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特征研究

2021-10-21 14:27李元媛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

摘要:宗族制度、宗族文化、宗族关系,以及宗族生存、发展的轨迹,对宗族村落中建筑景观的形制、部署,以及样式与装饰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湖流域宗族村落中的建筑景观,在宗族制度与文化、地域建筑风格,以及各个家族的差异与特色的影响下,风格特征显著,极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3

“宗法制度及其观念,与等级制度及其观念,是贯穿全部中国历史的两大制度及观念。”[1]宗族制度、宗族文化、宗族关系,以及宗族生存、发展的轨迹,对宗族村落中建筑景观的形制、部署,以及样式与装饰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研究制度与建筑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利于研究建筑所承载的制度、历史与文化。太湖流域宗族村落中的建筑景观,在宗族制度与文化、地域建筑风格,以及各个家族的差异与特色的影响下,风格特征显著,极具研究价值。

1 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的宗族特性

宗族村落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宗族建立、组成的村落。虽然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但不同于一般的姓氏村落或家族村落,宗族村落需具备以下四点特征:一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宗族逐渐发展形成,村中居民多为宗亲关系,有共同的祖先;二是以血缘地位、族中辈分、品德才干等为依据,推选村落首领,以父权、族权作为村落的权力核心;三是以宗族理法和封建礼制作为村落组织、管理的依据;四是村落中的相关景观必须与宗族制度相适应。具有同源性、组织性、制度性和等级性的宗族村落,及其所秉持的宗法制度与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产生过一定的作用,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与艺术,使得宗族村落具有不断发展、更新的生命力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凝聚力,并对建筑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中,太湖流域因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人口迁入最多的地区。“三次移民中,除了宗室、贵族、官僚地主、宗族乡里外,还有众多的士大夫、文人学者”[2],他们举家或举族迁徙而来,在太湖流域定居下来,建立村落,同时也将原住地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性与建筑风格等都带了过来。因此,太湖流域的宗族村落多为外来宗族建立的村落,其建筑不仅受到宗族特性与地域特色的影响,还受到外来文化风俗的浸染,体现出移民文化、地域文化、世俗文化,以及传统礼制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碰撞与层叠。

2 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的地域风格

太湖流域地处我国东部长江口段南侧,在钱塘江、杭州湾之间,北滨长江,南濒钱塘江,东临东海,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区为界,范围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的部分城市与地区。太湖流域既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又揽苏杭美景,自然、人文条件优越,自古就是我国最宜居的地区之一。太湖流域的建筑景观属于扬子文化区的吴越建筑景观,是江南建筑景观的重要代表,兼具徽派建筑与苏南民居建筑的鲜明特点,体现出地域过渡地带建筑风格的渐变与多样特征。

陈晨等在研究苏南沿江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时,将苏南沿江的传统村落划分为两块:苏州府北部的苏南沿江“中心地带”和宁镇文化圈的“边缘地带”[3]。在太湖流域的江苏省境内区域,宗族村落中的建筑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苏南民居建筑的特色。其一,建筑体量小巧,组织紧凑。概因苏南河网密布,市镇繁荣,划出耕地后,宽敞的宅基地实不易得,因此往往因地制宜,灵活利用宅地空间。其二,建筑结构通风防潮。概因苏南气候多雨潮湿,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因此建筑大多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其三,建筑外观素净淡雅。建筑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灰,墙底部常砌片石,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形成色调雅素明净、粉墙黛瓦的水乡风貌。其四,建筑装饰朴素典雅。苏南地区的建筑细部装饰纹样形态简洁,少见复杂的图案与造型,且多为植物花卉,以及一些几何纹样,色彩淡雅,形成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

但在太湖流域浙江省区域内,尤其是与安徽交界的山区地带,受徽派建筑风格影响较为显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因此,徽派建筑在總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部署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为特色之最;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村镇聚落与山水环境打成一片”,显现出“显山露水”[4]的特征。

太湖流域的宗族村落,分布在扬子景观文化区的江南景观文化亚区,其中包含了秀雅文致的吴越建筑景观[5],以及儒雅灵秀的徽州建筑景观[5]。徽州建筑与苏南地区的吴越建筑同源异生,在建筑风格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差异性。太湖流域宗族村落中的建筑景观在不同地域风格的影响下,既表现出不同地域风格的融合,也体现出两地建筑风格的异同与关联。

3 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的家族特色

3.1 历史、文化深厚

太湖流域村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至唐宋(北宋)时期;第三阶段为宋(南宋)元时期,这是太湖流域宗族村落的重要发展时期;第四个阶段为明清时期,这是太湖流域宗族村落的兴盛时期。对村落中历史遗存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当前村落中的历史景观多以建(构)筑(群)为主。这些建筑景观及其所围合的场所空间,也就是宅院、街道等,主要建设于明清时期,使村落景观在时代特色上体现出鲜明的明清时代风貌。

