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智慧社区建设

2021-10-28 07:07周新刚ZHOUXingang傅韵同FUYuntong王佳音WANGJiayin
住宅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智慧社区

■ 周新刚 ZHOU Xingang 傅韵同 FU Yuntong 王佳音 WANG Jiayin

0 引言

城镇化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各类要素的集聚与流动,特别是人员流动,增加了城市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风险。2020 年爆发的新冠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对各国城市的运行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给未来的城市规划与智慧社区建设带来了启示与反思。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1],目前已在城市管理与服务、智能产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可使疫情信息快速传递,有助于城市更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2]。但在某些方面,智慧城市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需要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进一步思考。

1 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

智慧社区是指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新技术,整合社区资源并建立综合智能服务系统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中的第一道防线,在遏制疫情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作为城市风险治理的重要单元,需要提升社区韧性,建设智慧社区——不仅要满足社区日常管理的要求,更要提升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

1.1 智慧社区的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和管理步入智慧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智慧城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一系列新技术,可以合理配置城市各种核心资源,应对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城市问题,为城市治理提供精细化的解决方案[3-4]。

21 世纪初,欧美及东亚的一些国家率先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且发展重点各异。美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在于通过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欧洲的智慧城市实践则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希望借助新技术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5];韩国早在2003 年就提出了智能社会战略,行政服务智能化是韩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

与此同时,我国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2012 年,我国正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2013 年,我国首次发布了涉及智慧社区的相关文件,科技部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中提到“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智慧医疗、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等领域的应用”;2014 年,国家住建部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中明确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和评价体系。此后,智慧社区的建设经过多次更新与探索,提升了社区内软硬设施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提升社区的综合管理水平。

1.2 智慧社区与公共卫生

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均是为应对19 世纪中期的城市公共健康问题而诞生。1848 年,为改善城市环境和公共健康,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促使公共卫生向科学拓展,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借鉴。1898 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希望通过规划措施改善城乡公共健康问题,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人们在应对城市公共健康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而更加便捷的城市内部和跨出流动增加了传染病的风险,需要更加关注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联系[6]。

近年来,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环境不断恶化,流行病频发,国民健康受到威胁。在此背景下,“健康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统领健康相关领域改革发展的国家战略。城市规划不仅应关注社会经济,更应关注人的健康[7]。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些学者已着手对健康城市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规划来提升城市建成环境,从而降低居民患病的风险[8]。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研究,打造健康城市,这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9];但在我国现有的城乡规划体系中,尚未将传染病等新型灾害纳入防灾规划[10]。

智慧城市的发展,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供了条件[11]。当前的智慧社区建设注重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但在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

2 疫情对智慧社区的启示

智慧社区为政府应对疫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全面掌握疫情发展过程,快速获取个体数据以探究疫情传播规律[12]。然而,就目前而言,智慧社区建设看似覆盖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在功能上缺乏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健康的关注,难以整合并为各类人群高效利用;且智慧社区在各个城市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对疫情的应对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一套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智能环境与建设、智能管理与服务、智能经济与产业、智能硬件设施、居民智能素养等多个维度[13]。本文将选择其中4 个与智慧社区关系密切的维度进行探讨。

2.1 智能环境与建设

智能环境与建设包括城市网格化智能管理、智能环境监测、使用智能交通工具和智能建设等。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通过智能环境监测辅助改善社区通风环境,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网格化智能管理可监测人群分布和流动,预测传染病发展趋势,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通过各种传感器对人流量进行监测,防止传染病发生时出现大规模人员聚集。

使用智能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良好风环境的健康化城市设计,有利于促进疫情期间通风、降低感染风险。2003 年SARS 的爆发,引发了中国香港政府关于如何塑造更加健康的高密度居住环境的反思。他们认为,SARS 在香港的快速传播与其建筑物密集有关,并开始计划研究空气流通评估系统,以改善高密度城市的通风环境。这套空气流通评估系统被纳入《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并于2006 年正式发布,它从地区层面与建筑层面两个维度来指导创造或保留通风条件良好的城市结构,以改善城市整体风环境(图1),并建议使用空气流通评估对方案进行检验。

图1 空气流通指导用地布局与建筑设计(图片来源:《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城市重点区域人流量监测是在交通枢纽、景区等区域运用热感应、监测探头等智能技术控制人流并及时发出预警,防止大范围人员集聚。从规划设计的角度,运用定量分析和动态模拟,对人流容易产生集聚的医院、电影院、公园等区域做出精细管理人流的优化城市设计方案。如2010 年上海世博会,在数据平台上进行了市民模拟参观,捕捉设计方案潜在的拥挤事故隐患,并据此进行场地优化调整(图2)[14]。对于医院、交通枢纽等防疫重点场所,基于人流分析的城市设计可以对其起到关键作用[15]。新冠疫情爆发后,武汉方舱医院作为人流和病毒集中区域(图3),采用精细化管控技术控制人员流动,为防止病毒传播提供辅助。

