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卷”谈语用预设隐喻性及认知动因

2021-11-05 09:02杨洁莹丛日珍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卷相似性字典

杨洁莹 丛日珍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2020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内卷”一词榜上有名。“内卷”也称“内卷化”,本为社会学术语,意指事物不能维持某种状态的同时无法实现自我升级,长期停留在内部复杂化和精细化的现象[1]。“内卷”蹿红之机是2020年下半年,高校学生开始使用“内卷”指代非理性内部竞争,“内卷”借此日渐流行[2]。现在,“内卷”适用群体不啻为大学生,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皆可用“内卷”称之。

“内卷”的流行之势及其强大的语境适力透露出语言使用者对该表达的偏爱。推源溯始,任何语言符号皆具字典意义,这是语义预设的研究范畴,“内卷”亦从属其中。在运用中,“内卷”并不拘泥于它的字典意义,能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特殊韵味,有“借此言彼”之效,反映其使用潜含一定隐喻色彩。隐喻义必为发话人之话语意义[3],而发话人之话语意义某种程度上即是说话者所持之态度、假设等,这些便为语用预设的研究畛域。有学者曾将隐喻视为语用预设的激活机制[4-5],但未注意到隐喻性实质为语用预设的特征之一。本文拟以流行语“内卷”为例,研析语用预设的隐喻特征以及认知动因,尝试为语用预设研究提供互补性解读,进一步充实预设理论的解释力和应用力。

一、语用预设撮要

预设(presupposition)亦称前提,包孕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 语 用 预 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语义预设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Frege的论述中。他[6]明指断言中命题的专有名词必有所指,此所指即为预设。其他哲学代表人物如Russel、Strawson曾从真值条件切入探讨在命题语句中预设的内在逻辑关系[7]。语义预设是指话语中借助某些词汇或结构表征的信息[8]。此外,话语表征的字典义亦是语义预设[9],且充任预设之源[10-11]。

因受语境限制,预设的研究出现了语用学转向,继而语用预设应运而生。预设研究魁首Stalnaker[12]正式提出语用预设,并将其定义为某语境中言者发话时做出的一系列假设,并认为听者亦知晓该假设的信念。语用预设通过发话者与受话者动态隐含认知语境中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的系列假设得以推断,而且运用会话推理得以实现[13]。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二者并不是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面之上,而是存续相交、相切和相离三种关系,其中相切关系包括一定语境下,语义预设的词汇内涵担任语用预设解析的原型语义编码[11]。换句话说,语用预设的推演过程离不开话语表征之语义预设。在某语境下,说话者针对一定话题或现象(对象)且参照词汇字典义编码语言符号以传递其秉持的信念或假设,继而创制语用预设。这一过程可用图1表示:

图1 语用预设推演过程

就其特征而言,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共知性、可取消性、隐蔽性及单向性[14-16]等常规特点,目下鲜有研究关注语用预设的隐喻性特征。下面以流行语“内卷”相关的网络新闻报道为语料,深入挖掘语用预设的隐喻特征。

二、从流行语“内卷”谈语用预设隐喻性

(一)“内卷”所指

“内卷”或言“内卷化”实为舶来语,其对应的英文单词为involution。经查阅,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17]以及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8]均收录了该词条,所提供的释义如表1所示:

表1 “内卷”之英文字典义

流行语“内卷”意指行业内部非理智竞争,换句话说,行业中人们通过不良竞争占据有限生存空间,不断碾压、压缩他人生存空间,而行业整体呈现出 “向内滚动或卷曲 (rolling or curling inward)”的态势,内部日渐“复杂化(complicating)”。

“内卷”之学术概念发轫于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退行论(involutionstheorie)”或称 “内卷理论”用以解释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内卷”问题[19]。尔后,人类学家Goldenweiser[20]从文化视角将“内卷化”定义为一种文化模式在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仍无法稳定下来或转变成一种新的模式,而是通过内部变得更加复杂而继续发展。人类学家Geertz[21]在探讨印尼爪哇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时,察觉爪哇岛内的生产仍不断地向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他[21]参照Coldenweise的表述,将该模式认定为“内卷化”的体现,并重新定义“内卷化”:对一种既定模式的过度驱动,使其通过向内过度细化而逐渐僵化,继而形成“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概念。基于近代华北乡村研究,杜赞奇[22]把“内卷化”搬至政治学领域,用其描摹国家发展中仅增长而无进化的现象。

