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小肠梗阻探查的临床体会

2021-10-25 10:04范利温新如严希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福建三明365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8期
关键词:剖腹肠粘连肠套叠

范利 温新如 严希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 (福建 三明 365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在小肠梗阻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探查的100例小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探查)和对照组(常规剖腹探查)各50例。结果:腹腔镜下探查及常规剖腹探查结果显示: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肠内异物、以及小肠间质瘤是导致小肠梗阻发生的主要原因,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00%和96.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比例(4.00%<18.00%)相对更低(χ2=5.005,P<0.05),而术后下床时间[(12.09±1.98)h<(21.14±2.06)h]、术后排气时间[(11.74±2.71)h<(22.08±3.64)h]以及住院时间[(3.51±0.71)d<(6.04±0.68)d]相对更短(t=22.397,16.112,18.197,P<0.05)。结论:在小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腹腔镜进行探查,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而展开针对性的手术治疗,能够充分保障诊疗过程的安全性,对于患者的快速、良好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肠梗阻急性发作时,患者会出现脐周部位绞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等症状,并伴随有脱水、休克等表现。病情的持续进展,容易引发肠管水肿、坏死、穿孔,加剧病变,严重时出现休克、脏器功能衰退。在小肠梗阻发生后,应及时补充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1]。对保守治疗无效及绞窄性肠梗阻等需要手术探查的患者,需要快速、准确地对小肠梗阻的病因做出诊断,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常规采取剖腹探查的方式,直接观察小肠梗阻的具体情况,判断其病因所在,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手术操作,解除梗阻,但是常规剖腹探查的创伤性较大,会延缓患者的术后恢复,同时容易引发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微创诊疗,在快速、准确诊断病情的同时,使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保障,患者术后的恢复快、住院时间短[2]。本研究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诊疗的100例小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腹腔镜在诊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小肠梗阻患者,应用单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部CT检查提示小肠肠管存在积气、积液、扩张等情况,肠腔内高密度影;③符合腹腔镜探查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感染性休克;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范围22~70岁,平均(52.08±4.0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21~71岁,平均(51.97±4.22)岁。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剖腹探查的方式。观察组则采取腹腔镜下探查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平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应用Veress针进行穿刺,建立CO2气腹(10~15mmHg),在脐部上缘作观察孔,置入腹腔镜,进行腹腔探查,观察小肠梗阻的具体情况,判断其病因。同时在剑突下、右侧肋缘下作操作孔,置入10mmTrocar和5mmTrocar,手术器械置入,根据小肠梗阻的病因,实施针对性戮孔的手术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分析

腹腔镜下小肠梗阻的探查,在观察组的50例小肠梗阻患者中,小肠间质瘤所致小肠梗阻4例,肠内异物所致小肠梗阻5例,肠扭转所致小肠梗阻9例,肠套叠所致小肠梗阻13例,肠粘连所致梗阻17例,诊断准确率为96.00%(48/50),1例小肠间质瘤所致小肠梗阻漏诊,及1例粘连性肠梗阻因粘连严重中转开腹。实施常规剖腹探查,在对照组的50例小肠梗阻患者中,小肠间质瘤所致小肠梗阻3例,肠内异物所致小肠梗阻6例,肠扭转所致小肠梗阻11例,肠套叠所致小肠梗阻10例,肠粘连所致小肠梗阻17例,诊断准确率为96.00%(48/50),2例肠粘连所致梗阻漏诊。两组患者的小肠梗阻诊断结果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

2.2 小肠梗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对比小肠梗阻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小肠梗阻探查(观察组)和常规剖腹探查(对照组)后的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相对更好(P<0.05),见表1。

2.3 小肠梗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小肠梗阻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小肠梗阻探查(观察组)和常规剖腹探查(对照组)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P<0.05),见表2。

表1.小肠梗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观察(±s)

表1.小肠梗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观察(±s)

组别 术后下床时间(h)术后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50) 12.09±1.98 11.74±2.71 3.51±0.71对照组(n=50) 21.14±2.06 22.08±3.64 6.04±0.68 t 22.397 16.112 18.197 P<0.05 <0.05 <0.05

表2.小肠梗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3.讨论

小肠梗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受到机械性、缺血性或动力性因素的影响,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进而引发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3]。小肠梗阻的发生,与肠腔堵塞、肠管受压、肠壁病变密切相关,毒素刺激及神经反射引发的肠壁肌功能失调,也是引发小肠梗阻的重要因素。胃肠道肿瘤、肠内异物、肠扭转、肠套叠以及肠粘连均可能引发小肠梗阻[4]。小肠梗阻发生后,会出现肠腔扩张、膨胀、积气积液以及肠腔压力增加的情况,导致静脉回流、动脉血运受阻,进而形成坏死、穿孔等严重的病变。与此同时,小肠梗阻患者还会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感染中毒、休克等情况,重症患者则会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的心肺功能受损,可危及生命[5]。在小肠梗阻急性发作后,应该及时展开救治,快速、准确地对于疾病做出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片、CT检查以及造影检查)后,确诊疾病的发生。具有手术指征时,予以进行手术探查、治疗。在手术探查的过程中,判断小肠梗阻与肠道肿瘤、肠内异物、肠扭转、肠套叠以及肠粘连等病变的联系,进行确定性手术[6]。

在小肠梗阻手术探查、诊断的过程中,常规采取剖腹探查的方式,能够直接触摸小肠梗阻的具体情况,有效实施手术治疗操作,但是切口选择可能发生大的偏离,手术创伤大,在探查和手术治疗操作的过程中,容易对腹腔内脏器形成不良刺激,进而引发粘连梗阻等再次手术并发症,显然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往往会延缓其康复进程,增加患者的身体及经济负担[7]。相比之下,在有适应征时腹腔镜探查是小肠梗阻诊疗优先的选择,实施微创手术操作,腹腔镜下清晰地观察小肠梗阻状态,多视角观察,准确判断病因。同时在腹腔镜下实施手术操作,可以充分保障手术治疗的精细化程度,减轻手术对于腹腔内脏器组织的刺激和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实施腹腔镜下小肠梗阻探查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各项诊疗操作,手术诊断的准确必有保障,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8]。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小肠梗阻腹腔镜探查,可以采取常规剖腹探查方式或腹腔镜下探查的方式,均可以准确检出肠内异物、肠扭转、肠套叠以及肠粘连等病因,准确率达到96.00%和96.00%。腹腔镜下进行小肠梗阻探查、在此研究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09±1.98)h、(11.74±2.71)h和(3.51±0.71)d,均比接受手术治疗的常规剖腹探查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为4.00%,充分显示了小肠梗阻腹腔镜探查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优势,可充分保障临床准确的诊断结果,使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保障,显示腹腔镜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小肠梗阻腹腔镜探查具有自身的优势。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小肠梗阻探查,诊断结果具有高准确性、能保障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同时有助于术后的更快速康复、提供了手术治疗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剖腹肠粘连肠套叠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舒适护理在剖腹分娩护理中运用的效果观察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华利康可吸收合成线用于妇产科剖腹手术皮内美容缝合护理观察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53例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
异位胰腺合并肠套叠多发生在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