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2021-11-06 05:03殷静徐丽丽秦才珍邱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姜堰感染者医疗机构

殷静,徐丽丽,秦才珍,邱涛

(1.泰州市姜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泰州 225500; 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9)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其广泛流行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姜堰区是江苏省泰州市级下辖区,辖区内常住人口6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39人。自200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20年来艾滋病病例不断上升。为了解和掌握本区近年来HIV/AIDS疫情流行特征及流行形势,以便今后进一步做好HIV/AIDS患者的随访管理,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对本区HIV/AIDS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发现时现住址为本辖区的HIV/AIDS病例,共报告HIV/AIDS 220例,死亡27例。

1.2 诊断依据

所有病例都系经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证的HIV抗体阳性者。

1.3 方法

按照《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随访工作指南》的要求,对确证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个案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现住址、疾病名称、接触史、传播途径等信息,填写纸质《个案流调表》,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及干预。

1.4 统计分析

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下载报卡定时数据库,保留本区的HIV/AIDS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传播途径等疫情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汇总,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行χ2检验比较组间构成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时间分布

姜堰区自200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确证病例以来,截至2020年已累计报告220例,其中HIV病毒感染者142例, AIDS患者78例。累计死亡27例。按照姜堰区常住人口,HIV/AIDS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7/10万,死亡率 0.27/10万。人群感染率为3.18/万,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67/万,女性感染率为0.51/万,艾滋病发病率0.21‰。2001—2020年,每年的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2007年以散发为主,共报告5例,其中2002、2005和2006年零报告。自2008年开始病例报告数逐渐上升,感染率、发病率、累计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11—2020年累计报告病例数是前10年累计报告的7.8倍,2001—2020年均增长率为19.69%,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χ2=101.43,P<0.01)。2005—2020年姜堰区病例报告与江苏省的发病趋势基本一致,都呈逐年增长趋势(图1、2)。

图1 2001—2020年姜堰区HIV/AIDS疫情

2.2 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来看,HIV 感染者的地区分布与辖区内人口结构有密切关联,疫情波及全区15个乡镇。姜堰镇作为主城区,人口密集,其HIV 感染者占全区的构成比最高,占30%(66/220);其次是梁徐镇和张甸镇,报告数一样多,各占9.55%(21/220);其余12个乡镇占50.9%(112/220)。

2.3 一般人口学特征

从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年龄及性别来看,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81岁,中位数48.5岁,以30~39岁、40~49岁、50~59岁3个年龄组居多,占病例总数的67.73%(149/220)。男占84.1%(185/220),女占15.9%(35/220),男女比为5.29∶1。各年龄组男女比不同,20岁以下全部为男性,20~29 岁为 35∶1,30~39岁为 5∶1,40~49岁为3.45∶1,50~59岁为3∶1,60~69岁为24∶1,70岁以上为3∶1,各年龄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97,P<0.01)。其中 50 岁及以上老年 HIV/AIDS 病例逐年增加,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16.5%,上升至 2020 年的 36.82%(81/220),男女比为4.06∶1,已婚占72.8%(59/81)。50 岁及以上病例报告数占当年新报告病例的构成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19.35,P<0.05)。从职业分布来看,以农民为多,占50.91%(112/220),其次民工、工人分别占16.36%(36/220)、13.18%(29/220)。

2.4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注射毒品都仅报道1例,性传播是姜堰区艾滋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累计报告病例220例中异性传播占43.18%(95/220),同性传播占54.55%(120/220)。通过性途径的报告数逐年增加,异性传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5,P>0.05);同性传播方式感染病例自2008年出现首例后,构成比逐年上升,经趋势性χ2检验,有随年份逐年增加的趋势(χ2=26.96,P<0.05)。2011—2017年累计报告病例传播途径构成比,姜堰区与江苏省基本一致,都是同性传播明显多于异性传播,与全国异性传播为主的特征明显不同,见图3、表1。

表1 2011—2017年姜堰区、江苏省及全国HIV/AIDS累计报告传播途径统计

图3 2001—2020年姜堰区HIV/AIDS感染途径分布

2.5 HIV检测情况及发现途径

2006—2020年,姜堰区所有具有HIV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共检测样本711 540份,经市级疾控中心确证阳性220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06—2010年0.013%(7/55 693),2011—2015年0.033%(74/227 850),2016—2020年0.033%(139/427 997)。2006—2020年检测数、阳性数均逐渐增加,阳性率由0.013%上升到0.033%。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15,P>0.05)。3个五年行动计划期间检测数占本地常住人口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检测覆盖率分别为1.301%、1.256%、1.624%、1.972%、1.532%、2.994%、5.262%、6.417%、7.519%、9.179%、9.935%、11.531%、12.152%、13.176%、12.457%。检出样本来源较广泛,以临床就诊者检测报告病例数最多,其次为检测咨询者。