如今作为流行语,“内卷”的语义微调,侧重指代社会上各行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通过检索网络新闻报道包含“内卷”或“内卷化”的语料发现,“内卷”的用法变化昭彰。譬如:

(1)高付出低回报的“鸡娃”也是一种“内卷”。(光明日报,2021-01-05)

数据采集模块首先由客户端下达操作指令并设定好采集数据的频率,然后由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相关设备关键参数以及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实时信息,这些信息都将显示给客户端,并以*.log的数据形式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作为离线分析模块的输入。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2)现在都提“内卷”,在婚恋市场,内卷这个词也是很有解释力的。比如女性客户会去整容,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是内卷的表现!……这种内卷体现在男性客户上是金钱方面,比如有的男生会把父母养老钱拿来买房,甚至是借一些消费贷,没钱硬要把钱凑上来,这就是婚恋市场中男性内卷化的典型体现。……有的人有了更多的资源,也就有了向下兼容的可能性,就不用“卷”了。(澎湃新闻,2020-11-25)

例(1)摘自审视当下创新教育之源的报道。文章指出,创新思维的培育不能依靠“鸡娃”,即“给孩子打鸡血”。也就是说,用“揠苗助长”的激进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其本质仍是一种“成效甚微的教育竞赛”,也即教育上的“内卷”。报道者借用“内卷”一词代指目下盛行的投入大收获小的“教育非理性竞赛”,显示了报道者对该现象所持之否定的语用态度。

例(2)报道关注点为现今婚恋市场。撰文者发觉当下婚恋市场呈现非理性竞争的态势:未婚人士借助各式手段(如整容、借钱买房等)提高竞争力,为自己匹配更优越的相亲对象,却轻视了二人之间的感情基础;并认为如此现象是“高投资低回报”的行为,属“内卷”的表现,着实不值得提倡。同时,作者也提到,条件较好的未婚人士则少受婚恋市场中非理性竞争的困扰,并用单字“卷”概括,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精辟性,同时预设了作者啼笑皆非的无可奈何之感。

(二)语用预设隐喻性特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蕴含靶域(the target domain)和源域(the source domain),前者由直接关涉对象构成,后者为关键隐喻推理之根[23]244。隐喻的基本特征包括相似性和认知性等。相似性是建构隐喻的本源[23]210,意指靶域同源域于某领域类似或相仿。根据王文斌[24]的解说,隐喻相似性由语者主观感知而得,可细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隐喻本质上即依凭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事物[23]2-3,折射出隐喻之认知性。换言之,隐喻认知性促使受众以源域为基认识靶域。

类似地,语用预设亦呈现出相似性及认知性特征。首先,语用预设的相似性体现为语者态度与假设所指对象与语言表征之语义预设概念上相近。语者关注对象为靶域,语者用以描述该对象的语言表达夹带的词汇字典义(即语义预设)构成源域,二者在概念上具有对应关系,且以语境为媒成就“心理映射”[25]。就流行语“内卷”而言,在一定语境下,发话者诉诸主观能动性认识到特定话题或现象与“内卷”的字典义于概念域有所交叉重叠,故将该话题或现象投射至“内卷”,并用后者传达其潜在语用意图。如例(3):

(3)在多年的“大战”过后,卫视跨年似乎也很难从内容到形式上给受众带来更多新鲜感,明星资源和主赞助商成为彰显平台实力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人们不禁要问:跨年晚会也“内卷”了吗?(天津日报,2021-01-02)

例(3)出自一则关涉2021年各大卫视跨年晚会的报道。文章指出,各家卫视对跨年晚会的投入逐年上升,但评价其成功与否的两大要素,收视率和口碑却呈滞后之势,反映各卫视对有限观众资源的争夺趋于非理性化,传递了作者反对电视台这种“本末倒置”行为的语用意图。动词“内卷”则承载了该语用意图。施语者觉察目下电视节目间观众资源存量竞争现象与“内卷”之语义预设存有相似,电视台节目投入高而收视率低的现象仅是劳而无功的“瞎忙活”,如同“失去理性、不受控制的内部竞争”一般,故用“内卷”喻指该现象。电视节目非理性竞争现象与“内卷”于物理维度并不相似,非眼观手触可来,是语者借助理想思维加工而得,契合王文斌[24]提出的隐喻心理相似性,即“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概括而创建的事物间相似性”。再如例(4):

