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肿瘤切除术患者DVT发生的研究

2021-10-19 09:34余敏刘辉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下肢靶点血栓

余敏,刘辉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症,即指患者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出现异常凝结,导致管腔阻塞的现象,临床资料显示,DVT形成后,若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轻者致残,重者出现肺栓塞危及生命安全。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是由英国学者Autar于1996年设计、编制,旨在评估DVT发生风险,临床将其应用于DVT高风险患者护理已取得良好效果[1]。对此,本研究在使用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基础上给予患者多靶点护理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4.32±10.57)岁;肿瘤类型:脑膜瘤25例,颅内转移性肿瘤16例,神经性肿瘤14例;合并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29例,合并糖尿病26例。Autar血栓风险评估表评分为≤10分23例,11~14分20例,≥15分12例。对照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5.13±10.61)岁;肿瘤类型:脑膜瘤24例,颅内转移性肿瘤15例,神经性肿瘤13例;合并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27例,合并糖尿病25例;Autar血栓风险评估表评分为≤10分20例,11~14分22例,≥15分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确诊为脑肿瘤者;年龄35~7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既往血栓史或血管病变史者;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Autar血栓风险评估表给予针对性护理:患者入院1 d内完成Autar血栓风险评估表评估,并于术后返回病房时给予再次评估血栓风险,量表包括年龄、BMI指数、高风险疾病、创伤风险、特殊风险、手术方式及活动能力7个方面,总分为之和,≤10分提示DVT风险低危,11~14分提示DVT风险中危,≥15分提示DVT风险高危。(1)对于低危患者,给予术前宣教等常规护理,叮嘱患者戒烟酒、适当饮水,并注意保暖下肢,术后指导患者家属按摩下肢内、外侧面肌肉,2 min/次,3~4次/天,待患者恢复意识后协助其完成主动踝泵运动,包括踝关节运动训练,每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多次练习。(2)对于中危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药物预防和术中预防,遵医嘱予以抗凝药物皮下注射,酌情停用雌激素、止血药物等;术中尽可能不进行下肢深静脉穿刺,约束带松紧适宜,对于手术时间>2 h患者,可于术中使用间歇式压力充气仪,并适当抬高患者下肢、给予按摩等。(3)对于高危患者,在中危患者护理基础上术后加大护理力度,可通过增加按摩次数、踝关节运动次数等,并每隔3 h进行一次血栓风险评估,密切关注患者下肢情况,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靶点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交谈评估其心理状态,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包括言语上鼓励支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倾听其内心活动,通过讲解既往案例帮助患者接受自身疾病,并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使用简单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描述脑肿瘤、手术治疗方式及围术期注意事项等知识,帮助其解惑,减少其疾病认知度少而带来的不确定感;②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DVT病理机制、发病影响因素及发病不良后果等,提高患者对DVT的认知,提高其安全意识。(2)术中护理。术中密切监测患者下肢皮肤状态,包括体温、光泽、肿胀情况、反弹力度及肢端动脉搏动等,并予以记录,并每隔2 h测量、记录患者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并与前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出现周径增加时说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应及时告知医生。(3)术后护理。①早期活动:患者意识恢复后,帮助其翻身,2 h一次,指导其完成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对于意识未恢复或肢体运动功能异常的患者,每隔2 h帮助患者按摩下肢1次;②严密观察:每6 h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皮肤色泽、温度及肿胀情况等,膝以下不可垫硬枕,避免过度屈髋,可适当抬高下肢20°左右,以利于静脉回流,并给予弹力减压抗深静脉血栓袜。

1.3 评价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双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及DVT发生率。(2)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情绪:采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2],包含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量表(S-AI、T-AI),评定应激情况下状态焦虑及经常性情绪体验,均为20条目,各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分数越低提示焦虑情绪越少。(3)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3]中的EQ-5D健康描述系统,其包括5个维度,各维度采用“没有问题”、“一些问题”和“很多问题”进行评价,根据日本时间权衡法(TTO)效用值换算表计算得分,分值范围为-0.11~1.00,且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4)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采用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进行描述,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双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及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双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及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时间、双下肢周径相差1cm者及DVT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焦虑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I、TA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S-AI和T-AI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S-AI和T-A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S-AI和T-A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S-AI T-AI观察组干预前 55 59.25±6.19 58.12±6.52干预1周 51.21±5.58 49.49±5.40对照组干预前 52 59.18±6.23 58.21±6.43干预1周 55.29±5.80 53.74±5.73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EQ-5D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EQ-5D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EQ-5D中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EQ-5D中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行动能力 自我照顾能力 日常活动能力 疼痛/不适 焦虑/抑郁观察组 干预前 55 0.58±0.29 0.58±0.26 0.53±0.25 0.47±0.28 0.48±0.26干预1周后 0.75±0.15 0.77±0.20 0.75±0.15 0.78±0.16 0.80±0.14对照组 干预前 52 0.58±0.28 0.58±0.25 0.54±0.25 0.46±0.27 0.48±0.28干预1周后 0.68±0.20 0.69±0.21 0.68±0.17 0.64±0.15 0.70±0.14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两组干预1周后,观察组55例,非常满意29例,占52.73%,满意25例,占45.45%,不满意1例,占1.82%,满意率为98.18%;对照组52例,非常满意20例,占38.46 %,满意24例,占46.16 %,不满意8例,占15.38 %,满意率为84.62%。两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肿瘤是临床多见肿瘤疾病,多采用切除术治疗,因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恢复期长、患者卧床时间长等因素影响,临床脑肿瘤切除术患者DVT发生率普遍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有学者指出,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可通过客观评分量化DVT发生风险,旨在早期识别DVT发生风险,减少主观因素对血栓风险评估的影响,从而减少判断失误[5]。因此,本研究给予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可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双下肢周径相差1 cm者及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联合多靶点护理干预方案有助于降低脑肿瘤切除术血栓形成风险,这与张成欢等研究结果一致[6]。有学者指出,多靶点原理为明确护理、治疗的主要内容,采用多项措施或单项措施抑制多个信号通路完成[7]。据此,本研究以双下肢作为靶点,旨在降低下肢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根据其DVT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项针对措施以减少下肢血液凝滞发生,包括术前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缓解生理紧张,从而改善机体条件,其次给予患者术中护理,密切关注其下肢血液回流状况,可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且术后帮助患者进行早期锻炼和辅助按摩等,均可有助于改善其血液循环功能,通过全面性、系统性多靶点护理干预,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间采用不间断、连续性护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对脑肿瘤的切除手术治疗与护理方案相应提出更高要求,相关研究显示,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加强个体心理指导具有积极意义,可帮助患者顺利通过手术治疗,且利于其术后机体恢复[8]。路旭等[9]指出,多数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间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可促使其交感神经机能亢进,提升机体代谢水平,最终引起血压升高,不利于其术后预后。本研究中,观察两组患者焦虑情绪,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I和T-AI评分下降趋势更为显著,说明联合护理方案更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分析其原因,多靶点护理干预注重患者术前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说明心理因素等对预后的影响,提升患者对疾病及术后DVT发生的认知,并给予其言语鼓励支持,缓解其心理紧张性焦虑,帮助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缓解焦虑的良好效用。且可观察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作用更大,这与宋玉慧等[10]学者研究结果类似,说明对接受脑肿瘤手术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而且利于其预后恢复,便于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应用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联合围手术期多靶点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风险,利于缓解患者焦虑、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且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双下肢靶点血栓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基于系统药理学探讨莪术醇调控铁死亡和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