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神门、内关穴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

2021-11-03 02:00刘勇陈晨友
中医药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电针中风针刺

刘勇,陈晨友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脑卒中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常伴有失眠、偏瘫、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其中失眠发病率较高。国内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中,失眠占57.9%[1]。国外研究报道,78%卒中患者存在睡眠问题[2]。因为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受到阻碍。甚至加重卒中发病危险因素[3],诱使脑卒中复发,影响患者全面康复。近些年来,针刺疗法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疗效显著[4],包括常规针刺、电针、刮痧及艾灸等。我科针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采取电针神门、内关穴特色疗法,并与传统针刺法进行疗法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60 例脑卒中后失眠的患者,均来源于2019年4月—2021年1月我院针灸一科门诊。按照随机数字表[5]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6]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 版)[7]失眠的诊断标准: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8]的诊断标准: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 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②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以失眠为主要症状;②PSQI 评分>7 分;③45 ≤年龄≤80 岁,脑卒中首发;④脑卒中发病3~6 个月后出现失眠;⑤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晰,能完成相关量表填写;⑥1 个月来未接受任何失眠相关的治疗;⑦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②处于发病急性期,病情不稳;③其他脏器损伤及器质性疾病;④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⑤存在意识障碍而无法配合者。

1.5 脱落标准

①晕针、惧针及不能耐受完整针刺过程而退出者;②治疗过程中自动退出者;③治疗过程中服用催眠药物或接受其他影响睡眠的治疗;④出现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常规治疗

为确保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在临床医治期间,针对脑卒中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等),一般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均可正常进行。

1.6.2 对照组

予以传统针刺治疗。参照《针灸学》[9]中风及不寐的选穴:百会、水沟、照海(两侧)、申脉(两侧)、三阴交(两侧)、委中(两侧)、安眠(两侧)、极泉(两侧)、尺泽(两侧)、神门(两侧)、内关(两侧)。随证选取配穴。针具选一次性毫针(华佗牌,型号:φ0.30 × 40 mm)。操作方法:患者取适当体位,常规消毒,毫针刺入皮肤。补照海泻申脉,余穴按病情虚补实泻操作。每日1次,留针40 min。每周治疗6天,治疗2周。

1.6.3 治疗组

予以电针治疗。即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神门、内关。操作办法:传统针刺治疗后,取两侧神门、内关,将其接脉冲电针仪(型号:英迪KWD-808-Ⅱ型)导线上,内关为正极,神门为负极,通以疏波,通过慢慢调节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通电30 min。每周治疗6 d,共治疗2周。

1.7 观察指标

1.7.1 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

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10]包括7 个因子(因治疗全程中不得使用有关影响睡眠的药物,故催眠药物不纳入观察)。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7.2 阿森斯失眠量表(AIS)

阿森斯失眠量表(AIS)[11]可自我评估睡眠质量。分值越高则失眠越重。

1.7.3 卒中评分量表(NIHSS)

卒中评分量表(NIHSS)[12]用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检测,评定其卒中程度。总分越低,功能恢复越好。

1.8 疗效评定标准

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3]评定失眠疗效情况。临床痊愈:失眠指数≥75%;显效:75% >失眠指数≥50%;有效:50%>失眠指数≥25%;无效:失眠指数<25%。

失眠指数(%)=(治疗前PSQI评分-治疗后PSQI评分)/治疗前PSQI评分×100%

1.9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运用t检验(正态性)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计数资料以例(%)描述,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39);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xˉ±s,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AI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AIS 评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IS评分比较(xˉ±s,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NISHH 评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xˉ±s,分)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失眠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脑卒中后失眠是指脑卒中后出现以失眠为主的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常被忽视,但却影响着患者的恢复。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卒中后失眠在临床中愈加多见,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指出其可能与解剖部位有关,脑卒中病灶(脑干部及基底节部为主)的损害影响了睡眠问题[14]。还有报道指出可能与神经递质(如5-HT)水平失调有关[15],5-HT释放失衡会引起睡眠障碍。有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因素会导致失眠[16],患者原本由于卒中病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压力巨大,导致身心俱累,精神不佳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而出现失眠。