虽然太湖流域宗族村落主要发展于明清时期,多数建筑体现出明清的建筑特征,但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宗族栖居于太湖东山,并留下遗址。浙江萧山的风坞村,由西汉董仲舒后裔所建,村中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见图1)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良好。太湖流域宗族村落中的建筑历史相对悠久,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

此外,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后裔在太湖流域定居并发展成为村落,仅宋代大儒朱熹的后裔就有多支,其中江苏镇江姚桥的儒里村就是朱熹八世孙朱文通所建(见图2),距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些宗族村落将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映射在村落的建筑之中,尤其在建筑的装饰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3.2 形制等级差异大

随着宗族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扩张,“祠祭有总祠、宗祠、统宗祠与支祠几种,分别祭祀始祖大宗和支祖小宗”[1]。族系庞大的宗族下面往往分有八大分支、数十大房、百余小房,分支、分房祭祀与议事的场所,有的也是分宗宗子、分房长房的居所,建造等级都要低于总祠。此外,祠堂的建造也有明确的形制规范,明朝对祠堂、家庙的建造有明确的规范,只有三品以上官员准许祠堂款式建三间九架,三品以下官员只能建三间五架。因此,在宗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下,宗族村落中建筑的形制等级差异较大。

太湖流域宗族村落构建者的社会地位各有不同,既有皇室望族、社会名流,也有商贾富户、平民百姓,因此宗族村落中建筑的形制等级各有不同。有普通百姓,如浙江杭州临安汪家村、梅家村;有当地名门望族,如江苏无锡礼社村薛氏家族;官宦士大夫,如浙江杭州萧山欢潭村的田氏家族(见图3);历史文化名人,如江苏镇江儒里村的朱氏家族;著名商人,如江苏无锡严家桥村的唐氏家族等;還有皇族宗室后裔,如浙江杭州嘉兴中钱村为王钱镠后裔、杭州临安义干村为陈霸先后裔(见图4)等。村落中建筑的形制等级、规格样式等各有不同,尤其体现在祠堂建筑和民居建筑之中。

3.3 风格、类型多样

太湖流域宗族村落的构建者及其家族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各不相同,他们的来源也不一样,有的是太湖流域当地的宗族,有的则是由外地迁徙而来,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并集中体现在村落建筑的样式与装饰上。浙江杭州的下许村(见图5)、义干村中的祠堂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概因村中宗族由徽州迁徙而来,把徽州的建筑风格也带了过来。江苏苏州后埠村中南宋双井以及井上的轱辘(见图6)都是北方村落中常见的,是宗族在北方(河南迁业)生活习惯的重要实物见证。这些宗族村落中建筑的样式与装饰在太湖流域宗族特性的影响下,表现出与当地风格不同的特征。同时,宗族村落建立时代的建筑风格也会对村落中建筑的样式与装饰产生较大的影响。

此外,太湖流域水力资源丰富,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河道,特别是太湖平原东部的河网最为密集。多数村落沿水发展,近水而居,建筑群体也表现出亲水的特性,往往根据河流走向形成“带状、T字形、十字形、梳形、放射形、马鞍形、喇叭形”[6]等各种形态的布局,建筑朝向有的也会受水体走向影响而发生改变。此外,水系的发达使河道水运成为过去太湖流域的主要交通方式,码头、桥梁等建筑形式也丰富多样,在水乡文化和宗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这些因素使太湖流域宗族村落中的建筑景观具有丰富多样的风格与类型。

4 结语

宗族村落中的建筑景观是宗族制度与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研究中国宗族制度与宗族文化发展与变迁的重要依据。传统的文化与礼仪都通过建筑得到了印证。对于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特征的研究,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在对太湖流域宗族村落的实地考察中,发现许多村落中的建筑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根据原始资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复,但有的则因原始资料的缺失,很难再恢复原有面貌。对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特征的研究,以及对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特征的归纳与总结,可作为村落中建筑景观修复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34.

[2] 雍振华.江苏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3] 陈晨,段煜琨,陆峰.苏南沿江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区间差异解读[J].绿色科技,2014(6):277-278.

[4] 单德启.安徽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5] 陈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解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59,61.

[6] 徐冰华.苏南传统村落建筑与群落特色及延续[D].南京:东南大学,2008:30.

作者简介:李元媛(1980—),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风景园林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青年基金项目“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特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C76005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南宗族型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A0113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
酸沉降背景下太湖流域碱基离子流失特征模拟研究
基于NDVI的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太湖流域典型稻田大气氨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太湖流域低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
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比选研究——以东山镇为例
江苏省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评价
太湖流域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研究
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实践与思考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对太湖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