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城空间形态演变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2021-10-28 07:07LUOLanWANGYing
住宅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环城老城区肌理

■ 罗 兰 LUO Lan 王 滢 WANG Ying

0 引言

嘉兴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三国建城以来,已有1780 多年历史。区域内运河环城,八水汇集,街巷河流纵横交错。其中,以嘉兴中心城区为标志的古城原有空间格局和城市肌理,蕴含着多种文化交汇的特征,反映了嘉兴城市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近年来,随着嘉兴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出现了一些与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如中心城区空心化、历史肌理被割裂、环境品质不高、城市空间活力下降,等等。与周边城市相比,嘉兴的城市个性并不突出,城市整体形象不清晰。因此,在城市更新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并焕发新的活力,是嘉兴老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嘉兴古城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及特征

1.1 嘉兴古城空间形态历史发展脉络

1.1.1 典型江南水乡古城空间形态

据有关资料记载,嘉兴城市萌芽于秦汉,初建于三国,成形于隋唐,发展于宋明清,形成了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发展特征的嘉兴古城历史空间格局(图1)。

图1 嘉兴古城历史发展脉络

在秦、汉和三国时期,嘉兴出现了最早的城市雏形。旧志记载,嘉兴在秦汉时建置由拳县,三国吴黄龙年间(229——231)修建子城,“周二里十步,高厚约为一丈二尺”,为嘉兴最早城垣[1]。子城遗址代表了嘉兴城市的起源。

在隋唐至五代时期,嘉兴基本形成“一城居中,八水环绕”的城市空间格局。隋朝开凿运河,嘉兴经济开始兴盛,城市日益繁荣。唐文德元年(888 年),依据京杭大运河的走势在子城外兴建嘉兴大城,“城周十二里”,八条河流呈放射状从城中通往周边城镇,形成了以嘉兴古城为中心的运河主干水系和“一环八水”的城市空间格局。

宋、元至明清时期,嘉兴处在城市商贸繁荣发展的阶段,城市空间向城垣外发展。这一时期街市繁华,城市建设兴盛,“七十一桥,三十五坊,纵横交错”是其典型写照;而南湖东岸遍布园林,亦成为当时嘉兴主要的风景名胜。明万历年间,嘉兴还被称为“江东一大都会”[2]。然而,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嘉兴,北部城垣及东门、南门和西门被毁,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古城肌理,城市开始衰败。

1.1.2 “西城东工”的近现代城市空间格局

自民国时期起,嘉兴开始了近现代化进程,对嘉兴古城的城市整体风貌和空间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城内修建了天主教堂、文生修道院及中西合璧的公共建筑和私家宅院(如穆家洋房、高家洋房);另一方面,从1909 年修建沪杭铁路,到1928 年老城墙被拆除并在原有城基修建环城路,随着铁路、道路的建设,嘉兴古城东门外逐渐成为旅客的集散地,附近陆续建起了禾丰造纸厂、庆记绢丝厂等工厂,形成了以交通为枢纽,以工业区为标志的“西城东工”的近现代城市格局[3]。但在抗战时期,嘉兴城内建筑被毁,城市布局更加破碎。

1.1.3 解放后的城市发展格局

20 世纪80 年代初,嘉兴被定为省辖市后,鉴于原有中心城区规模狭小、基础设施落后,已无法满足城市现代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老城区交通拥挤的现状,拓宽、延长中山路,新建中山西路桥和铁路立交桥,并在老城区外新开辟了秀洲、南湖等经济开发区。从此,嘉兴城市格局打破了2000 年来框架和环境的限制,走上城市建设的新阶段。随着大量新建筑、新街道和居民区的相继涌现,老城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嘉兴古城空间形象不突出、历史空间肌理被割裂、中心城区活力下降等问题。

1.2 嘉兴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

老城区作为嘉兴城市的发源地,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子城居中,八水环绕”的江南水乡古城格局。嘉兴古城的空间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2.1 内外双重城垣的古城空间格局

