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抗疫治理模式”与中国话语传播力的途径和方法

2021-11-11 23:43葛建华
日本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日韩东亚抗疫

葛建华

国际话语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力,既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指标,包括设置国际议程的能力、国际舆论的塑造能力、国际标准和规则设定的影响力以及国际事务的评判能力等。[1]掌握了国际话语权意味着我们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发言权和影响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已经一年,中国成功采取有效遏制措施,以积极的方式遏止了新冠疫情的蔓延,基本上收复了新冠危机所造成的所有“失地”,同时中国将疫苗的研发和全球共享作为全球公共外交的议题。但部分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新型病毒”的传播突出,各种“仇华”“嫌华”“恐华”情绪蔓延。为此深入研究“东亚抗疫治理模式”,以及这种模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未来有可能发挥的外溢效应,是提升中国在东亚地区话语传播力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一、后疫情时代提升中国在东亚地区话语传播力面临机遇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令人切实感到“东亚的崛起”和“西方的没落”。[2]东亚在此次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和蔓延的形势下,新冠病毒感染者特别是百万人口中死亡比例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控制,同时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疫情平稳和经济复苏令东亚赢得了地缘政治经济的先机。

(一)疫情危机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在新冠大流行和全球化遭遇挫折,人们普遍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持悲观态度之际,东亚国家意识到通过建立一个团结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机制共同摆脱危机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2020 年11月15 日,经过8 年谈判亚太15 个国家在越南首都河内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这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覆盖约23 亿人口,GDP 总和超过25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的25%。随着RCEP 的签署,世界上形成了首个几乎与欧盟一样强大的泛亚力量核心,将东亚最大的经济体凝聚在一起,通过经济一体化克服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冲击,复工复产使经济快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迄今为止15 个成员国已经签署28 个自贸协定。在此基础上RCEP 对这些协定进行整合,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涉及到电子商务管理、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及其他一些原先协议中没有涉及的问题。预计到2030 年RCEP 将促使全球年收入增加2090 亿美元,全球贸易额增加5000 亿美元,从而使本地区国家之间走向更大的贸易自由化。[3]

RCEP 是集合了中日韩这三个东亚主要经济大国的第一项自由贸易协议。三方曾多次就中日韩FTA 进行协商,但因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干扰谈判进展缓慢,而这一协定可以部分解决中日韩FTA 所面临的困境,有可能使三国之间的FTA 谈判进程加快。对于中日韩来说,签署RCEP 是除建立FTA的另外一种选择。三国之间系统性互降关税,统一原产地规则,由此消除了三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同时还将制定共同的贸易标准进行密切合作。这一协定有助于建立一个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整合整个东亚市场并促进该地区的贸易往来。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亚国家集结在一起,促进该地区的价值链产业链不断发展。同时让一些处于经济竞争关系且政治关系有时困难的国家粘合到一起,成为一个能够坐在一起化解分歧增强共识的平台。

中国作为东亚贸易支柱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这一机制赋予了中国更多发声发言的机会,制定贸易规则的话语权重增大。2020 年对中国来说是比较独特的一年。当新冠肺炎病毒在中国肆虐时,疫情危机和中美贸易战的叠加使中国陷入困境,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被按下了暂停键。但随着采取积极、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后,中国以比较快的速度控制了疫情,社会经济恢复了正常运转并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中国市场所具有的吸引力,在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方面首次超过了美国,利用外资规模再创新高,实际使用外资9999.8 亿人民币,同时增长6.2%。商品进口增长22%,出口增长20%。[4]中国对东亚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引领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RCEP 签署仅数日后,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希望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早日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中国主动参与疫情背景下的东亚经济治理进程,以规则、规范和制度为基础,通过解决和克服疫情所造成的危机,既提升我国机制性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迎合了东亚社会对中国负责任形象和角色的期待。

(二)以卫生健康领域合作为契机拉动东亚政治外交方面的紧密合作

新冠肺炎病毒给世界带来了多重危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也将经历严重的经济放缓。病毒的持续反复传播和频繁变种变异性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感染潮,使各国陷于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与经济发展之间两难的境地,也给全球防疫形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东亚的抗疫经验显示,因东亚各国具有较强协调和沟通的意愿,在共同克服各类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建立了比较成熟稳定的合作机制,各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防联控合作,培养了较强的遏制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