(4)近日,网上流传一小学生写作业到凌晨后崩溃大哭的视频,让“缺觉”这一全国中小学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在笔者看来,中小学生缺觉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教育内卷化”。(宁波日报,2021-04-30)

从上述二例可窥见,蕴含语者态度或假设的某事物或现象与“内卷”的语义预设,以语者的认知加工为桥梁,以语境为媒介,搭建属于二者的心理相似性,也即语用预设相似性。语用预设相似性实现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语用预设相似性实现机制

其次,预设是人类认知的必要成分[26],语用预设认知性反映在说话者态度与假设扎根于语义预设的词汇内涵。隐喻的本质是“以此识彼”,“此”常为具体事物,“彼”多为抽象概念,但也存在“以抽象隐喻抽象”的情况[2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可避免地操用许多概念刻画客观事物或阐释某种道理抑或表述自我观点,而概念自身便是抽象的[25]。语义预设提供的语义原型编码从属抽象概念范畴,包孕语者某种态度或假设的语用预设更是抽象意识;前者作为语义蓝本,在特定语境经认知加工生成后者,从而获取“借语义预设认识和理解语用预设”的效力。换言之,语义预设的词汇字典义奠定了语用预设发出和阐释的基调。发话者将其说话意图或假设糅入语码时必须考虑语言的常规词汇意;受话者解析发话人的说话意图或假设时亦离不了语符所含字典义。结合具体语料来分析,“内卷”作为语用预设的语言表征,为形塑和推衍用语者的意图或假设提供了原型语义信息。且看例(5):

(5)人情虽好,但不可滥用,凡事都要有个“度”。如果遇到事情只是一味地讲人情,使人情漫过理性和原则,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中国式的人情”。……在现实生活中,以“人情”为名绑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也常常为各式各样的人情所困扰,深感中国式的人情往往潜藏着“内卷化”的陷阱。(衡阳晚报,2021-04-12)

该例报道了当今畸形人情的社会现象。文章著者关注到人际交往间出现了过分注重人情、盲目攀比、过度形式化的“中国式的人情”风气,并表示这只会加剧社会及个人的内部消耗而无任何利好方面,且基于“内卷化”的词汇意(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有意识地选用“内卷化”比拟过“度”人情的社会现象,映现其反对这种不和谐社会现象的语用期待。另一方面,受众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同样以“内卷化”的词汇意为基底,结合目前语境开展著者语用期待的识解。再者,若著者无法掌握“内卷化”的词汇意,便会自动选取其他代替词进行编码;如受众难以识别“内卷化”的词汇意,出现语义真空,著者语用预设亦不能被其有效析出。如此一来,准确把握语义预设之词汇字典义实为生成和解码语用预设之根源。再看例(6):

(6)更重要的是,不断用年轻人替换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35岁职场人,也从侧面说明:不少领域和企业正处于低水平的生产环境中,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力,产品可替代性极高。所谓的激烈行业竞争,依然停留在“复制粘贴”阶段,催生出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内卷”。人到35岁,尚不到人生的半途,正是大展宏图的重要阶段。然而,来自职场的低水平“内卷”竞争、来自社会的焦虑情绪,却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江苏工人报,2021-05-06)

例(6)的报道聚焦于35岁职人现状。撰文者从35岁工作者轻易被年轻人所取代的情况透视出行业竞争激烈的实质是工人数量的比拼而非才能的较量,也就是职人彼此倾轧的无序竞争,亦正如“内卷”语义所指。鉴于此,撰文者选用“内卷”象征低层次职场盲目倾轧的现象,预设了其对35岁职场人才的惋惜和对该现象的批驳。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读文者只有了解“内卷”的语义预设,即内部非理智竞争,才能结合文章语境和其他百科性知识,成功认识和理解撰文者的语用意图;如读文者大脑中缺乏“内卷”相关的语义储备,极大可能无法鉴识“内卷”背后的语用预设。归根究底,语用预设的形成和阐释无法独立于语义预设提供的词汇字典义,皆依仗后者为原型而展开。两者的关系实质为语用预设认知性的表现,可用图3表示:

