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药的应用及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2021-10-18 05:45夏梅鑫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6期
关键词:防治法害虫药剂

夏梅鑫

(安徽省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安徽 宣城 242000)

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但是,在传统农药使用模式下,高毒害、高残留特质不仅影响了种植环境,长此以往,还会加大病虫害对农药的抗药性,对生产区域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不利于消费者饮食安全,同时也对周围生产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全面推进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毒性更低、残留更少、防御效果更好的新型农药,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质量安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1.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弊端

笔者认为,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危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在市面上流行的农药,可以快速起到灭虫、杀菌的效果,但是多数种植户已经意识到,高毒性、高残留的传统农药不仅仅会对病虫害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长此以往,会提高病虫害抗药性。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农作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等一切生物,都是循环发展的,传统农药使用率和施加量不断提升,靶标生物得以防治,但是往往会误伤其他有益生物。尤其是在种植区域周围,一些鱼塘、养蜂户、养蚕户都会受到殃及,一方面益虫的数量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传统农药的施加会影响种植区域大气、水资源、土壤等生态环境,农药残留和漂移会逐步扩大毒害作用,人类在食用经过污染的农作物和水资源之后,同样会摄入不同程度的农药有害物质,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其二,化学危害具有持续性、连续性。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在当前全球约150万吨的农药中,会有100万吨左右残留在水源中,并且随着水循环进入到海洋中,引发水体污染,从而影响渔业。再加之水循环和大气循环具有极其紧密的关联性,通过海水蒸发、水陆间循环系统,通过降雨等形式,直接对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产生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农药对环境污染是极其普遍且持久的。在英美国家中,传统农药的使用,几乎使得所有河流都被污染,污染源主要是有机氯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属于传统化学农药之一,难溶于水,在土壤中残留的时间较长,并且不易挥发,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如果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层中,化学农药的渗透性和残留性就更强,因此,即使农民换茬种植、交替种植,后茬作物仍然会受到农药残留影响。

2.新型农药的基本概述

新型农药从概念上讲与传统农药相对应,也叫做“环保农药”。即对环境友好,以物理灭虫制剂为主,无三废产生,无残留、无毒、无味,在生产和使用中对人类健康并无任何威胁和损害,具有高选择性,通过绿色环保工艺制作而成。笔者列举常见的新型农药,如下所示:

2.1 30%苯甲·丙环唑药剂

30%苯甲·丙环唑是指15%醚甲环唑+15%丙环唑,该药剂属于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杀菌和调节生长双重活性。可以预防农作物出现早衰,防治纹枯病、叶斑病、炭疽病等。主要防治水稻、花生、瓜果病虫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对于周边环境、水土和大气具有保护作用。

2.2 40%氯虫·噻虫嗪药剂

40%氯虫·噻虫嗪是指20%氯虫苯甲酰胺+20%噻虫嗪,属于高效杀虫剂,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喷施,可以防治多种害虫,比如蚜虫、螟虫等。可以有效防止害虫越冬,降低害虫基数,可以有效起到保护幼苗、壮苗的作用,最终促进农作物生长。

2.3 20%氯虫苯甲酰胺药剂

20%氯虫苯甲酰胺药剂在我国具有极强的应用普遍性,渗透性强,属于高稳定性的杀虫剂,传导性快。氯虫苯甲酰胺的使用可以有效打乱鳞翅目昆虫交配,在其交配过程中,降低虫卵数量,降低害虫产卵率和越冬率,最重要的是,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性很低,基本不会对农作物、蔬菜、瓜果造成隐患,对人类饮食伤害性极低,也不会对有益昆虫造成损伤。由此可见,该种新型化学农药安全性高,因此应用较为广泛。

2.4 25%咪鲜胺药剂

25%咪鲜胺药剂可以有效预防农作物病害,属于杀菌剂的一种,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如果在农作物已经发生病害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普适性高、低毒、高效的特点。同时,咪鲜胺悬浮剂持久性强,在喷湿之后可以维持较长的杀菌、消毒药效,经常被农户用作炭疽病预防和叶斑病治疗。

2.5 25%噻嗪酮药剂

25%噻嗪酮药剂可以有效抑制昆虫生长,是选择性杀虫剂的一种,对害虫具有抑制作用。该种新型农药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药效发挥较慢,属于慢性农药的一种,具有胃毒作用。一般在施药的三天之后,药效才会逐渐发挥出来。甚至有些植株吸收慢,需要在施药五天后才会充分发挥出杀虫效果,可以有效抑制粉虱、叶蝉或者同翅目飞虱等害虫的产卵率。

