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圆合 绘阅读之境

2021-11-04 01:21何华云
考试周刊 2021年77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何华云

摘 要: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文为源,善于寻点,凸显体裁特点,聚焦言语形式,善于牵线,自主建构阅读能力提升系统,发掘写作特色,将“阅读”与“表达”圆合,生成语言的肌肉和语言的灵魂,让课文变成学生一份份学习资源,让课堂成为孩子们一个个练兵场,聚集阅读能力促思考,紧扣文本特点学表达,提高学生阅读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能力;言语形式;语言建构

4月23日是纳博科夫、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世界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定为世界阅读日,目的是鼓励每个人热爱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发现并感受阅读的快乐。世界各国也积极响应,纷纷倡导形成正确的阅读风气、提升公民的阅读能力。纵观十几年来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无不把阅读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世界大阅读观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在《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中明确指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他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倡导广泛阅读、培育阅读素养是任何一个教师都要极力追求的。

结合国际对于两大阅读素养的行动研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论述,并根据布鲁姆对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阅读能力从低到高为检索、理解、运用、评鉴和质疑创新等。而阅读力的培养主要凭借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教学应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立足阅读素养的提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文为源,植根于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 寻点:凸显体裁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意思是作者写文有自己的思路,不同的文章(文体)有不同的思路,阅读时,要遵循这种思路,才能见识真切,才能探求真意。

笔者执教《匆匆》一文,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第一次接触“大家”散文,要让学生遵循散文的思路、把握散文的特点,在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课上,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有思考地读书,牢牢把握方向盘,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品味,琢磨,交流,不仅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入口,还要让学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驰。在课伊始,笔者让学生读文,检索出时间匆匆而逝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字、词、句,聚焦语言,植根于语言环境,提升阅读能力。在潜心阅读,交流表达中,学生发现“时光匆匆”信息遍布全文。笔者抓住契机告诉孩子:作者真切的感受遍布全文,看似无重点但又集中表达对时光匆匆而逝的无限感慨,这就是散文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形散神聚。这看似轻描淡写、无心插柳的小结,却是点睛之笔,有意栽花之举,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有意无意、看似朦胧却又具体地感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笔者有幸聆听台湾地区高敏丽老师执教《爱心无国界——新闻报道阅读及讨论》一文,惊叹于她把全世界当教科书,而不是把教科书当世界的教育理念,让听课者深刻感受到阅读力是思考力,阅读的重要作用是触发学生的思考。

整节课紧扣新闻报道这一體裁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新闻报道的一般构成:五个“W”和一个“H”。

在出示黑板贴条后,引导孩子们讨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部分?学生们各抒己见,激荡思维。在引导学生们拓宽思维时,老师举重若轻,又不放弃老师这个“对话中的首席”,教师抛砖引玉,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辩论,思维火花不断闪现碰撞,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升。继而开门见山点出阅读新闻报道第一是“判断思考”;第二是“多元观点”,教给学生新闻阅读的一般方法:看标题,读首段,比较判断,略读浏览,紧扣新闻报道一般构成,传授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法宝,辨别判断信息利箭,课堂上紧扣体裁特点,寻找思考点,促使学生形成“带得走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教学中善于寻点,寻找文章的体裁特点,凸显体裁特点,寻找思维的训练点,可以引领孩子们在语文这个大观园中领略不同体裁文章的魅力,感受语文“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绚丽多彩。

二、 牵线:聚焦言语形式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说过: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学是为了了解它说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达了什么观念等,即语言内容。而语文课堂要把语言当作思维的工具,去破译文字背后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文字的终身能力,让学生具有走出课堂所拥有的表达能力,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还要关注语言形式。语文教师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建立一个支点,让两者和谐统一,从语言出发,感悟人文内涵,再回归语言,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情感思想的体验、感悟契合得天衣无缝,让学生们“言意兼备”。

笔者执教《刷子李》时,先引导学生读文检索刷子李“奇”的信息,而后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刷子李的“奇”,并紧紧抓住刷子李刷一面墙的细节刻画,极力渲染刷子李粉刷的功夫——出神入化,同时,语言文字也极优美——长短句错落有致、声情并茂,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音乐美。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分析文章是怎么写出他的“奇”。这是阅读素养理解中的推论,即从明确的信息中推断出隐含的意思。学生在品读交流中,有的发现文章运用了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有的关注的是人物的描写方法,一连串动作的刻画写出刷子李刷墙技术非同一般;有的留意的是文章的内容,发现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的”三方面写出刷子李的“神奇”。作者用精准的词句生动地描绘出刷子李刷墙技艺的高超——好看、好听、好感,整个儿“好玩”,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融视觉、听觉、感觉于一体的画面,炉火纯青的刷墙技艺跃然纸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学生们在品味语句,理解内容时感受到:能够把刷墙这样普通的活做到如此悠然,如此潇洒,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作者笔下,刷子李不仅仅是匠人,还像是音乐家、舞蹈家、油画家、魔术家。

在课堂教学说“奇”这个环节,笔者不仅培养学生检索、理解的能力,还以此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的阅读思考处在评价、创新的高阶思维上,培养学生的“评价”和“欣赏”的高层级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丰富言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核心能力
“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谈叙事性作品言语形式的学习点
言语习得,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