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你好,华智冰!

2021-10-30 02:21张勤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词条才艺弹琴

张勤坚

2021年6月1日,“华智冰”在北京正式亮相并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知识工程实验室学习。9月,清华首个AI学生华智冰首次露正脸唱歌。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华智冰”

国庆小长假,躺平在家刷了几部电影,有曾经特别喜欢的《终结者》系列,也有《银翼杀手》《机械公敌》这类以人工智能反抗和超越人类为题材的科幻大片。

之所以会去重温这类科幻题材影片,主要诱因之一,就是被虚拟机器人“华智冰”的颜值和才艺给惊艳到了。《百度百科》词条里称,华智冰可以作诗、作画、创作音乐,还具有一定的推理和情感交互的能力,且拥有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逐渐“长大”。这样的介绍,让我在“惊艳”之余,内心里隱隐然生出那么一丁点“惊疑”甚至“惊惧”的感觉。

华智冰是个数字虚拟人,在“她”的成长历程里,在“她”作诗作画的才艺加持下,若在和人的交互中带有了“情感”又用上了“推理”,结果会怎么样?我竟无端端地生发出无限多的想象。

9月25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出了增进人类福祉、促进公平公正、保护隐私安全、确保可控可信、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伦理素养这6项基本伦理要求,可以说是“及时”地勒住了我脑子里各种疯狂想法的缰绳。

“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并超越人类反噬人类”的桥段,且让它继续呆在科幻里。我们应该更多关心人与机器(人工智能)之间的互补和共生问题,更多关注如何在不涉及“伦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智能机器所长,来弥补人类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短板,而不是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进行简单粗暴的直接比较。

那么,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除了目前普遍认知里的编程教育(学一丢丢的皮毛),还有就是“机器人”搭建(外形特征几乎是千篇一律)之外,有没有更适合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呢?以及,人工智能教育,我们又可以渗透哪些与之相关的“伦理”内容呢?

受限于个人在人工智能方向的认知水平,我无法做出更加规范和科学的判断与设想。因此,一方面,我把视线投向电影,希望从中寻找一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元素,从哲学的视角与孩子们平等对话,探讨人与机器间关于情感、生死及其他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愿望,我希望“华智冰”们能慢慢地从清华下沉并落地,生根在幼、小、初、高各个年段,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上的伙伴和生活里的玩伴,而不是那个学习力超强的“别人家的孩子”。“她”,可以是“助教”,更可以“助学”,这样的“人设”让我莫名地兴奋。

华智冰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霸”,除了做题写诗之外,还会作曲和弹琴,我可以负责任地胡猜乱测一下,若对谱弹琴,一万次她都不会错且每次都会是同样的精准。但我们依然会珍惜我们自己,因为无论是弹琴还是做题,我们都会出错,且与错误伴生的,还有懊恼、失落、遗忘……纠错和顿悟,这是人类无可匹敌的优势所在。

所以,我们大可以放开怀抱迎接她(他)们的到来,并大大方方地唤一声:你好,华智冰!

猜你喜欢
词条才艺弹琴
才艺大展示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才艺展示台
弹琴换牛
弹琴蛙
才艺展示
小蟋蟀
小水滴
才艺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