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我国古代城市一直有“城郭之制”,府城通常为两道城墙。作为历代郡县的衙署所在地,嘉兴古城由子城和外城两道城墙组成了内外双重城垣。其中,子城为内城,建于三国时期;外城则修建于唐朝末期。嘉兴古城空间格局方正,子城居中,街坊河道纵横交错。出于当时的统治和御敌的需要,环绕城垣内外有护城河,城垣有城门各四,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区州府城市特征。城墙于民国时期被拆除,但内外双重城垣的古城空间格局保留至今(图2)。

图2 嘉兴古城空间形态的演变

1.2.2 以子城为中心的中轴线空间结构

古代城市的中轴线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秩序,其主要功能是适应行政和礼教的需要。嘉兴子城位于古城的中部偏南位置,自五代以来,一直为历代的州府所在,子城及其南面的广场(府前街与府南街形成的丁字街)是封建礼制秩序的具体体现,子城以北部分则为街市和居民区。子城作为嘉兴历史文化的地标,向北从瓶山到望吴门、向南从前广场到壕股塔,形成了“壕股塔——府南街——子城前广场——子城谯楼——瓶山——望吴门”的南北方向的中央文化轴线。虽然嘉兴子城的功能逐渐减弱,但是以子城为中心的中轴线空间结构成为各朝变迁中最为稳定的要素(图3)。

图3 以子城为中心的中轴线空间结构

1.2.3 “一环八射”的水网空间结构

嘉兴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有水而美,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此。嘉兴的环城水系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京杭大运河在嘉兴境内穿城而过,经南门和西门入嘉兴城,汇入城内河流,至北门和东门流出,与城市内河形成环城河。嘉善塘、平湖塘等8 条河道汇集,与环城河相连通,形成了“一环八射”的水网空间结构,具有江南水乡的城市风貌(图4)。

图4 嘉兴中心城区“一环八射”水网空间结构

1.2.4 网格状的江南街巷空间肌理

虽然老城区的一些街巷已经过拓宽或改造,但以子城为标志的古城原有肌理的街巷空间格局,从唐末到近代没有太大改变。月河、芦席汇、梅湾街等历史街区仍较好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建筑格局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街市风貌,以子城、清真寺、觉海寺等为代表的建筑或历史文化遗迹依然存在,许多传统街巷和地名(比如府前街、府南街、斜西街等)得以保留。从城市街区布局来看,老城区内的街巷大体呈现“井”字形或“三纵三横”(“三纵”为今禾兴路、建国路、秀洲路,“三横”为今斜西路、中山路、勤俭路)网格状的道路空间结构,街巷相互交错,建筑处于相对狭小的网格里,具有典型的江南街巷空间肌理(图5)。

图5 嘉兴中心城区网格状的的街巷空间格局

2 嘉兴老城区保护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缺乏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深层次认识,在嘉兴老城区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历史空间肌理被割裂,老城区整体风貌不完整

嘉兴老城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历史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毁坏。由于大拆大建,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古城空间肌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延续。嘉兴现存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分散在老城区各处,历史空间节点散落,呈现“碎片化”特征;而对于嘉兴历史文化遗存的利用,目前大多采用隔绝的“博物馆式”保护模式,加上中山路、禾兴路、勤俭路等城市主道路的阻隔,古城的历史空间被分割为几处历史遗迹或几片历史街区,景点与景点之间、景点与周边街区之间、景点与城市之间缺少呼应和有机联系,使嘉兴古城的历史空间格局和街区肌理显得破碎,传统历史风貌日益消失,老城区整体风貌不完整。