东亚的卫生健康合作机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中日韩等国开展的对外医疗援助,以及中日韩与东盟的10+3 卫生部长会议机制。特别是自2002年发生非典疫情后,东亚各国一直系统性强化应对传染病的能力,建立卫生合作基金,启动卫生部长会议机制,同时在应对甲型HIN1 流感、埃博拉病毒中进一步完善,中日韩三国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响应机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病毒暴发后,三国在加强双边政府层面互动的基础上,密切开展三边政府间的防疫磋商,及时召开10+3 疫情合作特别卫生部长和领导人视频会议,探讨制定加强团结合作、共享信息、政策沟通和共同行动的措施和方案。可以说中日韩合作成为东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除举办新冠肺炎问题特别会议之外,还相继举办了运输和物流部长特别会、财长和央行行长会、知识产权局局长会等会议,共同发布了2021 年“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成为三国文化领域合作的重要项目。[5]同时将抗疫合作延展到稳定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疫情推动了地区一体化进程。在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疫情污名化政治化的背景下,在10+3 特别会议上各方坚决反对污名化和歧视性做法,致力于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6]正是东亚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外溢到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合作,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东亚地区区域一体化机制建设不断升级,由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逐渐形成共识。

(三)中国的“抗疫成功+经济发展+抗疫援助”的国家形象得到提升

在世界舞台上提升话语权传播力和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是该国在国内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及在全球事务的领导能力。尽管这场疫情给中国带来了挫折,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挫折能力。在过去的一年,中国通过科学防疫在短时间内成功复工复产,经济实现“V 形”恢复。在这一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了总攻,在疫情期间中国啃下了许多难啃的硬骨头。

在国际疫情防控情势不断严峻,在做好自身防疫抗疫的同时,中国通过派遣医疗专家组、援助防疫物资、分享抗疫经验等方式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抗击疫情,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20 亿美元援助,向150 个国家和13 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了2800 多亿只口罩、34 亿多件防护服、40 多亿检测试剂盒。[7]当疫苗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后,中国于2020 年10 月8 日正式宣布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新冠肺炎实施”计划,在产能有限,自身需求巨大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向80 多个国家和3 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向43 个国家包括向东南亚多个国家出口疫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国家并没有扮演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角色,无论是特朗普政府还是拜登政府,始终坚持“美国优先”疫苗政策,拒绝援助其他国家,世界出现了本国优先的囤积疫苗的“疫苗民族主义”,全球疫苗分配折射出贫富差距。

中国对疫情的“熟练”管理、中国经济在贸易战和疫情的双重压力下仍逆势上扬,鼓励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我国对全球抗疫所做的贡献在东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呈现出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根据洛伊研究所所做的有关亚洲力量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的中国排名第二得分76.1,第一是美国得分81.6,日本排名第三,但得分下降1.5。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自2018 年缩小了一半。中国无论是在文化影响力、军事影响力还是在经济关系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特别是中国经济从疫情中迅速反弹,扩大了其与该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力量差距。[8]国外媒体积极报道了中国为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和使用作出的贡献。国际记者联盟今年5 月最新出台的报告显示,中国的抗疫对外援助为自身树立了一个可靠伙伴的形象,疫情以来,中国在全球媒体的形象提升。[9]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话语权国际传播所遇到的挑战

此次疫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无法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全球卫生合作不尽人意。疫情之下一些国家不思合作抗疫,却热衷传播“政治病毒”,散布仇外心理,从某种程度上激化了疫情前已经存在的矛盾。在东亚疫情缓和后,传统安全因素冲击着东亚的团结和合作,随着美国拜登政府的执政,美国对华“组团”战略围堵力度加大,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对华关系日趋强硬,个别媒体也紧随西方媒体“跟风甩锅”,中日关系面临下滑的风险,中国在东亚话语权传播力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自美国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日关系面临下行的危险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加据了中美之间的竞争和相互排斥。美国开始拉拢盟国,意图重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全球零部件采购和供应链,同时提出利用数字技术重新构建“由可信赖的国家和企业”组成供给网络,形成“民主联盟、科技联盟、规则联盟”,呼吁所有志同道合的所谓民主国家与美国保持一致,形成全球民主国家大联盟。

