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孔祥庚长篇报告文学《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阅读札记

2021-11-11 14:01胡彦
边疆文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彩云村寨云南

胡彦

在众多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孔祥庚的长篇报告文学《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可谓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思想深邃、识见不凡。《彩云绮梦》是载道之文,是明道之作。作者的着眼点是再现、探索、思考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为此,作者采用一个民族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村寨的叙述方式,通过讲述二十六个民族脱贫攻坚的历史故事,见微知著、由点及面地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探索与伟大跨越。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该如何书写才能够不忘初心,不负时代,继往开来?这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之所在。作者的思考、探索与回答,就蕴含在《彩云绮梦》的文学书写之中,就寄寓在云南二十六个民族各自不同的脱贫故事之中。

一、万里云南可渡

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谟尼特战争时期,萨谟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通过“牛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对这段历史作了注解。从此“卡夫丁峡谷”就成了马克思思考落后国家能否可以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阶段而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专门用语。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马克思在信中讨论了俄国“农业公社”的经济形态与生产特点,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理论构想。

毫无疑问,孔祥庚阅读并深入思考过马克思的这一伟大理论构想。在《彩云绮梦》的引言部分,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西方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在原始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的落后国家,如果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又互相补充的话,它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云南是中华民族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伟大设想的一个缩影”。作者的这个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异想天开的。他是基于云南的历史与走过的现实的道路有感而发、有理而论的。云南有4060 多公里的国境线,有25 个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共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少数民族同胞在政治上当家作主,从原始社会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被学界称为“直过民族”。云南各民族解放后的跨越发展,从社会形态方面印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伟大与正确。那么,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云南能否在经济发展形态方面再次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这正是作者讲述云南二十六个民族脱贫攻坚故事背后的用意之所在。

《彩云绮梦》的第一章被命名为“万里云南有‘可渡’”。作者叙述了一个叫“可渡”的关隘的传说。可渡位于宣威市的杨柳镇,这个地方是进入“万里云南”的第一道门径,被称为“江河要津”,雄关险道。据说当初诸葛亮南征时带领军队途经此地,遇到江水汹涌,于是派人侦察水情,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江水猛涨,但有舟可渡。”诸葛亮高兴地说:“可渡便好。”从此,这道雄关就被当地人称之为“可渡”。到了明代,一个叫杨慎的状元因“大礼议”受廷杖,被发配到云南。杨慎曾经到过可渡,并填写了一篇《临江仙》,开篇第一句即言“万里云南可渡”。在封建时代,云南被视为蛮荒之地,进入云南,必须要穿越“五尺道”的天险,有多少人是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凉心理来到云南的。《彩云绮梦》开篇即言“可渡”,实有深意在焉。作者如是说:“可渡是云南的门户,特殊的地理气象和人文故事,让这里成为云南最值得光顾的地方之一。如果不亲临此地,岂能亲眼看到这条古丝绸之路上的巨变,岂能知晓秦王朝规划祖国江山的雄才大略,直到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才得以真正实现”。

二、条条大路通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指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制,催人奋进的目标已经指明,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如何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方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这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也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

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中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地域文化、人口素质、经济基础、发展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设计中,云南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彰显与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地缘特色与优势,这个问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是党中央基于云南的地理、历史与现实而作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与定位。能够圆满实现“三个定位”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即是云南对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贡献所在、价值所在。

