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动反馈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效果

2021-10-23 08:06曾德良刘文权陈海山李青娉胡庆中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广州51022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9期
关键词:活动度上肢肢体

曾德良,刘文权,陈海山,李青娉,胡庆中(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 广州 510220)

脑卒中是临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血栓形成、慢性炎症反应和高血压等因素有关[1]。据数据显示[2],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较差,仅有14%-26%的患者完全恢复,25%-50%的患者部分恢复。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3]。智能运动反馈训练是一种较新型的临床干预措施,主要利用智能干预系统进行指导,克服了传统训练的弊端,提升了训练效果。本文选择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诊治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给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7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脑卒中诊断标准;②疾病恢复期患者;③病情稳定患者;④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性基础疾病患者;②脑部肿瘤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全身严重炎症反应患者;⑤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根据训练方案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例数分别是43例和44例。对照组,年龄最小48岁,最大75岁,平均(55.18±3.41)岁,男性20例,女性23例。观察组,年龄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55.17±3.42)岁,男性23例,女性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肢体功能锻炼:包括体位转变和转移训练、床上主动关节活动训练、正确体位摆放、上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腿部训练和手部精细活动等,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接受智能运动反馈训练:采用一康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由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及其相关配套软件。保持治疗室舒适安静,治疗前先向患者介绍仪器原理、作用和训练方法,让患者积极配合;机器及电脑开机,固定患者坐垫在治疗椅子上,让患侧上肢自然伸直,根据患者身高调节机体高度,依据患者病情通过机械手臂的两个负重调节器调节上肢负重,调节上臂、前臂、握臂长度,绑好绑带,打开软件输入患者信息,选择训练模式、训练项目、训练强度进行干预,每个项目10min,每次训练2个项目,干预结束后系统会对患者进行游戏成绩反馈。训练过程中采用间歇性训练方式,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2周。干预过程中注意防止患者其他部位的代偿参与,早期偏瘫患者肢体力量较薄弱,可减轻负重训练,当恢复一定肢体功能后可适当增加肢体负重训练;训练期间患者重复多次进行同一动作时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治疗师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多鼓励患者;当治疗疗程达到后需对患者重新进行评估,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1.3 评价指标 ①上肢功能:干预前后使用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评定,分数越高,上肢功能越好。②手部精细功能:干预前后使用普渡手精细运动评定法(PPT)对患手和双手精细功能进行评定,分数越高,手部精细功能越好。③腕背伸活动度和治疗成本:在治疗前后使用E-link综合评估系统检测患手的腕背伸活动度,问卷调查患者的治疗成本。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全使用SPSS19.0处理,年龄、腕背伸活动度和治疗成本等计数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以(±s)形式表示,两两比较t检验;性别用(%)表示,采用χ2比较,以P<0.05表示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FMA-UE、WMFT、FIM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FMA-UE、WMFT、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手部精细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手和双手评分比较,分别为(10.25±1.26)VS(10.21±1.22)、(7.62±0.31)VS(7.69±0.32),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患手和双手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患手评分(17.58±2.01)和双手评分(15.63±1.14)高于对照组的(13.69±2.07)、(12.47±1.19)(P<0.05)。

2.3 两组患者腕背伸活动度和治疗成本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腕背伸活动度比较,(1.02±0.35)°VS(1.08±0.31)°,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腕背伸活动度较干预前增加,且观察组患者腕背伸活动度(23.39±2.19)°和治疗成本(28412.84±312.57)元,大于对照组的(13.78±2.14)°、(25463.19±312.53)元(P<0.05)。

3 讨论

肢体功能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在下肢功能障碍和手部精细运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3]。应如何减少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成为临床康复研究重点内容。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脑的神经功能重建,从而促使肢体功能好转[4]。目前常见的干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神经电肌肉刺激疗法和医疗体操等,但见效较慢,且康复效果与患者康复锻炼准确性和依从性有关[5]。常规康复锻炼强度和内容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患者精神状态不佳或依从性较差[6],直接影响康复锻炼效果,不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智能运动反馈训练相较传统、常规康复锻炼而言,减少了患者主观因素对康复锻炼效果的影响,从而提升了锻炼效果。智能运动反馈训练由多个模块组成模[7],共同负责肢体功能锻炼,系统操作锻炼能提升患者锻炼积极性和准确性,从而促使肢体功能恢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观察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手部精细运动均好于接受常规康复锻炼的对照组。分析是智能运动反馈训练通过电脑控制的智能系统让患者体会到人-机-脑之间协调锻炼的乐趣,有利于提升患者训练兴趣,通过电刺激模式振奋患者上肢和手术神经功能,促使手腕和上肢功能恢复。而系统中一二三维运动空间内的视频游戏训练如装水、摘苹果、煎鸡蛋等游戏可锻炼患者的思维操作力、注意力和空间感,能保证患者手指神经和肌肉得到充分训练,有利于增强大脑和手指之间的相应的条件反射。观察组患者腕背伸活动度较对照组大,但治疗成本多,说明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虽能促使患者手腕活动,但治疗成本相对较高,建议降低其治疗成本。

综上所述,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采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与常规肢体功能锻炼相比较,手部精细功能、腕背伸活动度和上肢功能改善更佳,但治疗成本较高,建议降低治疗成本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活动度上肢肢体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