为此,日本以面临安全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为名,[10]“新肺炎疫情导致国家间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日益明显”,“地区存在突发重大安全事件风险”为由,[11]在经济下滑严重,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国防预算实现了“九连涨”,达到54898 亿日元,较2020 年防卫预算增长3.3%。[12]同时配合美国与中国经济脱钩政策,提出将那些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的产品回归本土生产,并与美澳一起提出禁止向中国输出“卡脖子技术”政策。在安保政策上,为了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日本强化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逐步将四国合作从政治领域向安全领域拓展,2020 年10 月在东京举办了四方外长线下会谈,2021 年3 月举行了首次线上领导人“四方安全对话”峰会,被国际舆论称为“亚洲版北约”。在日美召开的“2+2”会谈中,发表了针对中国的联合声明。同时日本强化了对钓鱼岛方面的措施,如日本环境省以掌握自然环境为名对钓鱼岛展开调查,将在钓鱼岛部署美制无人机,继续渲染中国在东海、南海“基于本国主张单方面改变现状”为由,[13]加大在东海南海的军事行动,出动最大准航母“出云”号和“苍龙”级潜艇等参加反潜演习等军事活动,针对新疆、香港、台湾等涉及中国内政的问题进行炒作,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等。日本在安保政策和国际社会上的一系列“抗中”措施使中日关系受到影响。

(二)大国博弈牵动东亚局势日趋复杂

东亚历来是大国力量汇聚之地,新冠肺炎疫情促使这一地区的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美国在东亚目标是阻止任何国家或集团挑战其核心地位,拜登政府上台后继承了前任总统的强硬对华政策并有意加大施压力度,促使日韩等东亚盟友共同对抗正在不断提升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中国,采用促使冷战爆发的老套路,力图形成两个阵营各自独立发展。为此美国拼凑各种联盟,如积极组建“科技同盟”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进行不正当打压,引发地区内国际关系紧张。不断深化“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抱团围堵中国。继续倚重与日韩的盟国关系,修复军事贸易矛盾,对地区盟友体系进行整合,另一方面,美继续煽动“中国威胁论”,挑唆诱压周边相关国家与我国进行对抗,不断激化矛盾,瓦解中国在东亚战略支点和周边的“朋友圈”,使东亚的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和紧张。

(三)经济脱钩和产业链断档风险威胁经济安全

我国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密切,尤其中日韩三国之间在市场、技术、资本方面优势互补,经过多年培育共同利益不断做大。但受制于东亚错综复杂的大国利益和矛盾热点,成为掣肘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显著要素。新冠疫情以来,美不断鼓噪相关国家与我经济脱钩,支持日本发起的“供应链弹性倡议”,经济问题日益安全化,先后组建国际金融发展公司(DFC)、新千年挑战公司(MCC),另起炉灶实施“经济繁荣网络”“蓝点计划”等,以意识形态划线排他性多边经济合作框架,并不断向日韩施压,加大对我国进行供应链围堵。日韩不断加大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导致部分企业向东南亚市场转移,对稳定中国在东亚的“三链”、构筑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构成挑战。

尽管我们面临日趋复杂的东亚安全形势,但党的“十四五”规划对当前形势做出科学判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14]为此我们要利用优势,不断提高和掌握议程设置权和规则制定权,通过多方实践,明确清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及时总结“东亚抗疫治理模式”扩大中国在东亚话语传播力的动因

2020 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并席卷全球,给世界带来许多惨痛的教训,极大地冲击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相对于疫情在欧美的急剧蔓延,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各国却没有出现暴发性扩散,东亚国家普遍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强有力防疫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抗疫效果,获得了世界的肯定,而以中国方案为代表的东亚抗疫治理模式在疫情发展后期被世界各国所借鉴。