孔祥庚曾经在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又长期担任玉溪市委书记,退居二线后,他又在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工作过一段时间。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读书人、一个作家,国学素养深厚,特别是在旧体诗词的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样的从政经历和文学、文化素养,自然使他在写作本书时既避免了一般文人写作的“虚浮”,又避免了因缺乏文化眼光而导致的“短视”。《彩云绮梦》具有开阔的视野、历史的眼光和文化的关切。作者立足于“三个定位”的战略规划,以此作为思考的逻辑来讲述云南各民族脱贫攻坚的故事,来诠释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纳西族篇:石头城的崛起”这一章中,孔祥庚由丽江旅游业的兴盛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条条道路通北京。丽江旅游的成功,预示着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具有超常规发展的后发优势,不能盲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更不能照‘葫芦画瓢’。如果具有特殊资源的地方,不一定走工业化的道路。”作者对云南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物产种类了如指掌。在二十六个民族脱贫致富的故事讲述中显示出了他别具只眼、卓然不群的思考与发现。在他笔下,有的村寨靠腌制闻名遐迩的火腿脱贫;有的村寨靠古老的茶山、名贵的中草药致富;有的村寨靠祖传的手工艺走向了产业发展;有的村寨靠古老的村落、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游客。

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有美不胜收的风物特产。云南的发展理应是绿色的、共享的、可持续的。可以将《彩云绮梦》的主题概括为一个“渡”字。这个“渡”字的内涵,作者做了精彩的阐释:“可以渡舟,可以渡人,可以渡世。云南各民族一步跨越千百年,就是一个伟大的‘渡’字。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语言,都无法用一个字表达26 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当云南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渡过了落后、渡过了贫困,实现了“可持续的富饶”,那么,云南必将是伟大与文明、和谐与开放的前沿。

三、文章合为时而著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向来是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文“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面向现实人生,思考现实人生,超越现实人生,这是中国文学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价值之所在。孔祥庚的写作是对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与弘扬。在《彩云绮梦》的“后记”中,作者首先写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八个字无疑代表了他的心声。他生于斯,长于斯,云南的山水滋养了他,他对脚下的这块土地,他对云南的父老乡亲,有着“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诗经·小雅·小弁》)的悠悠情怀。在“彝族篇:小村寨的‘城子’”这一章中,孔祥庚由城子村1000 多栋彝族土掌房完好保存的故事以及由此带来的当地旅游业的兴盛,进一步思考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云南乃至中国的城市发展,该如何保护、尊重自身的文明传统,避免掉进西方文化霸权的陷阱的问题。作者指出:“西方霸权主义统治世界的‘秘密’,并非全靠科学技术,而是长期运用他们的哲学、音乐、绘画、建筑等渗透各国。他们竟然认为:‘世界建筑史’的主干是希腊、罗马,近现代欧洲各国是从这一主干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日本等东方建筑则是一些没有细节的小枝丫,不在文明主线上。其实,中国的哲学、音乐、绘画、建筑等人类文化精神历来闻名于世。只是在一段时期里,少数人盲从于这种歪理邪说,甚至妄自菲薄,数典忘祖,‘言必希腊’,大肆推行‘欧式’‘西式’建筑。其教训深刻:一些古建筑被作为‘封建余孽’拆除;一些古城镇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一些村寨的古民居也被当作‘小枝丫’砍光了。随之而来是‘千村一面’‘火柴盒’‘水泥森林’的诞生。”作者的眼光无疑是犀利而智慧的,其文化意识的敏锐、审美素养的深厚,使得他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只有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传统、对自己的家园怀有感恩之心、温润之情的人,才能够得出如此高远的识见。

毫无疑问,云南要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要迈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云南各族人民要过上美好的生活。但发展必须是绿色、共享、可持续的。有绿水青山,有民族和谐,有幸福生活,有诗词歌赋,也许,这就是“彩云绮梦”的大义之所在。

这部书,值得每一位云南人阅读,尤其是党政机关的公职人员。云南该如何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相信阅读了《彩云绮梦》之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另外,《彩云绮梦》写了云南二十六个民族别具特色的乡镇村寨,这些村寨,有的已闻名遐迩,有的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二十六个村寨就是二十六颗珠玉,它们不一样的美,正等着旅游者们去发现、去品鉴。就此而言,从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彩云绮梦》正是一本极佳的“到云南去”的精品读物。

猜你喜欢
彩云村寨云南
云南图片库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彩云之南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趣玩顶顶
空中有朵七彩云
锅巴粥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