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项目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

2021-10-22 01:45李勇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1年8期
关键词:蓄水池经济林项目区

李勇

(济源市水政监察支队,河南 济源 459000)

1 项目区小流域概况

1.1 基本情况

济源市2019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山区,大沟河和白道河下游的部分区域,涉及坡头镇清涧村、毛岭村、栗树沟村、郝山村4个行政村4 348人,其中农业人口4 048人,农业劳动力1 655人,土地总面积2 499.96 hm2,水土流失面积1 933.51 h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1 800 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 3.48万 t。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7.34%。

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于土石山区,区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切割比较严重,切割深度最深达193 m,海拔高程差距不大,多在 200~610 m 之间。区域内基岩组成底部为片麻岩、片岩与石英岩,中部为石灰岩夹页岩及部分砂岩,上部为厚层的石灰岩。

项目区海拔在200~610 m之间,地面坡度总的特点是:山脊坡度陡,半山腰坡度缓,沟侧坡度陡。居民地和耕地多数位于山脚和半山腰处。坡面组成为:缓坡(<5°)面积297.10 hm2,占16.54%;斜坡(5°~15°)面积145.69 hm2,占 8.11%;斜坡(15°~25°)面积1334.39 hm2,占 74.29%;斜坡(>25°)面积19.03 hm2,占1.06%。耕地面积为267.9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92%,其坡面组成为:坡度5°以下面积228.31 hm2,占耕地面积的85.21%。

1.3 水文气象

项目区所在地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具有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多风、干旱频发,夏季炎热、降雨充沛,秋季晴和、日照充足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4.30℃,极端最高气温43.40℃,最低气温-20℃,一月份最低,平均气温0℃,七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7.30℃,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70.50 h,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23 d。济源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2.10 m/s。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 600.30 mm,年最大降雨量达1 067 mm,年最小降雨量543 mm。受季风影响,降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多集中在 6~9月,约占总降雨量的68%以上。多年平均蒸发1 611.20 mm。

2 项目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现状

水土保持工作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济源市建立了以工程措施为主,以生物措施为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标的治理思路。在农田建设方面采用地埂、修水平台地等整地保水措施;在水利措施方面采用屋顶接水池和适宜的引、提水工程等。生物措施主要采用大面积封山和营造防护林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治坡方面,由于坡面汇流面积大,易发生面蚀,水土流失严重。采用荒山荒坡责任到人,固定专人看护,借助于植物自然繁衍能力,形成草、灌、草多层覆盖,改善自然环境。在治沟方面根据本区内耕地地块小而分散、几乎全是梯田的特点,采用建谷坊等措施。在治洪方面采用修建截水沟和水池的方法,拦蓄径流,解决人畜饮水和点浇用水。

这些综合治理措施,对于改变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解决人畜吃水,减少河流泥沙,保护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都起到了比较显著的作用。

水土流失特点主要有:第一,量大面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77.34%;第二,以水蚀为主,大部分山坡存在水蚀,同时沟道存在沟蚀;第三,突发性强,在遭遇强暴雨时,水土流失加剧。详见表1。

表1 水土流失分布情况表

3 项目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3.1 水土保持的经验

①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保证。②全面贯彻《水土保持法》,强化预防监督,增强法律保障。③完善项目区和小流域规划,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做好组织保证。④因地制宜,把水土保持和当地经济开发相结合,激发群众治理的积极性。⑤完善水土保持责任制。

3.2 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资金投入不足,治理进度缓慢。国家投入少,地方财力有限,致使治理速度和质量受到影响,与流域群众迫切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收入的愿望不相适应。②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找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容易走弯路。③人为水土流失严重。开发建设项目没有按要求执行“三同时”制度,水保执法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4 项目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任务、目标

4.1 建设任务

根据项目区小流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社会治理、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从水土流失特点出发,在原有水土保持治理的基础上,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治理措施和规模,进行详细的布置和设计,提出建设期末所要达到的治理目标。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 499.96 hm2,本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595 hm2。其中大沟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07.64 hm2,白道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8.36 hm2。通过营造水保林、封禁治理,增加植被覆盖度,建立生态建设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地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通过坡面集、排水工程的建设,保证经济林灌溉用水,提高经济作物产量;通过营造经济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2 建设目标