(一)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治理模式的考验

当前的新冠肺炎(COVID-19)危机已被视为一只“黑天鹅”,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已将这场危机变成一次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的机遇。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事关东亚治理能力和水平。习近平主席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全国人民从中受到了教育和历练。从一开始混乱恐慌到全面系统性恢复,表现出非凡的应变能力、适应性、人力物力调配能力和自力更生精神”。[15]曾经历过非典(SARS)的中日韩等东亚各国,建立起从中央到基层全方位、综合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能够迅速对公共卫生危机作出反应,为遏制疫情的蔓延起到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其次,激发对东亚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总结。疫情爆发一年之后,疫情的逐渐控制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东亚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场危机不仅使自身经济增长了抗冲击的能力,也使得东亚民众和企业增加了抵御危机和风险的能力。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最新一期《全球贸易更新报告》显示,东亚经济强劲,出口表现抢眼,成为全球贸易复苏的领跑者,中日韩等经济体成为这一地区的出口贸易的主要贡献者,这些经济体在减轻疫情影响方面的早期成功使其经济能够更快复苏。[16]通过RCEP 的签署,围绕一个共同繁荣的东亚市场,东亚各国充分认识到彼此的差异,通过价值链的互补、消费市场的增长以及发展国家在区域内的追赶效应,通过发展的互补性重新挖掘东亚独特的发展方式。在抗疫过程中,东亚在“抗疫模范生”的基础上,回避了欧美等国抗疫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互冲突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取得了发展,创造出既抗疫又复工复产的新的抗疫方式,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一种新的应对方式,同时对自身的发展模式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自信心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三,促进东亚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东亚普遍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方式和措施。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儒家传统的东亚国家,在让新冠肺炎患者保持低死亡率的同时,还将疫情给经济带来的破坏和社交隔离状态降至最低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国家在疫情暴发之后,未能采取东亚那样科学而严厉的管控措施。尽管许多西方国家在防疫过程中也采取了亚洲的一些抗疫措施,如佩戴口罩和大规模检测,不过他们却不愿意采取一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如追踪接触者的技术和一些隔离措施。东西方在防疫措施方面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差异性,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西方社会出于傲慢和惯于屈尊俯就的态度对待中低收入国家,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高人一等,包括对疾病的控制。他们对亚洲的抗疫方式一直持怀疑态度,除了参与疫苗研发之外,没有集中、合理、系统地运用西方世界庞大的人才、医疗等资源抗击当前的疫情。[17]

根植于儒家思想的东亚各国国民在尊重生命,希望民众过上幸福生活方面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东亚民众崇尚集体主义,看重社会责任,注重自省、自肃和自我严格管理,公民精神和责任感是东亚抗击病毒的有效武器。在危机面前表现出良好的自律,具有平衡个人自由与隐私、社会稳定和秩序之间紧张关系的能力。比较严格遵守专业性的指南,强调自由与自律的平衡,相信在自愿对自己施加限制后最终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危机充分显示出东亚人民的品性和公民精神,这成为东亚抗疫治理模式中一项重要内容。

(二)“东亚抗疫治理模式”从1.0 版到2.0 版

在此次抗疫过程,东亚国家表现出既有共性又各具体特色的抗疫模式。根据疫情的不同发展阶段,“东亚抗疫治理模式”存在从1.0 到2.0 版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表1 东亚抗疫指标(2021 年4 月20 日)

1.东亚抗疫治理模式1.0 版

由于SARS、MERS、H1N1 型流感等多种病毒的来袭,使东亚地区培养了防范病毒的强烈意识。通过比较东亚主要大国的抗疫方式,总结东亚抗疫治理模式1.0 版(国内抗疫版)为:东亚各国政府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决断力,国家力量迅速介入,对边境进行管控,官民团结一致抗疫。启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采用强有力的防疫措施,建立迅速诊断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强,通过防疫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切断感染途径、及时公开疫情相关信息,做到早预警、早检测、早隔离、早治疗;在强制戴口罩、务实保持社交距离、改变工作和学校习惯和高度重视卫生的同时,科技抗疫智能社会得到发展。通过配合中医药和特效药物,防止高危人群感染,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植根于儒家思想的东亚民众表现出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和高度的自律性,表现出对政府的较高的信任度,自觉配合政府遵守隔离规定,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8]

2.东亚抗疫治理模式2.0 版

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面临一个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世界局势。2021 年5 月,印度发生的新冠毒株双重、三重变异肆虐,疫情也危及到东亚,使得许多抗疫模范生如越南也纷纷中枪。抗疫形势变得复杂多变。特别是日本也因变异病毒蔓延与疫苗接种迟缓等因素的叠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原先估计的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全球疫情可能会逐步趋于平缓或得到基本控制,但由于疫苗研发存在着与病毒变异赛跑的局面,全球抗疫形势不容乐观。

由此可以看出遏制新冠病毒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实施全面而严格的预防性检测,采取追踪、隔离和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仍很重要。“东亚抗疫治理模式”仍然适用于新的抗疫形势。疫苗是结束疫情的有效手段,共同研发、公平分配疫苗是全球的普遍共识。中日韩在疫苗联合研发问题上曾有接触,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启动实质性的合作。东亚国家除中国之外,疫苗接种计划落后于西方国家,一方面是由于东亚疫情控制得比较好,另一方面东亚各国政府对疫苗采购持谨慎态度,能否实现普遍接种疫苗,取决于每个国家向本国公民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