图2 2010 上海世博会超大规模人流模拟平台

图3 武汉方舱医院

2.2 智能管理与服务

智能管理与服务涵盖了网上公众参与、居民电子档案使用和突发事件智能应急系统等内容,反映了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决策的包容性、居民信息的数字化程度及个人健康电子档案的使用情况等。智能管理与服务在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①在城市尺度上,智能电子政务平台可帮助发生疫情的城市实现各系统和各地区协同防控;在社区尺度上,智慧社区的建设满足充分弹性化,考虑平疫结合,在疫情期间实现物资配送、人流监控、医疗资源调配等多种自我调节功能。

在此次疫情中,早期的疫情社区传播与后来网格化的小区封闭式管理,都体现出社区作为疫情防控首道防线的重要性。但社区的空间规划对于疫情防控仍存在一定短板。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的人口密度高、卫生条件差,是城市中的脆弱地区,给防疫带来很大挑战。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规划规模上,适宜的空间规模便于疫情的封闭化管控;在空间设计上,应力求使住宅布局保持住区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设计适宜的住宅层数和间距;社区边界的设置也应更加智慧,要兼顾居民平时及特殊时期的活动需求,并为疫情时期的封闭式管理提供条件。

在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和地区提出建设智能社区的发展战略。如谷歌旗下Sidewalk Labs 提出的多伦多滨水区智慧社区项目规划方案,设计通过技术串联物质空间,建立弹性高效的空间设施体系;在物质层面上,引入灵活的建筑、以人优先的交通、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及开放的基础设施等概念,创造更具活力的的城市空间(图4);通过传感器物联网汇入城市数据平台,以实现智慧社区建设管理,实现城市功能的自我调节,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韧性。虽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该项目被迫终止,但其中的一些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仍是值得借鉴的。

2.3 智能硬件设施

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免费网络覆盖、智能交通设施、宽带网速和智能电网覆盖水平等方面。智能硬件设施建设不仅在保障社区正常运转中发挥积极作用,还可以提升解决城市关键领域发生问题的能力。

宽带网络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移动网络建设水平,在硬件层面上反映城市信息的可获取水平。智能硬件建设涵盖了互联网、5G 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人员流动的监测、疫情及医疗信息的实时掌握等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在智能交通方面,将无人驾驶技术用于疫情期间物资运输,在提高效率同时,可减少人群接触,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百度的阿波罗自动驾驶平台已与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联手,向北京一家大医院提供物资和食物(图5)。在未来的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无人驾驶技术下的道路和交通设施规划,这对于疫情期间减少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和接触密集人群,具有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

图5 无人驾驶汽车在疫情中运送药品和食品等

2.4 居民智能素养

居民智能素养包括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城市网民所占比重(体现居民对网络信息获取及学习的水平)、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等内容。居民与智慧社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公众参与水平,对疫情的防控具有促进作用。疫情期间,居民可以在各数据开放平台了解所在城市疫情的发展及周围社区感染者的动态情况,智能手机应用也被应用于疫情期间的隔离管理和居民健康监控。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韩国开发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帮助居民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及确诊患者分布情况。在疫情爆发初期,韩国创建疫情信息发布与预警应用程序。根据韩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的信息,应用程序向用户通知确诊患者的活动轨迹,并及时提醒同一时间与确诊患者在同一地点的用户进行核酸检测。随着疫情的发展,韩国政府又开发了自我隔离应用程序(图6),以对隔离人员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帮助用户自我诊断并提交结果,监督用户隔离,以及提供疫情相关的重要信息。截至2020 年4 月13 日,约91.4%的自我隔离者使用了该应用程序。

图6 韩国自我隔离APP

在疫情期间,公众参与的开放数据平台能够让居民直接了解城市疫情走向及身边感染者的出现和应对情况,有助于居民决定日常出行的形式和途径。居民公众参与意愿的提高,也有益于线上信息的交互及城市数据的透明公开,对政府的应急处理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多样化的线上社会交往,对于人们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未来智慧社区的发展还要应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应充分考虑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的需求,增加适老化智慧产品及智慧服务,同时提升老年人的智能素养。

3 结语

突发的疫情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也引发了我们对未来智慧社区建设方向的思考。智慧社区涵盖政务、网络、设施等各个方面,在大数据、5G、AI 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加强智慧社区的建设,帮助政府和居民作出快速响应和防控治理措施。目前。各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一些不足。智慧社区的建设,不仅需要信息数据整合和技术创新,也需要城市管理者将各个系统统筹起来,加强短板领域的建设;应当以数据、信息、智能技术为基础,考虑居民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韧性城市、健康城市的建设与治理。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智慧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