2.2 传统与现代空间尺度不协调,古城原有空间特征不清晰

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新建筑在嘉兴老城中心区纷纷建起,这些新修的现代商场和办公大楼(比如旭辉广场、戴梦得大厦等)建筑体量和空间尺度比较大,与传统空间尺度极不协调,破坏了古城原有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图6)。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地段,插建的新建筑与原有历史建筑关系比较随意,与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历史环境不协调,造成了嘉兴古城原有的空间结构被肢解。如子城、瓶山等周边被高大的建筑体量所包围,使得壕股塔、子城、瓶山到望吴门这条重要的城市文化中轴线被周围的新建筑所埋没,打断了城市历史轴线的空间序列,无法很好地体现其文化价值与历史空间氛围,使老城区的原有空间特征不清晰、城市特色不明确,古城整体品牌形象模糊。

图6 被割裂的嘉兴古城空间肌理

2.3 中心城区空心化,活力和吸引力下降

随着老城区发展饱和,嘉兴城市中心逐渐向外迁移。由于房子老旧、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品质下降,老城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城市发展的步伐。年轻人纷纷在新区置业,老城区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心城区空心化,导致历史街区逐渐衰败,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力丧失,城市活力和吸引力下降[4]。

在老城区更新改造中,随着旧建筑的拆迁和原有居民的搬离,盲目扩张的单一商业功能导致外来人口增多、街道界面单调,许多承载本土文化的空间以及老百姓活动的环境和氛围都不复存在,无法满足老城区对历史文化、休闲娱乐、居住生活等的复合需求,使得城市逐渐丧失了本土文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魅力,抹杀了老城中心区应有的特色与活力。

3 嘉兴老城区保护更新策略

老城区作为嘉兴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不仅需要保护和传承古城历史文脉和城市特色空间,还需要进行有机更新,并在保护更新中赋予时代功能,以满足现代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1 保护古城空间格局,强化城市历史文化形象

识别性强的地标承载着城市独特的历史,可以彰显出城市独有的形象。对于嘉兴老城区来说,应整合古城的空间秩序,修复嘉兴古城“一城居中,八水环绕”的历史空间格局,突出子城在古城轴线上的核心位置,保护环城河的各个历史节点及视线通廊,强化古城历史文化形象。

3.1.1 南北文化轴——延续嘉兴古城的历史文化

我国古代城市重要的形制就是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贯穿城市。子城作为古城结构的中心,对整体性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突出嘉兴古城历史文化形象,应强化以子城为中心的中轴线古城空间格局,整合从壕股塔、子城、瓶山到望吴门这条贯穿古城南北的轴线,以及轴线上重要的历史空间节点及周边环境,保证轴线的视觉连续性,形成“起、承、转、合”的历史文化景观秩序,并融合历史要素,再现历史场景,突出嘉兴古城的历史文化景观轴(图7)。

图7 嘉兴古城南北历史文化轴

3.1.2 “一环八射”——串起城市空间的历史记忆

“一环”包含了环城河和环城路,“八射”包含了杭州塘、苏州塘、长水塘等8 条河流,环城河与八条河流相连通,形成 “一环八射”的水网骨干水系。嘉兴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南北通衢”的重要城市,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城遗韵和运河文化风情。在全长6.3 km 的环城河景观带上,留下了三塔、通越阁、小西门、望吴楼、壕股塔、落帆亭、文生修道院等史迹遗存;环城河则作为嘉兴的护城河,历史上曾有4 道水门和城门(春波门、望吴门、通越门、澄海门)。在更新保护中,应结合嘉兴环城河的历史节点景观,将环城河沿线打造成“环城公园”,融合桥、闸、墩、码头、渡口等历史要素,把沿河散落的各个景观节点空间串起来,重拾城市空间的历史记忆,彰显出江南古城风貌和水乡文化风情(图8)。

图8 嘉兴环城河的历史景观节点[5]