4.2.1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项目实施后本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9%,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对荒山荒坡栽植水保林,对原有疏幼林地进行封禁,扩大林地面积,栽植适地性强的树种,建立生态农业。

4.2.2 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通过采取封禁管护措施使现有荒山荒坡得到保护,同时开展人工造林,使流域植被逐渐恢复,林地面积达到81.49%,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4.2.3 其他目标

通过项目区工程措施及林草植物措施的综合治理,切实改善项目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农林综合开发,使流域内的群众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 项目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

此次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采取大封禁、小治理方式,形成顶、坡、脚、沟立体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防治体系。依靠自然恢复能力,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流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此次治理大力栽植水保林、经济林,在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较差的地方,水土流失一般比较严重,开展综合治理措施。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主要有种植整地、蓄水池、沟道防护、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等措施。

5.1 工程措施

5.1.1 大沟河流域(清涧村)

①新建蓄水池(3#)1座,大口井1座,DN80 管道400 m,配套200QJ20-121潜水泵一台,3×16 铝芯电缆 250 m;②生产道路 2 020 m;③浆砌石护坡1 315 m。

5.1.2 白道河流域(栗树沟村)

①新建蓄水池(1#~2#)2 座,沉砂池 2 座,排水渠 800 m;②浆砌石护坡 260 m。

5.1.3 蓄水池

坡面整治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退耕还林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措施。在坡面治理中,结合经济林等采用截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水系,拦截坡面洪水,减少水土流失。

1#~2#蓄水池位于栗树沟村,主要为拦截坡面雨水,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可满足周围水保林等的灌溉需求;3#蓄水池建设在清涧村经济林附近,水源为大沟河,经新建大口井提水至蓄水池,满足经济林灌溉需求。

5.1.4 浆砌石护坡

浆砌石护坡主要是降低河道来水对两岸耕地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的防护措施。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针对河道两侧为土质边坡的耕地,采用新建浆砌石护坡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共修建浆砌石护坡1 575 m。

5.2 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主要包括栽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土地利用调整以栽植经济林为主,水土保持林主要布设在荒山荒坡上,经济林主要布设在交通便利、立地条件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坡耕地上。根据坡头镇项目区土壤性质及气候条件,结合现场实地调查,水保林选择侧柏;经济林品种主要为花椒树。

对坡头镇项目区原有坡耕地种植经济林,坡度5°~15°的缓坡地,种植经济林,品种以花椒树、石榴树、柿子树为主,采用块状整地,在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水保林以种植侧柏为主,采用鱼鳞坑整地。

①大沟河流域栽植水保林 99.42 hm2,栽植经济林(花椒树)27.17 hm2,栽植经济林(石榴树)1.40 hm2,栽植经济林(柿子树)5.28 hm2;②白道河流域栽植水保林 89.70 hm2,栽植经济林(石榴树)8.24 hm2。

人工营造水土保持林189.12 hm2,分布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图中共14个图斑;人工营造经济林42.09 hm2,分布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图中共17个图斑。

5.3 封禁治理

在以轻、中度水土流失为主的疏、未成林地,开展生态自我修复,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封禁治理措施面积1 363.79 hm2,对现有的疏幼林地实行补植后,封禁管护,使其植被逐步得到恢复,需补植侧柏 62 100株。设封禁标牌 4个,网围栏 4 110 m。

①大沟河流域封禁治理措施面积874.37 hm2,需补植侧柏 41 250株;设封禁标牌 2个,网围栏1 626 m;②白道河流域封禁治理措施面积489.42 hm2,需补植侧柏 20 850株;设封禁标牌 2个,网围栏 2 484 m。

分布在综合治理规划图中共 27个图斑。封禁措施布设具体见表2。

表2 封禁措施图斑分布表

6 结语

综上所述,小流域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办法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济源市在深刻认识到水土流失对小流域造成的不良影响后,以小流域为单元,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根据项目区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护措施: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采取大封禁、小治理方式,依靠自然恢复能力,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蓄水池经济林项目区
农业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Pico便携式浇花器
Aqueducts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缺水稻田背后的“蓄水池”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