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生姜”含义琐谈*

2021-11-05 01:08于大猛
中医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去皮干姜碎屑

于大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在阅读中医文献时,经常会遇到“干生姜”这味药。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为生姜晒干,即干姜。但是,亦会遇到同一张方剂中同时出现干生姜与干姜的情况。如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公元1237年)“醒脾饮子”载:“后人去橘皮,以干生姜代干姜[1]。”元代李东垣《兰室秘藏》(公元1276年)“扶脾丸”载:“干生姜、肉桂各五分、干姜[2]。”从文中可见,干生姜与干姜又并非是同一种药物,令人困惑。为了厘清二者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兹分述如下。

1 古代干生姜简述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1078年以后)“生姜汤”中首次记载了干生姜。《圣济总录》(公元1117年)中有4首方剂应用了干生姜,《太平圣惠和剂局方》中没有记载。上述宋代3本主流方书中仅有5首方剂含有干生姜,说明干生姜的名称在当时并不常用。北宋医家所著方书,如《博济方》(公元1047年)、《史载之方》(公元1085年)、《苏沈良方》(公元1075年)、《千金宝要》(公元1124年)等,均未收载干生姜。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公元1238—1248年)中指出干生姜为姜屑[3]。萨谦斋《重订瑞竹堂经验方》(公元1326年)“透骨膏”载:“败姜屑各四两,干生姜是也[4]。”亦指出姜屑即是干生姜。

明代方书中收载干生姜的方剂明显增多,如《普济方》收载了80首,《证治准绳·类方》中收载了12种,《奇效良方》中收载了22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干生姜作为生姜的子药,并列举了孟诜治疗偏风用姜屑末和酒服的经验[5]。

明代开始,干生姜的概念较为混乱。其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对陶弘景汉州干姜开始重视。有医家将汉州干姜定义为干姜。由于汉州干姜需要去皮,有医家为了区别,将干姜称为干生姜。第二是对李东垣“干姜生辛炮苦”的理解差异,有医家将与炮姜相对的干姜称为干生姜,亦出现了干姜生用的名称。

清代干生姜概念的混乱更加严重,如刘云密《本草述》载“姜”:“然须知其性味,即一物而殊,有留皮去皮之异。生姜、干生姜,留皮者也。制干姜,去皮者也。留皮者,从表而之里。去皮者由中而之经。干姜又有生用、炮用之异。”文中干生姜、生姜、制干姜、干姜生用、干姜炮用、留皮、去皮等名词令人眼花缭乱。这需要在清晰了解干姜略晒、姜屑、汉州干姜、炮姜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文中干生姜指生姜略晒;制干姜指汉州干姜;干姜生用指干姜;干姜炮用指炮姜;留皮者有干姜、干生姜、生姜、炮姜,去皮者有汉州干姜、生姜去皮。明清时期著述中这种情况很多,但总体来说医家本身概念是清楚的,出现混乱的往往是读者。

2 干生姜的不同解释

中医古籍中,元代以前没有干生姜的定义。从元代到清代,干生姜的定义归纳起来有4种。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医家观点不同多是因为其时代及语境不同所致,分述如下。

2.1 姜屑元代王好古认为干生姜就是姜屑。其在《汤液本草》中指出:“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6]。”从文中可见,干生姜与姜屑相对应。这部分生姜由于含水量较生姜少,所以原书谓“比之干姜不润”。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支持此观点,清代杨友敬《本草经解要附余·考证》则明确指出:“姜屑即干生姜也。”

姜屑即姜的碎屑,亦称姜末。实践体会,生姜切片,姜的表面会有姜皮、腋芽、多次分枝后的姜球、根茎的结等部分。由于太靠边缘,用刀往往切不成片状,成为碎屑状。笔者曾错误地认为,这部分碎屑就是干生姜。但是,宋代杨倓《杨氏家藏方》载:“干生姜一斤。”明代《普济方》载:“生姜屑一斤同杵糜烂。”二书中干生姜的用量达1斤,而笔者切姜所余碎屑很少,要得到1斤的量,恐怕所需生姜不止20斤。因此,古人所谓的姜屑显然并非是切姜所余,就是生姜切碎。

姜是国人重要的调味品。《论语》云:“不彻姜食。”唐慎微《证类本草》载“姜”:“今人啖诸辛辣物,唯此最常。”生姜入调味品往往要切成碎屑。这种碎屑亦逐渐成为一种入药的剂型。

