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的教育人生

2021-10-16 12:44姜波代安荣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9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课堂

姜波 代安荣

她是一位颇具传奇性的老师。提起杨琼,认识她的人莫不如此评价——她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昂扬向上的励志故事。

她从小生活在大凉山腹地昭觉,18岁走上教师岗位,在农村学校工作四年,之后进入县城最好的东方红小学任教,先后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副校长,然后调入县教育局教改办负责全县教改工作。在昭觉工作生活40年后,放弃一切职务,离开昭觉,先后在私立名校和公立名校任教,2018年,她由彭州市教育局高层次引进人才到四川成都市彭州市任教。到彭州以后,短短三年,就先后在彭州市最好的三所小学任教,作为彭州教育新人,她每到一所学校,都以高超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师德,快速赢得学生、家长和听课教师的好评。她一面任教,一面承担彭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职务,带领一群热爱语文的教育人追求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同时,受邀到各地讲学,先后培训教师2千余人。她多年始终如一从事一线教育,研究课题,培训教师的经历影响着身边的语文人。2014年出版个人专著《因为喜欢》,2016年主编课题著作《让每朵花儿都灿烂》正式出版。

她身上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出一名普通教师专业成长的奋进之路,由教师回归教师,始终坚守课堂主阵地。作为一名教师,这些年来,她辗转各地,坚持追寻教育的理想境界,她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励志。当她站在讲台,面对学生、面对教师,她就是一道光,用她的真挚、执著、专业和敬业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教师。

一、教育要返朴归真,回归本质

“我的感受教育最终是返朴归真,回归教育本质。”返璞归真是指现在的教育理念、教学流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机构等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从促进教育来说,这是好现象,对教师和家长来说,有选择,有对比,才会一步一步接近最好的教育。但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很多时候,老师被各种教育新概念混淆,被各种外在形式所困扰,反而会茫然。面对复杂的教育形势,一线教师只有在潜心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学习了解各种最新教改信息,将自己的教学领悟与优秀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案。但是,在教育的丛林中探索一番后,我们又会发现,最终回归的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是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无论在民族地區、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做教育,如果在教育之初,就站在人发展的长远角度去思考教育的目的,就会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就能少走弯路。

二、教师的核心是研究学生,提升自已

对于一个在民族地区工作生活了40年的教师,决定离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杨琼老师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离开呢?

“我是一个对教育常怀梦的人,正如我写的那本书《因为喜欢》,我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喜欢不断挑战自我的人。”她18岁参加工作,在民族地区工作了22年,对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满怀深情。但是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而言,只接触过一个地方的教育,要想谈教育总归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因为每个地方的学生都不一样,每个地方的教育现状都有差异。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多做教育的实践,才可能说真正了解学生。在各个地方做教育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下,才会有更全面的看法。

来到彭州,受教育局安排,杨琼在三年内走了三所学校,这是一份难得的机遇,积累了关于学生的教育案例。每到一个新班,即使只教一个学期,杨琼老师也把这当作一次快乐的实验。她接的班都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落后的班级,学生习惯不好,成绩落后。杨琼老师用心观察,发现很大的原因是应试教育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也阻碍了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以分数为目的教书,语文就教死了。”她教书,学生快乐永远排在第一位。如果学生不是心情愉快地上课,不是心情愉快地写作业,不是心情愉快地参加活动,她宁可不上课,也要停下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她的课堂总是师生有笑,有话,有思;有活动,有创意,有提高。所以,但凡她接的班,学生很快就跟她打成一片,学生会到办公室接她上课,路上遇到了会跑过来拥抱她,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学习就由被动到主动,每天都有快乐,每天收获自信。在第一所学校时,知道她要离开,有几个学生硬是放学以后跟踪她,想知道她住在哪里,以后好去看她。在第二所学校时,把学生从五年级送到六年级毕业,毕业之际,家委会的家长们亲自上门表示感谢。

以一份职业的洒脱,明白职业的价值所在,对教师来说,只有自己成长了,才能成就更多的学生。

三、灵动语文,翻开教育新篇章

不断离开,固然意味着敢于挑战,但如果不断离开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适应能力,那大可不必。杨琼老师的不断离开,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适用于普遍的学生。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大教改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在杨琼的教学中,远在教改之前,小组合作学习就已经是班级教学的常态。那时,她班里85%都是彝族学生,彝族学生的母语是彝语,为了让学生尽快流利地使用汉语,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小组里练习语言,让每名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促进全员提高。小组怎样驱动合作学习?自然催生了“任务”,这一合作学习目标,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很早就成为杨琼老师的课堂常态。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任务即“活动”,杨琼老师的语文课,常常由活动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考虑问题的严密性,组织活动的能力等。同时,杨琼老师喜欢诗意的美好课堂,因此注重教师诗意语言的表达,关注学生诗意语言的表达,为了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课堂催生了“对话”,对话是杨琼老师课堂的常态,对话产生“思辨”,学生表达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对话中流露出来,因此,她的课堂,是自然生成的教学,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语文课。她的课堂除了语文书,整书、群文、广泛的生活,都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爱语文仿佛与生俱来。在后来辗转各地教学的经历中,杨琼老师用她在民族地区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应用在各地的课堂上,一次一次地尝试,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文成绩快速提高,没有例外。成绩并不是杨琼老师教学的目的,但她知道,这种教学方法,取得好成绩是一件自然不过的事。

长期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思考中,加上长期做课题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杨琼老师阅读了不少中外教育名家的著作,坚持不懈地寻找教育的真谛。慢慢地,她把自己的教学特点命名为“灵动语文”,她的名师工作室命名为“灵动语文工作室”。她说,灵动,是呵护学生的灵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怀着喜欢的情绪学习,学习才真正发生;灵动,是指语言和思维的有机结合,用规范准确富有个性的语文表达自己独立独特的思考;灵动,是指语文课堂的开放和包容,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让语文教学浸入学生的骨髓,让语文成为学生与生俱来的素养,附着于学生的精神气质之上。

在灵动语文的建构中,她把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承载灵动语文的内涵之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读物,是传统礼仪、儒学思想的精华,从小培养学生读经典语言,学习经典思维,培养具有中国气质的学生,是杨琼在灵动语文中的一个深刻认识。近年来,她和她工作室伙伴开发出《走近清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尺英雄——<三国演义>》阅读主题课等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很难相信,这位来自凉山昭觉的杨琼老师,有着从容的气质和底蕴,有着开阔的眼界和大气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的目的又是什么?杨琼老师说:“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应该与人生的目的融为一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生活能够获得幸福。但幸福的标准并不统一也不固定,它总在某个阶段被重新定义。而我们,要紧的是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在辩证之中一次次找寻人生的方向。”

教书与育人如此完美地融合,育人与做人思考得如此通透,在杨琼老师身上,能看到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人”,不仅是“灵动语文”,更是“全人教育”。愿人们身边,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师者。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