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患者黄斑色素光密度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及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2021-11-06 05:08张小文李勇蔡佳玉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脉络膜患侧黄斑

张小文,李勇,蔡佳玉

(1.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曹县分院 眼科,山东 菏泽 274000; 2.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 眼科,湖北 孝感 432000)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眼底病,经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通常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存在荧光素渗漏[1]。CSC的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以及视物变形、变暗等,自然病程大多为4~6个月,多数患者视力能恢复正常,预后较理想,但少数患者可因症状反复发作,导致视力出现不可逆损害[2]。在CSC发作过程中,患者的对比敏感度、视力、立体视功能、中央视野等均会受损,经治疗后虽症状改善,但仍留有不同程度损害,可能引起后遗症,部分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提示病愈,但患者主诉仍伴有视物变形症状[3]。因此,临床须进一步了解CSC发生与进展机制,为改善其预后提供思路。黄斑色素能对短波长光线进行吸收,从而清除游离氧以及自由基,对视网膜功能有保护作用。检测黄斑色素光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有利于反映患者视网膜功能变化[4]。视网膜病变可引起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及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异常[5],但CSC患者MPOD与CRT、CT的相关性尚未明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纳入82例CSC患者,分析MPOD与CRT、CT的关系,进一步明确CSC患者的眼底结构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个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CSC患者(单侧患眼)作为CSC组。其中急性发病43例,慢性39例。急性患者病程1~5个月,平均(3.34±1.23)个月;慢性患者病程6~10个月,平均(8.24±1.06)个月,未见复发病例。弥漫性RPE萎缩12例,无RPE萎缩70例。同时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120眼)作为对照组。研究方案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 通过眼底检查提示患眼黄斑区可见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见黄斑区出现强荧光渗漏点,对侧眼则无病变者;年龄≥18岁者;眼压正常者;屈光度范围为-0.5 D~+0.5 D者;认知正常,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者。(2) 同期体检的双眼功能均正常,年龄≥18岁健康志愿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资料与CSC组匹配者;能配合完成各项检查者;认知正常,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既往有眼部手术、玻璃体腔内注药、激光治疗史者;屈光介质(如玻璃体、晶状体等)混浊,会影响眼部检查的图像采集者;既往有青光眼、葡萄膜炎、高度近视等其他眼部病史者;近3个月内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对脉络膜、视网膜有影响的疾病者;肝、肾、脑等脏器不全者。

1.3 方法

1.3.1 检测方法 所有CSC患者均在就诊时检测各指标,对照组则在体检当日配合检测。(1) MPOD:经单波长蓝光反射眼底成像客观测量法检测,在检测之前取0.1%复方托吡卡胺(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546)1~2滴滴于眼部进行散瞳,待瞳孔散大到6~8 cm,则选取眼底45°进行彩色照相,然后于眼底30°进行MPOD检测,由系统自动计算黄斑区7°内的光密度最大值(maximum 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最大OD)、黄斑区平均光密度(mean 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平均OD)。(2) CRT、CT值: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首先选择快速黄斑扫描程序,以黄斑凹作为中心,范围为该中心6 mm×6 mm 内,由直径1、3、6的同心圆组成,经配套软件确定患眼视网膜与RPE强反射带内侧界面的垂直间距,将其作为CRT结果。以黄斑中心凹水平及垂直方向作为扫描区域,测定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然后选取距中心凹约1 cm 的RPE-Bruch膜联合体与脉络膜交界处,至脉络膜巩膜交界处内侧垂直距离作为检测区域,分别检测鼻侧、颞侧以及中心凹下方与上方的CT值,包括鼻侧脉络膜厚度(nasal choroidal thickness, NCT)、颞侧脉络膜厚度(temporal choroidal thickness, TCT)、下方脉络膜厚度(inf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 ICT)、上方脉络膜厚度(sup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 SCT)。每个位点均测定3次,取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3.2 亚分组方法 (1) 根据CSC患者类型分成急性组和慢性组。评价标准[6]:病程<6个月,且可见局灶性荧光渗漏则纳入急性组;病程≥6个月,且可见弥漫性、斑驳状荧光渗漏则纳入慢性组。(2)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观察RPE有无萎缩。将出现视网膜瘢痕周围RPE萎缩者纳入RPE萎缩组;未出现萎缩者纳入无RPE萎缩组。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0.0统计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MPOD与CRT、CT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MPOD、CRT、CT比较

CSC组患侧眼平均OD、最大OD低于CSC组对侧眼以及对照组,而CRT、SFCT、TCT、NCT高于CSC组对侧眼以及对照组(P<0.05),3组ICT、S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MPOD、CRT、CT比较

2.2 急性、慢性CSC患者患侧眼的MPOD、CRT、CT比较

根据CSC患者的急性、慢性发病分成急性组和慢性组,结果提示慢性组平均OD、最大OD低于急性组(P<0.05),而CRT、SFCT、TCT、NCT、ICT、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急性、慢性CSC患者患侧眼的MPOD、CRT、CT比较