脑卒中可导致失眠[17],而失眠也会加重脑卒中病情[18],两者互为影响。因此,临床中对卒中治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失眠。西医针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多采取口服苯二氮卓类等药物,比如艾司唑仑、地西泮等[19]。此类药物能有效改善失眠,但其依赖性、成瘾等不良反应也使患者无法坚持服用,导致疗效不佳。同时此类药物会导致中枢性肌肉松弛[20],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加重卒中发病。

脑卒中发病3~6 个月后出现失眠,属“中风”及“不寐”范畴。两者虽为不同的病症,但却又有其内在的联系。《诸病源候论》云:“大病之后脏腑尚虚……故不得眠”。又《景岳全书》所载“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从中可以看出,中风患者久病脏腑亏虚,荣卫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导致阴虚阳盛,元神被扰而致不寐。同时不寐也会导致机体伤精耗气,筋脉失于濡养,影响患者中风的康复。因此当以调补脏腑、平衡阴阳、补益气血、宁心安神治之。

查阅古今文献,治疗失眠方案众多,如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疗效明显。大量研究表明,针灸尤其是电针治疗失眠效果显著[21]。正如《灵枢》言:“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针刺人体穴位,刺激机体机能,疏通经络,可调补脏腑气血,促使阴平阳秘,“神内藏”而达到调节睡眠。针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我科在传统针刺上联合电针神门、内关治疗,与传统针刺法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与传统针刺相比,电针神门、内关的治疗方式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电针疗法是指正常针刺后,借助电针仪加强治疗效果的特色疗法。电针疗法结合了传统针刺与现代科学技术(电针仪),在针刺得气后,通过给予不同频率、波幅、强度的脉冲电流,从而加强刺激量,使其在原有穴位治疗基础上又具有电刺激的功效,可使人体穴位得到较持久的刺激,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失眠病位责之心。“心包可代心受邪”,因此心经疾病可联系心包。《灵枢》有“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之言,心之原穴为神门,一可开心气,二可调心经之气血。心又有“主藏神”之说,刺激神门可达补益心气、调节心神之用。因此神门可奏安神定志,调节失眠之功。实验研究指出,针刺神门又可调节5-HT 及5-HIAA 含量而治疗失眠[22],且针刺神门激活睡眠神经中枢[23]。《难经》言“输主体重节痛”,神门又属心经之输穴,为经气渐盛之位,可治疗肌肉酸痛,促进卒中的康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络于手少阳三焦经,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内关穴具有兼顾表里,抑阳补阴,益气养心安神之效。《灵枢》云:“心藏神,脉舍神”,通过内关可调节元神。现代报道,针刺内关可降低大脑兴奋性而治疗失眠[24]。内关为中风治疗之主穴,可理气开胸,活血通络,醒脑开窍,有利于中风的康复。神门、内关两穴相配,互为表里,能安神宁心,使心有所主,神有所归,神安而寐,同时还有利于卒中的恢复。电针疗法代替手法捻针,提高针刺疗效,避免临床繁忙而导致的运针时间不够。据报道,电针可调节5-HT 和NE 含量而调节失眠[25]。同时电针自身可降低神经应激性,镇静止痛[26]。电针治疗时,内关为正极,神门为负极,正负两极产生电流磁场,刺激神经,改善机体血液循环,扶正祛邪,又可调节肌肉张力,从而实现对中风及不寐治疗的双重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电针神门、内关两穴可一定程度修复损伤的脑组织,有利于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27]。

本研究通过PSQI 及AIS 评分来评定睡眠质量。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失眠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神门、内关穴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更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睡觉质量。NIHSS是用来评定患者卒中程度。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均对卒中有所疗效,但电针疗法在改善神经缺损程度,促进卒中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综上所述,采用电针神门、内关来治疗脑卒中后失眠优于传统针刺。

猜你喜欢
电针中风针刺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