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析

2021-10-28 16:05陈云燕
成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陈云燕

摘 要:儒家伦理思想在高度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儒家伦理思想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坚持知行统一教育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教育方法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契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儒家伦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极作用,通过增强思政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提升社会实践养成的有效性、弘扬校园文化的丰富性、注重网络空间的广泛性等途径来促进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 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伦理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般的育人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怎样将儒家伦理思想有效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进而推动儒家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1 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对于儒家伦理思想自身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也有积极作用。

1.1 促进儒家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

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贯穿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始终,既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又是良好社会生活秩序的保障。其内涵丰富,主要包含了孝悌、仁爱、忠恕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它以道德问题为核心,以仁爱为基点,重视人的道德价值形成、理想人格养成与精神境界达成,阐释了诸多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化之根。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割断中华民族的文化脐带,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2]。换言之,儒家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亦是现代人们安身立命的思想资源。然而,在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文明不断融合碰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吴雅思认为,传统儒家伦理话语转换及对外传播的困境主要是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同其他社会文化的关系及融合问题,以及传统儒家伦理的体系结构适应现代世界的问题[3]。要深入挖掘儒家伦理思想的内涵,结合时代特点,促进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参考,也是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1.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受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和不良现象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理想虚无、贪图享乐;不讲公德、不辨是非”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加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没有得到有效化解;教育者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自身的道德品质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实际不相符,教育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教育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将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2 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在依据

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具有较强的现实合理性,其内在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二者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这生动诠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即立德树人。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也就在于立德铸魂,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培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同样地,儒家伦理思想也具有丰富的德性内涵,立德作为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追求刚强自健的人格。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都将个人修养作为入世进取精神的基础,提倡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终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此,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具有一致性的,是相合的。

2.2 二者教育方法相通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贯穿于思政政治教育过程始终,这与儒家先贤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提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受教者因时而教、因事而教。就拿孔子的弟子问“仁”来说,对于不同的弟子孔子的回答就有所不同,对颜回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子贡孔子的回答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司马牛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对仲弓孔子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些都是孔子根据弟子自身不同的情况而作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回答。诸如此类的启发式教学法还有很多,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3 二者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地,儒家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契合的。儒家先贤所主张的“仁者爱人”“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克己复礼”等,以及建立在“民贵君轻”基础上的民本思想以及自由平等的理念,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一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孝悌仁爱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播,并发展成为社会普遍推崇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也在修身、求知、处世等层面对世人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方法启示,24字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可以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找到依托。

2.4 二者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相融

俗话说“知易行难”,知行统一历来是中国人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勤奋笃学,躬身践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就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来领悟人生真理、管理要义,强调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人们道德的养成。孔子提倡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他曾言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认为学以致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有才之人,并认为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不应该“言而过其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又指导实际行动,实现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6]。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正确的思想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将理论联系实践,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由此可见,儒家伦理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上是相契合的,这也为二者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3.1 增强思政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通过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既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相关知识点相联系,比如我们可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中,讲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融入儒家伦理思想的“礼”,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礼”的形式丰富多样,有成人礼、乡射礼、祭拜礼、寿礼、葬礼等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中,讲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时,融入儒家伦理思想的“五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融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等。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取启发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通过让学生制作课程相关的PPT并作课堂展示,以及制作微视频等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3.2 提升社会实践养成的有效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儒家伦理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高校社会实践的补充作用。高校除了组织大学生走访参观相关的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还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群众,既能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有效宣传儒家伦理思想,又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添节日色彩与时代气息。比如在重阳节时融入儒家伦理思想的“孝悌”,组织大学生下基层、走访养老院,为老者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与重阳节本身强调的感怀先祖、敬老感恩相得益彰,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让学生亲身实践了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实现了从“专家讲、现场听”到“相互学、个人悟”再到“亲身践”的转换,让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洗礼,更强化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学思践悟中增长才干与本领,真正实现“知行统一”的教育目标。

3.3 弘扬校园文化的丰富性

我们要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特别是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特别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方面,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将儒家伦理思想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相融合,可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认识和体会西路军精神的内涵。例如,可以用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具体内涵给校园的建筑物、景观以及道路命名;利用校园宣传栏、展板以及LED显示屏等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宣扬儒家伦理思想。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期间主要的学习和交往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有必要在社团活动中对其施加教育引导。各类学生社团可组织开展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时举办影片展、漫画展、书法展等,同时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将一些儒家经典书籍进行传阅,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儒家伦理思想宣扬出去,能够让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进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了解和感受,从而提升思想觉悟。这既是对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强化。

3.4 注重网络空间的广泛性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来说,“事事有网,时时有网”已是生活常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开展网络活动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多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同时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最普遍、最受欢迎的信息传播载体进行深入研究,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比如微博、微信、QQ、抖音等。另一方面,将有关儒家伦理思想的视频、图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及教学用的教案、课件中,同时在学生的线上学习内容中增加有关儒家伦理思想的内容,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传播范围广、渗透力深的优点,使儒家伦理思想入脑入心,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创新。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汲取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光明日报》2015年07月03日.

[3] 吴雅思.《传统儒家伦理的话语转换与对外传播》,《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6]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