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菊贵在天真

2021-11-10 09:13
老年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画谱朱耷徐渭

□ 华 宇

菊是花鸟画中的常见题材,不仅因其具有典雅、高洁的审美价值,更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托物寓感的象征。就画菊而言,《芥子园画谱》(下文简称《画谱》)中所概括的“四不”与“四放”尤为精当。

清代沈心友、王概、王蓍、王臬在《画谱》中将画菊概括为“四不”:花,须低昂而不繁;叶,须掩仰而不乱;枝,须穿插而不杂;根,须交加而不比。菊之逞姿发艳在于花,而花之蓄气含香又在于蕾。如果说“四不”塑造了菊在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感,那么《画谱》中对菊花花蕾绽放状态的区分,即半放、初放、将放、未放,则是为了呈现菊花在不同时段的形态。这“四放”乍听起来区别并不明显,但《画谱》却将这只可意会的分殊描述得妙趣横生:所谓半放,即花绽放未满,因此侧看尚能看到花蒂,此时的花蕾呈“嫩蕊攒心”之势;所谓初放,即花苞始破,花瓣已经舒展开来,此时的花蕾呈“握拳伸指”之状;所谓将放,即花瓣已经微微开始变色,但花蕾尚未绽放,因此花萼尚有余香;而所谓未放,即紧闭的花骨朵,此时的花蕾“蕊珠团碧”“众星缀枝”。

很多画家都曾将《芥子园画谱》作为绘画启蒙之范本。但正所谓“似我者俗”,临摹者可以做到熟能生巧,然人巧不敌天真,有灵气的作品必然要在纯熟的技巧上融入画家独特的精神气质。就画菊而言,这样的佳作不胜枚举。

明代徐渭一生孤苦伶仃,早年丧父,中年丧妻,一生钟爱的藏书最后落得变卖殆尽。因此,他只能将内心积郁融注笔端,留下一幅幅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墨花九段图卷》,画中有墨菊一段,以竹枝为衬,笔墨淋漓,花朵错落有致,意境则在似与不似之间。

《鹅菊图》明·沈周

朱耷在明代灭亡后,内心悲愤,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其所作《瓶菊图》,以一株野菊花的枝叶为表现重心,将花朵置于次要地位,这种主次颠倒的手法与徐渭画作中“似与不似之间”的表现力可谓异曲同工。此外,插花的瓦罐颇具质感,好似瓶身挂有一层淡淡的泥土。与他早年狂放不羁的绘画风格不同的是,这幅创作于晚年的《瓶菊图》给人以洗净铅华的安详之感。晚年的朱耷开始研究庄周哲学,多次以“游鱼”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寄“濠濮间想”。思想的转变使他渐渐磨去以往创作中的狷狂,不禁让人想起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描绘的典雅——花落无语,人淡如菊。

《秋菊图》清·恽寿平

除了徐渭和朱耷,中国美术史上还有很多蕴藏着画家精神气质的菊画佳作,如明末清初“常州画派”开山祖师恽寿平的没骨菊花。恽寿平画菊很少勾勒,多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天趣盎然,达到“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般形神皆备的境界。再如“清末海派四杰”中吴昌硕的菊画,他参透书画一体之奥妙,将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以及章法体势等融入绘事,使笔下的《菊石图》《秋菊图》等作品富有金石气。此外,明代沈周,清代邹一桂、虚谷等人,都曾留下匠心独运的菊画佳作。概言之,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动人心魄,不只在于其所展现的炉火纯青的技巧,更在于它们不加掩饰地袒露了画家的真性情,令后人能在艺术作品之外品味到其个性与人生。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明·徐渭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画谱朱耷徐渭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法]蒋友仁《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中的造竹纸图(之晾干纸)
明代《诗余画谱》中的“汪君”身份考辨
风莺图诗
朱耷艺术思想转变探究
中西文化之另类比较研究
《历代画谱类编》
八大山人的不堪与狂傲
从蒙克看向朱耷
徐渭南腔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