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壁超声、MSCT检查对胆总管结石所致老年ASC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

2021-10-22 10:08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超声科四川自贡643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胆管炎腹壁胆总管

1.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超声科(四川 自贡 643000)

2.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 自贡 643000)

李 英1 许 伦2 叶 超1,*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是因细菌感染、胆管梗阻导致胆管内压升高,肝脏胆血屏障受到损害,大量细菌以及毒素进到血液循环中,造成以肝胆系统病损为主,合并多器官损害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1]。ASC也是肝内、外胆管结石中最凶险的并发症。胆管总结石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占88.5%左右,其次26.6%为胆道蛔虫、11%为胆管狭窄,或胆管、壶腹部肿瘤,还有就是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胆肠吻合术后[2]。而感染性休克、脓毒败血症以及胆源性脓肿、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几大主要原因[3]。大肠杆菌为引起ASC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腹痛、寒战发热、黄疸是其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ASC起病急、发病快,在4岁~60岁人群中多发,死亡率高达30%左右[4]。对患者做出及时的诊断是患者治疗的关键,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治疗赢得更多的时间[5]。因此本文旨在使用经腹壁超声、MSCT检查对胆总管结石所致老年ASC患者进行检查,比较经腹壁超声、MSCT检查对此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收治46例总胆管结石所致AS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0岁~72岁,平均年龄(54.11±6.45)岁。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因寒颤、不同程度腹痛、高热来本院就诊,其中5例患者有恶心呕吐、6例患者有重度黄疸;辅助实验室检查,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为显著增高。结石直径最小为0.5mm,所有患者均进行经腹壁超声和MSCT检查。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病理检查等都确诊为总胆管结石所致ASC;无碘试剂过敏患者。排除标准:存在其他心、肝、肾等严重系统性疾病者;临床资料或影像学资料不完整者。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检查 使用超声诊断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4.0Hz。患者检查前准备:需在检查前1d晚餐后禁食。在进行检查时患者体位选择常规仰卧位以及左侧卧位。在胆总管显示不佳时,可以使用右侧卧位法、探头加压侧转法、饮水法等进行相应的检查。

1.2.2 MSCT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前准备:患者平躺于扫描床,选取仰卧位,胃肠道准备同上腹检查准备。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常规为10mm,间距为10mm,重建为7mm,重点区域3mm薄层。扫描部位:从上缘到下缘,包括膈顶至胰腺钩突。首先进行平扫,完成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诊断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以手术检查结果为基准,比较经腹壁超声、MSCT对单一胆总管结石、单一ASC、结石+ASC同时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经腹壁超声、MSCT对胆总管结石、ASC、结石+ASC检出率比较以手术结果为基准,经腹壁检查对胆总管结石检出率为76.08%,ASC检出率为71.73%,结石+ASC检出率为73.91%,低于MSCT检查(97.82%、95.65%,P<0.05),见表1。CT检查中有1例患者未检出胆总管结石,可能是由于成像质量不佳或运动伪影导致。

表1 经腹壁超声、MSCT对胆总管结石、ASC、结石+ASC检出率比较[n(%)]

2.2 经腹壁超声检查表现46例患者中,声像图中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管壁回声有增强、厚度增厚,其中有8例患者胆管内可见碎屑样回声。胆总管有结石,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扩张范围在1cm到2.6cm之间。若胆肠吻合后并发感染则胆管不扩张,而33例患者有胆囊肿大现象,在10例胆汁透声差的患者图像中可见细小点状/絮状物移动。急性期患者会见肝脏肿大,回声增强,其中有3例患者可见肝脓肿表现。

2.3 MSCT检查表现经MSCT检查可见,15例患者胆管壁有广泛增厚现象,在增强后出现明显强化;14例患者可见胆管内胆汁密度增强,其中6患者CT值明显增高,8例患者出现胆管积气;40例患者一、二级胆管有明显扩张,6例患者扩张不明显。在患者梗阻段可见“新月征”、“环征”、“靶征”以及致密结节石影。

2.4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患者,男,76岁,主诉:自诉约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伴上腹部疼痛。体温达39℃,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四肢乏力等不适,于当地医疗机构行抗生素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发热症状仍存在。CT示:肝内见多发结节状、团片样密度增高影,增强后边缘及其内分隔可见环形强化(图1A~图1C);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内可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结石影,胆管壁增厚,增强可见强化(图1D~图1F);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壁憩室,内见积气积液,相邻胆总管扩张,密度增高结石影(图1G~图1H)。影像诊断:胆总管结石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

3 讨 论

ASC在外科急腹症中是较为严重的疾病,胆管结石梗阻以及肠道感染,或者两者共存为此病的主要原因,胆管癌晚期患者也有出现此病的可能。单纯性的胆管梗阻不会引发胆管炎,在其达到一定压力的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就会导致胆管炎出现[6]。通过临床数据显示,90%以上的ASC患者其胆汁内细菌多为大肠杆菌,而超过一半患者细菌学培养结果为阳性[7]。根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以及胆总管结石,在本研究中患者均为胆总管结石所致的ASC。

在临床上常使用血常规检查、尿常规、肝功能检测、B型超声检查、CT检查等进行ASC的判定[8]。影像学检查快速简便,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9]。经腹壁超声检查安全、无创、便捷、经济,在临床上诊断肝胆道疾病中为首选诊断方法。在超声诊断中,ASC主要征象为胆管有明显的增粗,管壁则增厚,为增强或模糊回声,且在有密集细小点状、沉积物弱回声在管腔内出现,肝内胆管和胆囊出现扩张[10]。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有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扩张范围在1cm~2.6cm之间,其中有8例患者胆管内可见碎屑样回声,在10例胆汁透声差的患者图像中可见细小点状/絮状物移动,并有3例患者可见肝脓肿表现。在以往研究中曾报道,超声可发展直径2mm以上的小结石,但是本患者结石最小为0.5mm,提示其对于较小结石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对于患者自身影响因素也会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容易误诊和漏诊[11]。MSCT突破了传统CT的设计,可对患者需检查的整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次屏息下的容积扫描,减少病灶漏诊的现象[12]。扫描速度的提高,运动伪影被减少,其强大的后期处理功能可任意对患者进行回顾性重建,重复率高[13]。在对总胆管所致的ASC中,MSCT图像表现为胆道增宽,管壁存在广泛性毛糙增厚,胆汁密度低于腔内脓液密度,在患者梗阻段可见“新月征”、“环征”、“靶征”以及致密结节石影[14]。在本研究中,15例患者胆管壁有广泛增厚现象,在增强后出现明显强化;14例患者可见胆管内胆汁密度增强,8例患者出现胆管积气;40例患者一、二级胆管有明显扩张。MSCT检查不会受患者肠道气体影响,对于经腹壁超声无法检出的病变可清楚显示[15]。且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经腹壁检查对胆总管结石检出率为76.08%,ASC检出率为71.73,结石+ASC检出率为78.26%,明显低于MSCT检查(97.82%、95.65%、95.65%,P<0.05),提示MSCT检查在对胆总管结石所致老年ASC中优于经腹壁超声检查。

综上所述,MSCT检查对胆总管结石所致老年ASC检出率优于经腹壁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但对于诊断困难时,可进行两种检查综合诊断。

猜你喜欢
胆管炎腹壁胆总管
腹腔镜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根治性切除加一期腹壁重建修复1例报告
腹腔镜胆道术后医源性胆总管异物6例报告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及预后研究
科普一下腹壁疝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胆总管结石,也许就是定时炸弹
血必净注射液在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老年患者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预防胆道闭锁患儿术后胆管炎的护理干预
保健妙招:腹式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