2.6 晚发现情况

2001—2020年报告的220例HIV/AIDS中,当年首次CD4细胞检测共220例,首次CD4细胞绝对值在3~1 883 μl-1,中位数为336 μl-1,其中<200 μl-1者占27.3%(60/220),<350 μl-1者占51.4%(113/220)。根据江苏省晚发现定义,新报告病例当年首次CD4细胞检测<200 μl-1为晚发现病例,本区晚发现率为27.3%。2001—2020年(2002、2005、2006年零报告)HIV/AIDS患者分别有1、2、1、1、7、7、6、8、14、12、17、16、32、23、21、24、28例,相应晚发现分别为1、1、1、1、2、2、0、3、3、1、5、5、8、5、8、8、6例。2001—2020年期间首次CD4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

3 讨 论

通过对姜堰区20年来艾滋病流行状况的分析发现:姜堰区的HIV疫情特点与江苏省报告[2-3]基本一致;2016年以后报告数上升明显,新发现数基本以年增长20%左右的速度递增;人群感染率为3.18/万,低于全国水平(5.5/万),呈低流行态势[4];艾滋病病例发现数、报告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泰州[5]、江苏[6]及全国[7]的总体流行趋势基本一致。

2001年在有偿供血人群中发现首例HIV感染者后,新报告数呈持续上升趋势。2016—2020年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数占历年总报告病例数的58.2%(128/220),分析其中可能原因:近年来姜堰区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扩大干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完善了自愿咨询检测门诊;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建成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室,其他乡镇卫生院、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艾滋病抗体检测点等。这些都加大了艾滋病监测检测力度,扩大了检测面,提高了检测率。研究结果提示加大检测力度是发现HIV感染者、获得目标人群HIV感染率的主要方式。

性传播是HIV最主要的感染途径,这与全国传播特征相同,异性传播的病例构成比逐年下降,同性传播的构成比达50%以上,与阜阳市[8]、广西[9]及全国[10]以异性传播为主的特征均不同。男男同性传播感染的构成比逐年上升,从 2008—2013 年间的41.2%上升到 2020 年的54.55%,同性传播明显多于异性传播,与山东省、辽宁省[11-12]类似。且近年出现男男性行为(MSM)传播快速增长的趋势,与绳宇等[13]的研究一致。结果表明姜堰区 MSM的艾滋病感染人数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MSM人群已成为本区感染人数增长较快的人群。分析其中可能原因为信息化时代MSM人群多通过手机聊天软件及交友软件寻找性伴,大多有多性伴、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行为,这提示加大MSM人群干预力度是工作重点。

每年新报告病例中本地人口持续增加,以农民、工人为主,占一半以上,其他职业者几乎都有病例报告,且自2016年开始每年均有学生病例报告,提示应改变学校离艾滋病很遥远的观念,应将学校作为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体,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宣教、干预、检测工作[14]。50岁及以上人数不断增加,占当年新报告病例的比例增长迅速,分析为高危行为暴露和既往感染晚期发现共同作用的结果[15]。艾滋病疫情形势向老年人群蔓延正成为我区新的流行特征,与山东省[16]类似。性别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 4.06∶1,与国内相关研究[17-18]相似。已婚比例高达70%,与江苏省[19]一致。提示今后要转变观念,重视老年男性人群艾滋病防控,加强针对老年男性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降低其危险性行为,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2006—2020年,姜堰区各年检测数及阳性数均逐年增加,但2020年检测数略有下降,与新冠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就诊者减少有关。2012年以来检测覆盖率增加幅度较大,与全区建成了4个VCT门诊、医疗机构均建成初筛实验室或检测点、相关医疗机构门诊设置主动检测咨询服务(PITC)服务点等因素有关。2011—2020年虽然增加了检测量,但各年阳性率波动不大,提示姜堰区艾滋病疫情处于可控范围,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行的风险。医疗机构临床就诊者已成为姜堰区发现HIV/AIDS病例的主要途径,说明区卫生主管部门发文,要求医疗机构开展手术病人、住院病人、重点科室门诊病人HIV检测工作,提高了就诊者的HIV检测率和HIV感染状况知晓率,在本区发现 HIV/AIDS 病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示艾滋病筛查工作应依托医疗机构,进一步做好依靠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控制艾滋病进一步传播[20]。另外本区HIV感染晚发现率为27.3%,高于省级考核标准,晚发现病例大多数是因其他疾病就医筛查时发现的,提示要在医疗机构推广PITC工作,尽多尽早地发现感染者。

针对姜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建议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1) 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全社会力量参与防治工作,落实相关政策。(2) 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增强公众艾滋病防治意识。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发适宜的宣传材料,提高信息针对性和可接受性。(3) 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管理,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对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实施规范管理,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法制和道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预防再传播的技术指导,减少二代传播。(4) 做好暗娼、MSM人群及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干预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阻止艾滋病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同时在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广PITC工作,加大检测力度,及早发现HIV感染者,降低晚发现率。

猜你喜欢
姜堰感染者医疗机构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家庭农场在新模式中走出“新路子”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共享“悦”读之美南京图书馆向姜堰赠送图书设施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警惕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