2.3 有、无RPE萎缩患者患侧眼的MPOD、CRT、CT比较

根据患者有无RPE萎缩分成RPE萎缩组和无RPE萎缩组,结果提示RPE萎缩组的CRT、SFCT低于无RPE萎缩组(P<0.05),而平均OD、最大OD、TCT、NCT、ICT、S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有、无RPE萎缩患者患侧眼的MPOD、CRT、CT比较

2.4 CSC患者患侧眼MPOD与CRT、CT的相关性

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CSC患者患侧眼平均OD、最大OD与CRT、SFCT、TCT、NCT、ICT、SCT无相关性(P>0.05),见表5。

表5 CSC患者患侧眼MPOD与CRT、CT的相关性

3 讨 论

CSC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诱因包括熬夜、饮食习惯不良、用眼疲劳等。近年来,Nelis等[7]认为CSC还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皮质类固醇激素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CSC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30%~50%首次发病的急性患者再次发病,大多为单眼发病,随着病情进展可演变成慢性CSC[8]。研究[9]表明,CSC因黄斑区或者后极部色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神经上皮细胞脱离,从而引起患侧视力下降以及视野缺损。既往采用吲哚青绿造影对患者的脉络膜血流、血管进行观察,虽然有一定价值,但未能分析脉络膜三维结构、断层等情况[10]。近年来,随着OCT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优势表现更加明显,它能更清晰地观察视网膜内部结构,明确患者的CRT、CT,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吉宇莹等[11]认为,MPOD改变也与眼底疾病发生有关,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均能引起MPOD异常。

本研究结果提示,CSC组患侧眼平均OD、最大OD较对侧眼和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CSC患者存在MPOD下降。黄斑色素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如下:(1) 对受损视网膜短波光线进行吸收,当波长为460 nm时可达吸收峰值,且在达光感受器前,黄斑色素大约能吸收40%蓝光;(2) 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氧自由基,从而使视网膜氧化损害减轻[12]。黄斑色素主要分布在内核层细胞、视椎细胞轴突与视杆细胞外节中,与黄斑中心凹距离为负性相关,当发生视网膜病变后可引起视网膜微循环紊乱,引起黄斑色素抗氧化功能损害,这可能是视网膜病变患者MPOD下降的机制之一[13]。李满等[14]发现与正常人相比青光眼患者的MPOD也下降,这提示MPOD与眼部疾病也有关。本研究还显示,CSC组患侧眼CRT、SFCT、TCT、NCT明显上调,表明CSC患者存在中央视网膜、CT异常增高。CRT能反映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包煜芝等[15]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超声乳化术前的CRT较高,而术后变薄。CSC患者CRT增高的原因可能为其视网膜处于微循环紊乱状态,导致局部缺氧、缺血,并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上述病理改变可损害视网膜屏障功能,致大量液体在内层聚集,导致CRT增高[16]。脉络膜是最具血流量的眼部组织,能为黄斑区以及视网膜外层供血,维持视功能,但眼底疾病会引起脉络膜异常改变。王薇等[17]发现,CSC患者SFCT较正常健康者增厚。CSC患者伴有RPE屏障功能损害,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出现高渗漏性,并生成液体静压,可能导致CT增高。

根据CSC特点(如病程长短、有无RPE改变等)可将其分成急性CSC与慢性CSC,其中慢性患者的病程较长,且伴有明显的RPE改变。本次结果提示,慢性CSC患者平均OD、最大OD较急性患者降低。这可能与慢性患者病程长,引起视网膜下积液聚集有关,致视网膜变性,不利于脉络膜、RPE的黄斑色素补充。本研究还显示,RPE萎缩患者的CRT、SFCT较无萎缩者下降,表明RPE萎缩后,可能引起视网膜、脉络膜厚度改变,临床须引起重视。本研究显示,CSC患者平均OD、最大OD与CRT及各CT未见相关性,表明MPOD改变可能与CRT、CT无关。本研究急性、慢性CSC患者仅MPOD有差异,但CRT、CT指标并无差异,而在有、无RPE萎缩患者中仅CRT、SFCT有差异,其他指标无差异,提示MPOD与CRT、CT之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关联。服用玉米黄质补充剂、叶黄素能一定程度改善MPOD水平[18],这对改善眼底疾病的病情有益。虽然MPOD改变与CRT、CT无关联,但临床仍须考虑急性和慢性CSC对MPOD的影响,密切监测病情。

综上所述,CSC患者MPOD下降,而CRT和黄斑中心凹下、鼻侧、颞侧的CT升高,且MPOD的变化不受CRT、CT影响,可能与慢性、急性CSC发病有关。本研究受时间限制,未分析MPOD变化对CSC预后的影响,未来将增设随访对此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脉络膜患侧黄斑
近视发生发展中脉络膜变化的研究进展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正常人脉络膜厚度分布特征及肥厚型脉络膜诊断界线值
高度近视患者妊娠晚期脉络膜厚度的初步研究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施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廓清治疗的疗效评估与研究
玩手机会导致黄斑变性和失明?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