、教师的同步发展。而要实现同步发展,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面向高校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将价值理性融入到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融入教师发展的每个阶段。

(二)健全场景建设,引领传统文化认同

认同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特定场景的引领。谭翀指出,场景可以传递文化和价值观[5]。高校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生活、学习等场景中,采用空间搭建、活动组织、机构配置、评价考核等多种方式,吸纳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浸染中华传统文化,接受、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其深入研究、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奖惩制度,规范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高校从规章制度方面进行规范引导。高校应完善传统文化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高校青年教师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传承的行为予以一定的奖励,对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行为予以一定的惩戒。这体现了高校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四)增强责任意识,做好传统文化学习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高校青年教师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不能仅仅局限在为“经师”的阶段,应提高站位,努力做“人师”。欲为人师,先习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初为经师的高校青年教师极具指导意义。高校青年教师应提高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自己,更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挑战,更应积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方面为指导,促进自身发展,为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双创”能力,发展传统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论何种文化,都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服务于特定群体的文化的,历经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就是能够因时因地变通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中,高校青年教师面临新环境、新条件,也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结语

文化自觉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合作推动,既需要高校在制度、政策方面的引导,也需要青年教师自我革新、自我教育,关注价值理性、加强“双创”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认识中华文化。高校青年教师身处“两个一百年”重要历史时期,应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增强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完善社会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師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1-31). http://www.gov.cn/zhengce/

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 费宗惠,张荣华.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 罗儒国. “互联网+教育”进程中教师教育生活风险及其应对[J]. 南京社会科学,2020(06):142-149.

[5] 谭翀. 场景理论:大学书院文化空间分析的新路径——兼论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专项[J]. 江苏高教,2020(08):92-97.

(荐稿人:马明辉,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探究”(课题编号SZ20210401);2020年南京工业大学自选课题“一带一路”化工与建筑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专项“来华外籍教师中国文化认同感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ZX31);2019年南京工业大学青年社科基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华留学生管理研究”(项目编号:QNSK2019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航(1990—),男,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青年教师文化自觉传统文化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