姜屑有生姜屑与干姜屑之分。葛洪《肘后备急方》载:“以饴糖杂生姜屑,蒸三斗米下[7]。”文中用饴糖与生姜屑混合入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豉”:“乃末椒、干姜屑合和,以进食[8]。”文中以干姜末、花椒末拌食豆豉。后世以干姜屑、生姜屑入药的方剂不胜枚举。

古人为何将姜屑称作干生姜?笔者试将生姜切片,置菜板上晾大约24 h才会半干。而将生姜切碎屑,置菜板上散开晾半天,就已经半干了,如果置于通风处时间会更短。这是因为表面积增大的缘故。这也就是王好古为何将姜屑称干生姜的原因。这种姜屑由于制备简单,亦为百姓常用的调味品,很可能是由患者自行制备。

2.2 干生姜带皮清代刘云密指出干生姜带皮。《本草述》载:“干生姜乃留皮自干者,与生姜之用不殊,但不润,可入丸散,较之干姜则不热也。”文中指出干生姜乃留皮自干者,其热性不如干姜。至于留皮的原因,原书进一步指出:“留皮者,从表而之里。去皮者,由中而之经。”可见,留皮与去皮的作用部位是不一样的。

生姜去皮与留皮之说,首见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曰:“藏器曰:生姜温,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9]。”文中指出生姜留皮的热性要小于去皮者。这种观点后世流传颇广,如《嘉祐本草》《本草纲目》《伤寒证治准绳》《本草原始》《上医本草》《食治广要》等书均有记载。

生姜所谓去皮,并非是简单地刮掉姜皮,而是指汉州干姜。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毕,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后晒干,置瓮缸中,谓之酿也[8]。”文中将生姜两次水浸,两次刮皮,晒干后置瓮缸中发酵。这种方法宋代苏颂称之为“汉州干姜”[10]。亦有医家称之为制干姜,如《本草述》载:“制干姜,去皮者也。”即为这种经发酵所得的干姜。

2.3 生姜略晒清代杨友敬指出干生姜为生姜略晒。《本草经解要附余·考证》言:“六地产姜,药肆所货,或连皮略晒,尚带泥沙。正《纲目》生姜后附载干生姜者。”文中“略晒”一词指出了生姜干燥的程度。清代顾元交《本草汇笺》载:“又或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僣上也。乃若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文中以干生姜与干姜比较,干姜为“干久”者。而干生姜则为生姜略晒。清代戴葆元《本草纲目易知录》载:“干生姜:温中理嗽,治胀满霍乱不止,腹痛冷痢血闭。病人虚冷者,宜加之。葆按:取生姜干者一块,常置贴肉袋内”。文中“生姜干者”正是指干生姜而言。

2.4 干姜生用明代卢之颐认为干生姜即为干姜。《本草乘雅半偈》载:“霜后,则老而多筋,干之,即曰干生姜。干姜者,即所取姜种,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漂浸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入瓷缸中,覆酿三日乃成。”文中“干生姜”与“干姜”相对而言。“干姜”指经过去皮发酵的汉州干姜,而“干生姜”指没有经过去皮发酵的干姜。这里的“生”字显然并非指“生姜”。

古人还有“干姜生用”一词,如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载:“干姜生用,同橘皮、乌药、白豆蔻,除胸满欬逆上气[11]。”文中干姜生用,就是指干姜。“生”与“熟”相对而言。《本草纲目》载:“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文中干姜生者指干姜,而干姜炮者指炮姜。清代刘云密《本草述》亦载:“干姜又有生用、炮用之异,生用者热而犹散,炮用者热而善守。炮姜又有黑与不黑之异。”这种由于语境变化而产生的歧义一定要联系前后文才能辨别。

3 结语

简言之,干生姜的基本含义有二:第一是带皮;第二是略晒。即略晒的带皮生姜。无论切片还是切成碎屑都可称为干生姜。至于古人对干生姜的4种解释:姜屑、带皮、生姜略晒、干姜生用,均与时代、语境的不同有关。前提是要明确区分干生姜与干姜、汉州干姜、姜屑、炮姜的关系。但是,很难用一个固定的定义界定所有古籍中的干生姜,笔者总结部分古籍中干姜与干生姜对应药物名称简表(表1),供同仁参考。

表1 不同朝代及语境干生姜与干姜对应药物简表

猜你喜欢
去皮干姜碎屑
Sweet Carrots甜甜的胡萝卜
一种具有塑料碎屑收集机构的水磨床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清洁搅拌机的小妙招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核桃仁不同去皮工艺的对比研究
治腮腺炎
不同去皮方法对番茄去皮效果和品质的影响
渤中X油田沙一段生物碎屑白云岩井场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