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服饰产品设计研究

2021-10-19 04:25黄国宝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山装服装设计服饰

黄国宝

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1 “红色”服饰传承的意义

当前,人们对服饰的审美已经不限于视觉感官的满足,而将其深化为对文化的融合理解。能够占有市场份额的服装品牌均具有独特的品牌文化,消费者能够通过体验服装的文化来接受服装样式,即服装商品被添加了文化方面的内涵[1]。从根本上讲,商品设计的成败与其文化内涵直接相关,文化可作为产品的核心。我国一直坚持对红色文化进行不懈的传承,以此促使国人保持爱国热情,牢记历史,不断努力进步。因此,红色文化具有更为普遍的特征,将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融合发展,便可充分发挥该种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各类文化的核心。对“红色”服饰进行发展也基于红色文化的精神支持,能够激发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满足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

2 传统“红色”服饰特点

“红色”服饰具有明显的革命特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其能够体现出革命者不惧生死的革命意志,人们可通过服饰特征的传承来纪念红色文化,重点记忆革命历史时期,并将该种革命精神财富通过“红色”服饰进行传承。

2.1 政治色彩比较鲜明

“红色”服饰的发展与政治高度相关,具有工农兵形象特征的服饰更受欢迎,如列宁装、军用包等,上述服饰类型不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同还可体现出特定时期的政治意义。不同时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点,在抗战时期,更为突出政治形态对人们的影响,因此不论年龄和社会阶层,均将政治和革命特征作为服饰选择的重要标准。服装作为人们的必备生活品,也可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追求,可作为自身政治觉悟水平的体现形式,从而能够迎合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

2.2 服装种类较少,款式较为单一

革命时期的主要服装类型为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军便装等,且男女服饰的差异不大,下面分别阐述不同类型服装的特征。(1)中山装。该种服饰以孙中山先生之名而命名,以欧美服饰特征为元素,同时融合日本和中式服装的特点,领子为直翻领,胸前四个口袋。该种服装自问世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成为男性革命者倾向选择的服装类型。(2)列宁装。该种服装以蓝、灰、黄为主色调,原本作为男士上衣,后来演变为女装,也成为革命时期流行的服饰类型。其领口为西服式,胸前双排扣设计,双襟的中下方配置一个暗口袋,更符合女性对服装的审美需求。革命女性偏爱该种服饰,象征其对工作的热爱,同时可塑造能力出众的女性革命者形象。(3)人民装[2]。该种服装类型的设计原型为中山装,主要将中山装的领口改为尖角式,同时将袖笼提高,前阔及后背部分也适当加宽,腰部内收。经过革新的中山装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被称为人民装,在革命时期也广受欢迎。(4)军便装。该种服装类型的设计也源于中山装,上下四个口袋,但区别在于军便装上面的口袋纽扣为暗扣。

综上,虽然服装的类型存在差异,但主要是基于中山装进行的演变,款式和颜色相对单一,服装设计的重合度较高,难以体现出服装的个性化元素,尤其女性着装淡化了性别,无法凸显出女性的性别特征。整个服装样式线条较为直接,难以结合人体的身材特征设计服装曲线,且红色革命特征更为明显,缺乏时尚性的元素。

3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服饰产品设计的分析

3.1 “红色”服饰造型创新

服装造型总体由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两方面构成。首先,外部轮廓便是服装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不同服装类型进行区别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外形能够表现出服装的不同风格,通常服装的外形主要有“H”形、“S”形、“A”形等。传统的“红色”服装可归属为“H”形,该种外形轮廓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劳动需求,服装整体的外形较为宽松,能够为人们在生产和劳动中提供便利。随着服装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不同的轮廓形式也相互融合,人们对服装轮廓的审美倾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则更倾向于穿着宽松的服装来缓解身心压力,因此“红色”服装的外形设计也需主动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够充分依据人们的审美倾向形成独特的外形风格。

其次,服装的内部结构主要为分割线等,主要针对细节进行规划设计。该种细节方面的设计能够全面提升服装的亮点,增强服装的设计美感。传统的“红色”服饰主要为中山装的翻领、双排扣等细节设计,上述元素均为“红色”服装的典型元素,如果将其与现代化的流行服饰融合设计,不但能够保留以往的设计风格,还可丰富“红色”服装原本的形式,为其增添新的元素,提升“红色”服装设计的丰富性和灵活性[3]。

3.2 “红色”服饰图案创新

在对“红色”服装的设计中,难度较低的为图案设计。但在具体设计图案时,并不是将其他的图案类型照搬使用,而是需要以创新性的设计思路为指导,合理融入革命人物、事迹等“红色”元素,将其与当前流行的元素共同形成具有特色的图案设计类型,使其能够切实体现“红色”历史和文化的特征。消费者也可通过上述符号顺利联想到革命时期和历史事件,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进取意识。

著名的《代码集成》便是参加十三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如图1所示,该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山装特征,将服装设计为四个明口袋、封闭式的尖角翻领。同时基于上述设计风格进行优化改进,运用解构主义的理念进行创新设计,将毛式中山装和旗袍的风格进行融合,形成了假两件的错觉。在色彩方面运用传统的军绿色,并以“代码”的方式进行设计,运用白色提升服装的整体亮度,裤子运用剪纸、贴布绣等图案设计,形成了更为和谐的色彩效果,对视觉能够产生较大的冲击。同为参展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如图2所示,其设计风格截然不同,该作品对传统的军装进行了复原,运用从未使用的红色作为军装颜色,以此对红色文化表示敬意。服装的纽扣、腰带等装饰均用红色设计,服装外形更符合人体轮廓,面料使用绑带和拼接编织的形式,更能够唤起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记忆,能够充分融合现代艺术设计元素与红色经典,为传统的设计风格增添新的审美气息。在服装图案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并不是简单从外形方面对图案的轮廓进行创新,而是从文化层面对“红色”进行新的定义,并通过符号进行展现。新的符号元素能够为人们带来红色文化新的解读,呈现出不同效果的服装样式,体现出新时期人们对服装审美的新追求。

图1 《代码集成》(刘灿明作)

3.3 正能量设计理念

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其饱含了革命志士的青春和生命,是用鲜血写成的不朽文化。红色文化更可作为积极的爱国文化体现,对各时期的人们均有激励和教育的作用。通过服饰来体现红色文化也是当前广泛推崇的途径之一[4]。由于服饰能够通过红色文化元素的展示来体现该种文化内涵,将文化诉求与服装设计艺术进行融合,便可形成更具风格的服装形式。

首先,设计人员在融合红色文化时,需先将服装设计与文化理念进行融合理解,坚定地以正向和积极的态度呈现红色文化,使服装作品能够成为文化的重要呈现渠道。对于服装大致的轮廓设计和细化的线条勾勒、图案设置等,均能够体现出服装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次,设计人员还需发挥自身的文化素养,尤其运用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设计服装,将能够更深层次体现红色文化元素的内涵,同时能够表现出设计者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从而全面提升服装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图2《万水千山只等闲》(汪丽群作)

4 结束语

总之,在服饰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创造出受消费者喜爱的服饰产品,从而促使红色文化与服饰产品有效融合,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希望结合以上研究,能全面加强红色文化视域下服饰产品的设计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中山装服装设计服饰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基于人体测量的现代中山装造型研究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