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10-18 09:14孙兰兰刘文洁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0期
关键词:疝的根治性造口

孙兰兰,刘文洁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二科,河南 洛阳471003)

膀胱癌属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可伴有血尿、排尿困难、膀胱刺激征等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极大[1]。目前,临床上针对膀胱癌患者多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且创面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2],但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出现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等并发症,致使患者出现腹痛、腹部形态改变、造口安装困难等情况,加重患者身心负担,影响患者预后[3]。因此,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回肠膀胱造口旁疝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15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 (60.11±5.16)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5~30 kg/m2,平均BMI(23.25±2.11)kg/m2;肿瘤类型:移行上皮细胞癌47例,上皮源性肿瘤17例,非上皮源性肿瘤8例。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膀胱癌诊断标准[4];②凝血功能正常、临床资料完整;③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已发生远处转移者;②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③存在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泌尿系统疾病者。

1.3 研究方法①回肠膀胱造口旁疝判定标准:术后随访6个月,发现患者造口周围存在难复性或可复性肿块,且经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造口旁腹壁缺损,或腹腔内容物经造口旁脱出至腹腔外。②一般资料收集: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症,是否进行新辅助化疗,是否经腹直肌造口,是否存在慢性便秘,BMI,糖皮质激素应用史。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回肠膀胱造口旁疝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72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18例,发生率为25.00%。

2.2 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不受术前合并症、新辅助化疗、糖皮质激素应用史的影响(P>0.05);但可能受BMI、经腹直肌造口、慢性便秘的影响(P<0.05)。见表1。

表1 根治性膀胱切术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单因素分析[±s,n(%)]

表1 根治性膀胱切术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单因素分析[±s,n(%)]

因素 n 发生(n=18)未发生(n=54) t/χ2 P BMI(kg/m2) - 26.17±1.34 22.49±1.28 10.443 0.000术前合并症 有 21 7(33.33)14(66.67) 1.098 0.295无 51 11(21.57)40(78.43)新辅助化疗 是 20 6(30.00)14(70.00) 0.369 0.543否 52 12(23.08)40(76.92)经腹直肌造口 是 32 3(9.38)29(90.63) 7.500 0.006否 40 15(37.50)25(62.50)慢性便秘 是 38 15(39.47)23(60.53) 8.991 0.003否 34 3(8.82)31(91.18)糖皮质激素应用史有 19 8(42.11)11(57.89) 2.884 0.090无 53 10(18.87)43(81.13)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回肠膀胱造口旁疝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将经腹直肌造口、BMI、慢性便秘作为自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BMI、未经腹直肌造口、慢性便秘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膀胱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临床多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吸烟、职业环境、化学药物应用等因素有关[5]。目前,该疾病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可有效切除病灶组织,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仍存在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导致预后不良。因此,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加以控制,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72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18例,发生率为25.0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BMI、未经腹直肌造口、慢性便秘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①BMI:BMI过高的患者其腹部肌肉较为薄弱,腹腔压力较大,致使腹腔内容物易通过腹部缺口位置向腹腔外突出,且BMI过高的患者,增加了造口术前定位难度,造口选择容易偏大;加之BMI过高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增加了造口感染的发生风险,而感染易对造口周边组织造成损伤,增加瘢痕形成的风险,影响了腹壁完整性,增加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6]。因此,临床上应积极控制患者的体重,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饮食、运动管理等,以将患者的BMI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②经腹直肌造口:腹直肌具有维持腹压、协助呼吸、排便等作用,其与腹内斜肌、腹横肌、腹外斜肌等共同作用,起到保护腹腔脏器和维持脏器稳定作用;未经腹直肌造口,造口周边腹壁压力较低,且肌肉对腹壁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增加了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7-8]。因此,临床上在进行造口定位时,应尽可能选择腹直肌造口,降低回肠膀胱造口旁疝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恢复。③慢性便秘:相较排便正常的患者,慢性便秘患者的腹腔压力较大,腹压较高易使腹腔内容物通过腹壁裂隙向外突出,增加了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3]。因此,临床上应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管理,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必要时可采取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排便情况,降低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高BMI、未经腹直肌造口、慢性便秘可能会增加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术后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临床应采取措施进行合理干预,以减少回肠膀胱造口旁疝的发生。

猜你喜欢
疝的根治性造口
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
直肠癌永久性造口患者造口周围皮炎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非离断式底盘剪裁在含支架棒袢式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护理质量指标在降低肠造口术后早期皮肤黏膜分离的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尿道造口患者宜多饮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