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既要旗帜鲜明也要润物无声

2021-10-22 21:19刘俊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慕课课程思政

刘俊阳

摘 要:以通识课程全英文“西方文明史”慕课的教学实践为案例,论述课程思政如何担负起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课程思政要旗帜鲜明,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要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课程思政更要润物无声,做好老师、讲好自己的课是课程思政的前提。一名好老师要有人文情怀,一门好课要有挑战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慕课;全英文教学;西方文明史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要旗帜鲜明

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曾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这是一所小而精、以国家安全和外语为特色的司法类重点院校,肩负着为政法系统和其他领域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学院有政治建校的优良传统,校训是“忠诚、勤奋、求实、创新”,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被列在首位。《纲要》发布后,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要求每一位专任教师、每一门课都要自觉做好课程思政,并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活动。

《纲要》指出,“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笔者讲授的“西方文明史”慕课属于学院通识选修课中的国际视野板块,本课的课程思政任务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西方文明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定“四个自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有更深入理解,培养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和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范意识。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穿教学始终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本课最后一章“19世纪西方文明”的教学重点之一。“西方文明史”本身不是思政课,主要内容也不是唯物史观,但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应当贯穿始终。

西方史学研究流派众多,古希腊希罗多德开创的比较史学、基督教史学、19世纪德国的兰克学派、20世纪法国的年鉴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明冲突论等在本课程中都有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也涉及到众多史学大师的名著,如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古罗马的李维、英国的爱德华·吉本和阿诺德·汤因比、德国的斯宾格勒等。笔者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的西方文明史学习和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2.编写有中国特色、体现唯物史观的全英文教材

2015年,第一次开课时,笔者选用的主要参考书是哈佛大学教授马克·凯什岚斯基等编写的《西方文明史》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第五版)①,该书为600页英文原版,是欧美大学权威教材,但其卷帙宏大,学生阅读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該教材尽管历史观较为客观但毕竟属于西方意识形态。因此,编写一部有中国特色且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全英文简明教材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导下对西方文明史进行全面梳理,在总体把握西方文明进程的同时,突出重点事件和重要人物。笔者的讲义是在阅读大量英文文献基础上完成的,在六年的教学中不断充实和修改,最终达到成型和成熟。英文教材的英语必须地道,力求避免中式英语。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咨询了很多英国、美国大学教师、外教和学校英语系专家。在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郑和下西洋做比较时,主要的材料除《明史》之外,还参考了西方汉学家的英文资料,如英国的李约瑟和美国的费正清。

中国大学的“西方文明史”教材编写最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笔者在教材编写中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以期填补国内“西方文明史”全英文教材的空白。

3.培养批判性思维,正确认识西方文明遗产

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之下也有丑恶和黑暗,对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确认识西方文明遗产。讲到古希腊民主时,笔者首先运用数字论证。雅典采用直接民主,所有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并直接选举。实际上,雅典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希腊男性公民的数量可能在3万人到5万人之间,而总人口可能在25万人到30万人之间。雅典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10%的人有选举权,妇女和奴隶被排除在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爱琴海上的独立城邦米洛斯试图保持中立,雅典入侵了该岛。雅典人在战前谈判中警告米洛斯的代表:“正义的标准取决于强权,事实上强者做他们有权力做的事情,弱者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事情。”雅典人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杀死了所有男人,把所有的妇女和儿童出卖为奴。这一事件展现了古希腊文明野蛮残暴的一面。

在讲授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时,首先,笔者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地理大发现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其次,笔者讲到历史上文明与文明之间灾难性的冲突是西方列强对其他文明的入侵和掠夺。殖民主义的口号是“上帝、黄金、荣誉”,在英语中是三个G开头的单词“God、Gold、Glory”。最后,笔者引用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论述,他将15世纪结束后西方列强迅速崛起和东方帝国不断衰落的原因归之于西方的武力扩张和殖民政策,而非西方文明的优越。“西方赢得世界,不是因为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其他文明中很少有人皈依)的优越性,而是因为它在使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越性。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绝不会忘记。”②笔者通过这样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其能客观、正确地看待历史、认识世界。

课程思政更要润物无声

笔者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道出了做老师的最高境界。司马迁在评价万世师表孔子时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教师都应该是灯塔、是榜样。

杜甫有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应当是好雨,应时而发,潜移默化,沁人心田。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润物无声。

1.好老师要讲好自己的课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好老师,首先要讲好自己的课。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但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两者内容迥异,彼此不能代替。每一门非思政课都具有独特的内容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思政不能生拉硬拽“贴标签”。教师要在讲好非思政课的前提下,对非思政课程中隐含的育人元素进行挖掘,并将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最终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2.好老师要有人文情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温暖的,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作为授业解惑的承载人—教师则更应具备人文情怀,具备永远在路上的学习之心。

课程思政的优势之一,在于其能让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礼和情感陶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例如:在“西方文明史”慕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在西方文明的漫长而艰难之旅中,领略其中的美妙与灿烂,发现其中的丑恶和残暴,尽全力做好正确向导,帮助学生客观看待历史、正确认识世界。

3.一门好课要有挑战性和吸引力

一门好课既要有挑战性也要有吸引力,才能在提高课程受欢迎程度的同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期待接受挑战的兴趣。“西方文明史”是全英文慕课,100%的英文讲授难度高、具有挑战性,对学生英文能力有较高要求。笔者为了增强课程吸引力,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在慕課讲授过程中穿插许多小故事,如金苹果与特洛伊战争、俄狄浦斯王、苏格拉底之死、古罗马的母狼育婴、《旧约·出埃及记》、圣女贞德、马丁·路德的婚姻、沙皇伊万弑子、法国和美国国歌的产生等。历史是由无数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历史课的讲授应当力求重现那些精彩的片段。

二是在慕课视频里穿插多个音乐片段。例如:介绍17世纪文化时,播放巴洛克音乐中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亨德尔的《哈利路亚大合唱》和维瓦尔第的《四季》;讲到18世纪文化时,播放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和贝多芬的《欢乐颂》。音乐之美超越国界,学生们在欣赏西方艺术的同时,对西方文明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是将自己阅读经典的感受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融入教学中。笔者在教学中把自己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体会和在英文版《中国日报》《上海日报》上发表国际时事评论文章及参加亚洲文明大会“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智库论坛并作演讲③的经历等与学生分享。学生通过教师真情实感的讲述,既可以体会教师对所讲课程确实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也自然会激起其认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注释:

①Mark Kashilansky: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earson Education LTD,2005年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

②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Simon& Schuster Paperbacks 2003:51. 这段引文由本文作者翻译.

③2019年,笔者参加亚洲文明大会“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智库论坛并发表演讲,论述文明冲突论的警示意义以及文明互鉴与文明对话的必要性,演讲稿发表在2020年5月21日英文版《上海日报》: The World Needs Dialogue to Achieve Peaceful Coexistence.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全英文教学慕课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留学生病理学全英文教学初探
《电路分析原理》课程全英文教学探索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