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教师的“潮汐”困境与对策

2021-10-22 10:17李宇莎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0期
关键词:潮汐教师

李宇莎

[摘要] 新高考改革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将课程的选择权下放给学生,突出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选课走班制”成为新的教學组织形式。随着“走班制”在实践中推广,教师队伍的“潮汐”现象也日益突出,成为深入推进高考改革的新挑战。从总体师资紧缺、师资需求动态变化以及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等角度分析教师“潮汐”现象背后的动因,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调研学校在实践中的有益探索,立足于加强政府投入统筹、创新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强化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探讨面对挑战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 选课;教师;潮汐现象

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上海、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1]迄今为止,实施新高考制度的省份已接近全国的一半,将逐步向中西部省份推广,改革进入攻坚期。[2]然而,在高考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师资问题。新高考改革规定学生高考成绩将采取“3+3”的模式,除了语、数、英三科统考科目,还有根据自身特长及兴趣在物、化、生、政、史、地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学生自选科目的新模式改变了以前文理大分班的固定模式,学生“选课”成为新常态,“走班”成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使以往的师资配置、教室数量、课程安排等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校园硬件设施问题好解决,校园文化软实力——教师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抓手,决定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成败。“成功的综合改革可能取决于对改革努力时间跨度的扩展和对短期波动的缓解。”[3]师资问题是教育改革最基本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新高考的各项政策就无法真正落地,改革也将成为空谈。

一、“潮汐”现象下教师的困境

在《大辞海》中,“潮汐”是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现象。[4]教师的“潮汐”现象,是指高考改革实施初期,在“选课走班”教学组织模式下,由于选择性课程、选择性学习和选择性考试的推行,原有的教师数量以及教师素养与新的教学模式不匹配而引发的高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呈现结构性矛盾。同时,教师的短缺或富余难以预测,比如今年物理学科教师充足,明年就可能短缺,呈现周期性涨落。据此,可以将教师的“潮汐”现象理解为学科教师每年需求不一样,像海水一样有涨有落,没有规律。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潮汐”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队伍结构难以预测

根据已有研究数据,浙江启动新高考改革后,选择传统意义上“文科”的学生增加了,也就是有更多学生选了历史、政治或地理[5],相对应的是文科教师的缺口。从试点经验来看,物理、化学等学科选考学生急剧减少,一些教师甚至面临着无课可教的窘境。新高考的赋分录取机制必然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回避有一定难度的理科,转向文科。这导致理科类的教师过剩,而文科类的教师短缺,教师结构性矛盾由此而来。同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科,教师的短缺或者过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教师结构性矛盾多变,难以预测。

(二)教师专业发展定位困难

为了缓解教师的“潮汐”现象,各试点均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方法,其中最有效、推广最多的方法就是教师的学科间调动,即将教师调离原有学科岗位,调入新学科岗位,比如原本教授物理学科的教师,可能会被调去地理学科,下一学年可能又被调回物理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调动是被动的、单向的,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首先,术业有专攻,学科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教学技巧,大部分教师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只限于通识知识,并不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科知识相对复杂。其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学科间频繁流动,教师不能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在高度的教学压力下,可能会引发职业倦怠,这对教师专业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教师学科间调动,其科学性有待考证;同时,这种调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培训质量无法保障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自由选课使教师面对多种类型的“教学班”,以及比之前更多数量的学生,教师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上述变化。这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因此,原本集中培训的方式已不适用于教师“潮汐”现象的新变化,为了适应新的授课模式,要求学校改进现有教师培训制度。原有的教师培训制度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短期集中式培训无法保证质量,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能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新科目,“速成式”教师,其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另一方面,有些科目一直比较“热”,师资长期紧张,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二、教师“潮汐”困境产生的原因

教师“潮汐”现象是新高考改革推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阶段性问题,这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有针对性的、综合的治理,因此首先要厘清其产生的原因。

(一)总体师资紧缺

新高考改革前,高中普遍实行文理大分班,学校只需要根据文理班级的数量安排政史地、理化生的教师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新高考改革后学生自选科目,这意味着需要成倍的教学班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教学小班化趋势明显。然而,学校原有教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新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整体不足。教师资源总体紧缺,现有教师资源储备量不足以支撑“选课走班”这一新教学组织形式,这是教师“潮汐”现象的整体背景。新高考实施“选课走班”制,体制设计之初是理想化的,有望打破我国“唯分论”僵化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关注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做到因材施教。这一点应当给予高度肯定,但也要认识到它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教师资源的现实情况。

(二)师资需求动态变化

除了教师总量难以满足新教学模式,动态化的师资需求也是造成教师“潮汐”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兴趣广泛而多变,每学年学生选课的标准难以评估,选课呈现“冷热交替”的局面。在学生自由选课的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以取得高分为选课标准,选课便成了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热门学科“一热到底”,部分学科“冷热交替”,造成了各学科间的“冷热不均”。同时,学生选课的过程不仅局限于自身喜好,家长建议、科目难易、学校建议等,每个因素都可能影响选课结果。教师“潮汐”现象体现在随着某学科学考、选考的结束,该学科的任课教师随即大批量的阶段性冗余,刚开始授课的学科教师又骤然紧缺,高一到高三教师结构性盈缺和“潮汐”现象不断循环往复,难以实现平衡与调和。[6]

猜你喜欢
潮汐教师
海潮中的摇曳美景:潮汐森林
假如月亮消失,会发生什么
绝美海滩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闪电潮汐转化仪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神奇的潮汐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