3.2 控制古城空间尺度,保护重要视觉通廊

嘉兴地处江南水网平原地区,任何体量高大的建筑都容易成为区域内的控制点。传统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较小,应从整体性保护视角出发,控制古城总体空间尺度,对古城及街巷的更新以小尺度、小体量为原则,特别是有关历史、文化、形象的城市标志性节点空间;同时,保护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和历史场所之间的视廊。子城作为古城重要的历史文化轴的重要节点,在古城整体文化形象中具有重要地位,应控制轴线两侧的建筑体量与界面风貌,保护从壕股塔、子城、瓶山到月河街区的空中视线通廊,突出古城的历史文化地位。

环城河景观带的水域空间也是古城空间形象展示的关键,应掌握好景观节点空间及其历史环境的空间尺度,控制环城河、南湖、西南湖等水面的视线廊道,重视水系的对景控制和视觉连贯性,巧妙利用水系转折点和交汇点的景观塑造条件[6],形成水域景观通道。充分利用嘉兴古城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以更好地展现嘉兴的古城韵味和水乡城市特色。

3.3 修复历史文化要素,织补城市空间肌理

如果说南北轴线延续了嘉兴古城的历史文化脉络,那么东西轴线则呼应了当代嘉兴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经过多年的发展,嘉兴老城区形成了不同时期、多元文化的历史空间格局,从城西到城东,汇集了多个时期的历史建筑:既有代表清末民初时期的江南水乡建筑风貌和嘉兴运河文化的月河、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又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天主教堂、文生修道院,还有中西合璧风格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城东有禾丰造纸厂、嘉兴老绢纺厂等近代工业遗产;而子城作为现存唯一的古城遗迹,却被戴梦得大厦、旭辉广场等现代高楼所包围,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混杂在一起,造成历史文脉不完整,空间肌理被割裂等问题。

在老城区更新发展的背景下,首先是修复历史文化,理顺历史环境产生的逻辑,追寻历史要素的关联,在街区更新中注重街区历史传统的延续性,修复基地的历史脉络和空间环境,展示当代嘉兴在城市历史中的发展轨迹;其次,从古城的整体环境出发,织补城市肌理,通过营造毛细血管,串联小街小巷,激发多个尺度适宜、可容纳现代市民多样性活动的口袋空间(图9)。新建筑与历史建筑并存,从街区肌理、建筑体量、建筑材质到色彩等方面追求统一,强化古城历史空间肌理的保护和有机更新,维持街区的风貌和格局相对完整。

图9 在历史街区激活多个尺度适宜的口袋空间

3.4 开放性保护历史要素,激发老城区活力

在过去的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常采用不受外界影响的“博物馆式”保护模式。这种静态的、消极的“冻结式”保护模式对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实践证明,历史街区要有活力,就应该注重历史空间对城市的开放性。如果历史街区只是划定几个点或几处范围而重点保护起来,就会变成一个个孤立的、隔绝的“博物馆”或“遗址”,离开了公众的参与,只能使保护与整个城市脉络割裂开来,街区就会失去历史文化的氛围,城市也必然会缺失活力。

在嘉兴子城的概念规划设计中,突破了历史建筑与城市封闭隔离的观念,设计结合周边的历史环境,将其打造为面向城市和公众开放的遗址文化公园(图10)。遗址公园不仅突出了子城在南北历史文化轴的核心位置,还利用了西边的天主教堂、沈增植故居等历史物质元素,形成东西向的城市文化活力轴,结合现代生活和城市功能的需求,为市民打造了一个可游、可看、可学的“城市公共客厅”,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市民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性,使历史地段环境具有场所意义,激发了老城区活力。

图10 嘉兴子城概念规划总平面图[6]

4 结语

城市发展的历程伴随着城市更新,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利用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文从保护古城空间格局,强化城市形象,控制古城空间尺度,保护视觉通廊,修复历史文化要素,织补城市空间肌理等角度,探讨嘉兴古城更新保护的策略和措施,通过对历史地段的开放性保护,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的空间,激发老城区活力,并为促进嘉兴中心城区品质提升提供一些建议。

猜你喜欢
环城老城区肌理
治理一条河 幸福一座城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环城旅行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
调蓄池在新老城区雨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