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学习任务群研究

2021-11-02 04:24李泽旭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8期

李泽旭

摘要:随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设置该学习任务群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强烈的民族性、政治性和时代性是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特点。依据这一相较于其他类型文学作品不同的特点,在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和学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传承并努力践行革命精神。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选文内容;价值探究

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材选文情况

(一)选文情况分析

首先,从时间线的划分来看,将教材选文范围限定在1919年至今的时间段内的作品。

其次,从作品的内容划分来看,教材的选文内容包括描写革命志士,以及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事例,或是在斗争中被表现出来的奋斗精神,或是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能体现出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先进事迹。

(二)选文特点归纳

1.选文注重思想内涵

选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语文教学是希望通过在课堂上的语文课文教学来实现,对学生产生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教育的目的。那么语文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选文必须具有深刻的革命思想内涵和传统意义。只有课文内容在选择时,选取一些具有丰富的、厚重的思想文化,最终对于学生的思想影响才能是正向的、富有积极意义的。

2.选文具有时代性

教材中的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数十篇精选的课文编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内,这些课文都是既富有时代气息,且又最能体现出新时代思想的高质量文本。这些作品可以向读者鲜明地展现近代以来我国各个阶段的文化生活,以及所表现出的对中国新时期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由于教材中的大部分中国革命事迹发生在20世纪,距离学生成长的当今社会时间久远。因而,只有赋予其特定的时代性,才会将革命传统意识更好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人生阅历和心理状况与时代接轨,更有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3.选文具有整合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内课文的编排不再是单篇课文独立为一课的教学模式,这是与以往的语文必修教材的编排内容所体现出的最大不同,现在是以一定的主题或写法聚合成一个单元,这样课文的编排不受文体的限制,更有利于专题教學的开展。这种以单篇课文主体内容为主线结合多篇文本汇编成单元教学资源的教学方法,是选文整合性质的有力体现。必修上第一单元共安排了4个综合性学习任务,其覆盖了第一单元课文学习的全部内容,表现出对革命传统的人文主题教育重视,且通过诗歌创作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最后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文的价值

(一)思想教育价值

1.个体教育价值

(1)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包含丰富多样的革命先进思想与文化。其字里行间是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挥洒的辛勤血汗。每一篇作品都是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和挚爱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通过这些光辉的历史事迹,发挥教育的情感激励功能,启迪和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锻炼学生坚定爱国信念,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2)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的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生活中:要坚持吃苦耐劳、勤俭简约,将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融入工作中;精神上:要坚持发奋图强、斗志昂扬。语文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选文,也发挥着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化价值。通过选文充分利用革命案例,引导学生形成务实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和坚持实干兴邦的理念。

(3)坚定理想信念

作品选文具有引导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作用。革命先辈们为中国革命事业表现出至死不渝的信念,在时刻提醒新时期的学生依然要充实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材中学习的那些由革命前辈创造的事迹,就是学生在精神上逐渐强大、成长的动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下,学生会对未来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可为的新时代青年。并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升华个人的理想和信念。

(4)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也体现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那段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里,革命先辈们仍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心态期待国家与社会的未来、人生的前途。如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培养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不被压力击垮,始终保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积极奋进状态,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科学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周边事物。在教材中让学生感受“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无畏无惧,感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乐观,感受“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自信奋进,通过对中国革命传统乐观主义精神的教育,让学生感悟其传达出的乐观精神,从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在面对各种挑战与时多一份乐观自信、多一份从容镇定、多一些抗压能力,积极进取,勇于追求人生价值与自我发展。

2.社会教育价值

(1)弘扬民族精神

教材中记载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汇聚了革命先辈们勤劳勇敢的精神追求、品格和力量。这些勤劳勇敢的精神经过代代相传逐步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此外,阅读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为人们奋勇前行提供文化自信支撑。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继续加强中国革命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弘扬,最终为新时期社会建设汇聚奋斗动力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2)引领道德风尚

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等社会主义的道德是教材选文的明确内容选择。通过各种类式的榜样人物事例等选文,提供给我们典型性与示范性的教育素材,鼓励学生成长为一个有善心、有抱负、有正义、懂感恩的人,每时每刻都将自身的利益与国家的前途相联系,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强化、道德行为的规范、道德情感的熏陶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有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

(3)坚定文化自信

厚德载物、勤奋自强等中国传统精神,是教材内精选的文学作品的主题,着重教学此类作品,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根”和“魂”。记载的选文作品,就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意义的载体,这宝贵资源是发展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学此类文学作品就体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选文作品,从而自主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二)语文教育价值

1.积累语言,提升语感

语文教材是最佳的学习材料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比如在学习必修上第一单元的诗歌时,诗歌作品的朗读和背诵是在有意识的积累诗歌作品中的优美语句及创作方法的。随着朗读与背诵等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理解与积累,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从而提升语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有助于提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而学生最终独立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有赖于语感的提升的。

2.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1)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为了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那么就要结合所选文章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作者在作品内想要表达的深意。如果阅读时不结合当时的背景,就会很难理解到本文的思想内涵,比如作品《包身工》,批判了封建时期中国工人受到的包身工制度的压迫,强烈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无情的压榨和虐待。虽然学生对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事情陌生,但是在老师的拓展以及相应资料的补充下,学生会对这一历史时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对该时期的史实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做铺垫。

(2)关注事件背后的真相

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选文,包含中国革命传统的新闻等实用类的文体。这类文本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革命时期一些背后的历史真相。例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将香港回归时刻真实、准确地描绘出来,以新颖的方式展现英方撤离,记录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以让读者了解事实的同时,更加明白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弘扬革命传统精神

想要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方式之一就包括广泛的、高质量的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在进行任务群教学和学习时,作品中真实有趣的故事、真挚热烈的情感、优美酣畅的语言文字,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德行培养、习惯养成。通过分析研讨描写的革命英雄的人物形象及事迹的教学方式,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加深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传承并发扬了革命优良传统,徹底地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中,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有利于教师建构教学资源

首先,课标对此学习任务群明确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的目标。由于2019级刚刚使用新教材,对于教学实践来说,目前现成的教学策略较少,课标内制定的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更应该是教师在教学前认真分析的内容。教师会更加有利于明确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方向;其次,整合更多同类型文本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资源更清晰、资源整合也更合理;最后,对于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借助各种手段、运用多种合适的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授该学习任务群应是以语文学科内容为课堂教学的依托,以“语文性”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前提,达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的目的,这更加有利于此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通过学习文质兼美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通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主探究而开展的各种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有所学的知识,深入分析中国革命传统理性思辨类文本,拓宽阅读的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此任务群教学对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有利,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及选择地方性特色化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最后,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看到了高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单纯教授而记忆知识,转变为基于语文课标设定的学习任务群来培养与发展学生们的思维与能力。语文教育有了崭新的方向,更加明确清晰的目标,向着培育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目标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