3.新型农药的原则

在新型农药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以规范性、生态性、经济性为原则。其中规范性就是指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对市面上流行的新型农药进行有效监管,禁止禁药流入市场中,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加强农药市场规范化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和养殖户充分认识到新型农药的应用特点和优势。在宣传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试验,同时比较喷施传统农药和新型农药之后的种植区域病害和虫害发生率,更加直观地凸显新型农药使用优势。生态性就是指新型农药必须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危害小、具备高活性,从而才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经济性就是指新型农药价格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购买价格过高,将打消农民使用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农民收入和经济条件合理定价。

4.绿色防控技术的基本概述

绿色防控技术与传统化学农药防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生态性和可持续性为基准,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提升植株成活率,提高作物产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就是指通过科学的农业措施,促进作物健康生长。选用抗(耐)性强品种,合理密植,按照测土配方方式,科学水肥管理,控制N肥使用,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健康栽培。比如:施足基肥,提升经济作物吸收能力;调节土壤内部酸碱度,在播种之前对土壤进行深翻;通过人为方式有效监督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控和药物治疗,及时清除已经患病的植株并集中焚烧处理,避免产生更大的病毒害传播,从而达到预期管理效果。

4.2 物理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就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生物链循环关系,提高害虫的天敌保护与利用,有效抑制害虫产卵率和基数,降低其对经济作物的损害。也可以利用成虫诱杀技术,利用害虫的趋避性对成虫集中捕杀。将诱虫板、诱虫灯、杀虫灯结合使用,通过物理手段进行生态调控。此外,也可以利用新型化学农药法,将新型农药应用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管理中,加大创新型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率。采取保护性工作,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实现修复土壤的目的,提升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清洁性,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危害。

4.3 绿色防控技术与病虫监测技术相结合

除了从农作物和害虫本身进行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还应该与病虫监测技术相结合,将其作为植保工作的关键点,对病虫害进行提前预测,更加直接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主要体现在空间表现、数量变化、发生时间这3个方面,确定防治规模,通过技术监测,提供病虫害防御部署。其中发生时间预测就是指对害虫化蛹、羽化、产卵,对病害预期、发生、蔓延等进行预报,在时间序列因果的基础上,将幼虫消灭在“三令”之前。比如,在害虫监测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确定虫期发生时间,从降水量、空气温度和室内外湿度这几项参数来判断下一个虫期到来的时间。发生量的预测就是指判断害虫数量变动幅度,将数量变化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轻度、中轻度、中度、重中度、重度,也可以通过1级、2级、3级、4级、5级来代替。分布预测就是指地理分布预测,根据病虫生物学特征,通过气象物候等资料,调查病虫害信息,以动态化的形式对病虫总体数量、发生时间做精准分析,确定分布地域的大小,分析病虫发生情况和严重性,提出治疗项目。摸清一年中发生的病害和虫害规律,为今后的绿色防控做好准备,同时也应该监测害虫天敌的分布规律,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将病虫监测技术与物理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农业防治法相结合,提升病虫害预测、防治、追踪效果,从而全力服务于“三农”。

5.新型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案例

为了探究新型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笔者以宣城市宣州区为案例,分析该地区当前农作物生产和生长情况,全面分析病虫害对经济作物的消极影响,并且以“统防统治”为核心,通过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新型药剂除虫效果。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5.1 宣城市宣州区农作物生长情况

宣城市宣州区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播种面积可以达到130万亩左右。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病虫害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螟虫、稻飞虱、蚜虫等害虫数量和发生频次最高。为了提升该地区病虫害防控能力,相关部门以技术为本,结合当地实际,全面宣传并推进绿色植保公共服务。

5.2 具体方法

笔者以25%吡蚜酮为例,与其他农药做对比,采取施加之后5天、10天、前天的参数值,具体情况如下:

表1 新型农药虫害防治效果(虫量:头/百丛)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25%吡蚜酮的防治效果与其他农药相比效果更佳,并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防治效果越好。

表2 水稻质量与产量(见下表)

增减(%) 4.41 4.85 6.73 5.07 5.98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吡蚜酮的使用可以提升水稻千粒重,实现增产增收。这也提醒相关技术人员和农业部门工作者,应该加大对新型农药的宣传和推广,大力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全力开展低残留农药、新型农药的示范工作,鼓励种植户积极利用生态调节法,建立防控示范区,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范围和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切实做到防灾减损,从而增加作业收入,减少农业污染面积。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对水资源、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推进并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对生物源类、微生物类等新型农药的使用率,将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药剂防治法相结合,从而提升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防治法害虫药剂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害虫的克星——七星瓢虫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7000t铜硫选厂药剂系统改造实践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历程和发展
无题
我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于2019年施行
水污染防治法8年来首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