图3 语用预设认知性实现机制

综上分析可知,用语者于特定语境中提炼某种现象,通过认知加工建立对象与“内卷”之间的心理相似性,又借“内卷”之语义预设为原型,融入其语用意图或假设,生成语用预设,待受语者判别识解。该过程中体现的语用预设相似性和认知性的特点,切合隐喻的基本特征,故语用预设亦有一定的隐喻性特征。语用预设相似性和认知性相互作用,共现成喻,达成语用预设的隐喻性。语用预设隐喻性具体运作机制如图4所示:

图4 语用预设隐喻性实现机制

三、从流行语“内卷”谈语用预设隐喻性认知动因

如前所述,语用预设的隐喻特性表现为相似性和认知性,前者建立在以语用预设所指对象为靶域与以语言表征的语义预设为源域之间,后者体现于语用预设的设置与理解以语言表征的语义预设为原型。语用预设隐喻性的认知动因可从这两方面切入分析。经分析发现,词汇语义泛化是语用预设相似性实现根基;经济原则为语用预设经济性促成动力。下面以“内卷”阐述语用预设隐喻性认知动因。

(一)语义泛化确保实现语用预设相似性

词语部分原语义特征存续,同时新用法产生,指称范围延伸,这一过程谓之语义泛化[27]。相较于原语字典义和学术用语意,“内卷”的流行语语义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词性扩充,词汇义增添,搭配对象丰富,揭示“内卷”历经了语义泛化。该过程充实了“内卷”的语义预设,扩大语者设置语用预设时所用语言表达的源域范围,夯实与靶域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基础,保障语用预设隐喻性的实现。

语义泛化的一种表现是使用场景的扩散[28]。从学术用语到流行语,“内卷”的使用场景不囿于学界研究,学术依赖性日渐降低,呈现“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态。语者可以在工作、学习、感情、娱乐等日常领域中用它自由地评述任何一种“竞争中付出一定代价却无法获得对应回报”的行为,网络上也曾流传“一切皆可内卷”的说法。日益“接地气”的“内卷”协助多语境下语用预设相似性的顺利达成。

(二)经济原则驱动实现语用预设认知性

Leech[29]界定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为交际者压缩文本同时保全信息,进而节省编码与解码话语所费时间与精力而遵循的原则。语言使用往往遵照经济原则[30],预设的运用亦不例外。语用预设认知性使交际双方皆可在一定语境中依托语义预设编设和识解语用预设,让说话者所持态度或假设能凝聚于语码的字典义中,令语用预设的设置和析出有据可依,进而大大降低交际者话语编码与解码的精力消耗;反之,语用预设若脱离了语言表征的语义预设,说话人意图和假设的安设与理解缺失参照基趾,一方面说话人需用更为冗长的话语表述其语用意图和假设;另一方面,释话人则需花费额外精力捕捉漂浮于话语中的语用预设,以免交际失败,而这有悖于经济原则。

正如“内卷”各例的用法,操语者基于特定语境下的某对象和“内卷”语义预设之间的相似性,选取该词汇承载其对该现象的一定意图或假设,受语者则在“内卷”的词汇意和百科常识的辅助下“心领神会”该语境中的语用预设,最终达成双方“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佳交际效果”[31]的目的。如此一来,类似经济原则催生并激励隐喻表达[32],经济原则同样促动和助推语用预设的认知性,继而实现语用预设的隐喻性。

四、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更新迭代,流行语则是折射目下众生百态的镜子。学术用语“内卷”的出圈流行昭示人们对现代充斥竞争的快节奏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内卷”的字典词汇义作为原型,以与描述对象之间的心理相似性为基趾,且利用语境,生成一定的语用预设,有效传递语者的意图和驾驶,显露出语用预设的隐喻性。作为两大认知动因,语义泛化和经济原则为语用预设隐喻性的实现保驾护航。从“内卷”探察语用预设的隐喻性特征,挖掘了语用预设的新特点,期望为日后深入研究起抛砖引玉之效。

猜你喜欢
内卷相似性字典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字典的由来
大头熊的字典
大热WOB发型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正版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