为此根据新的形势总结“东亚抗疫模式2.0 版”(东亚合作)为:在防控疫情仍然严峻的形势下,中韩两国率先建立双边抗疫合作机制,建立两国人员往来快捷通道,推进复工复产,确定了既抗疫又复工复产的抗疫合作新模式。[19]同时将此模式推广到中日之间、中国和东盟之间以及中日韩与东盟之间,从而形成东亚抗疫合作新方式。东亚国家通过合作抗疫将合作领域扩大到政治、外交、经济等领域,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签署了RCEP,达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识。同时东亚各国在克服长时间的封闭焦虑情绪下,坚持“东亚抗疫治理模式”1.0 版的基础上,找到平衡生命健康、经济生活和自由隐私的最佳解决方案,坚持全民接种疫苗,保障公共卫生系统和经济运行的整体安全。

四、通过总结“东亚抗疫治理模式”提高中国在东亚话语权传播力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始终捍卫多边主义,并将推行多边主义作为东亚外交政策的重点。中国充分认识到每个国家都很难凭一已之力应对所有的重大挑战。疫情期间东亚国家加强了团结和合作。而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化中日韩卫生健康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等都是“东亚抗疫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为此还要在此基础,继续深化在制度性标准和规则、议程设置、舆论塑造等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塑造和建构,提高中国在东亚话语权的传播力。

(一)以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在东亚制度性标准和规则方面的话语权建构

制度性话语权是有关国际制度领导权的重要方面,是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关键变量。[20]中国始终将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多边主义的外交方针作为与东亚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以开放和包容的理念促进区域性联盟和组织的发展,通过参与全球和东亚的经济治理制度性建设、标准和规则的设立等方式提高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已在全球和东亚多边合作的制度性话语权建构中取得了一些成就,最显著的成果是“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经有160 多个国家加入该协议,其中大多数是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为这条“新丝绸之路”提供健康发展的金融和制度上的保障。中国还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 年消除极端贫困、减少不平等和确保环境可持续等发展目标,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为东亚发展中国家提出一些可复制的经验和标准。

新冠疫情的暴发加速了制造业基地向本土的回流,在多边主义势头减弱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之际,RCEP 的达成逆潮流而动,又将东亚制度性话语权建构引向深处。这有助于亚洲摆脱西方贸易导向,增强自身独立性,重建受疫情影响的供应链,启动东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目前中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已率先正式完成国内批准程序。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早已是几乎所有RCEP 成员国的重要贸易伙伴,RCEP 强化了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与东亚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经济联系。通过深化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回应了美国迫使尽可能多的国家与中国“脱钩”、联合东亚盟友拉帮结派对华构建包围圈的企图。同时为中国提供一个既抗击疫情又兼顾经济增长,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一种新的平台和尝试,为提高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带来机遇,今后中国还将在此框架内就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方面提出中国方案。

(二)加强中日韩在卫生健康领域合作及话语权的构造

在全世界竭力遏制新冠病毒并尽量减轻给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之际,中国一直倡导的秉承多边主义的国际合作是打赢这场战斗的唯一途径。在东亚地区中国充分利用多边机制,增强合作抗疫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共识,促进东亚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中日韩合作,以此方式提高在多边机制议程的设置力和话语的传播力。

一是通过中日韩在多边国际机制中就卫生健康领域加强合作的方式拉住日韩。

自疫情以来,随着中美关系战略竞争态势全面展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对中国进行了负面报道,西方世界难以接受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现实,整体对华敌意上升。2020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一项美英德澳日韩等14个发达国家对华好感度的调查,这14 个国家对华的负面评价比例创下历史最低,其中负面情绪最高的是日本,排名第一高达86%,韩国排名第5,达到75%。[21]日本共同社评论员冈田充指出“轻信美国主张,基于单方面信息肆意批评中国的恶习正席卷日本媒体”。[22]

在此背景下,稳定中日关系、发展中韩关系,经略好稳定的东亚格局,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知难而上,通过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深耕中日韩合作仍是东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为此中国可与日韩在一些多边框架内如东盟框架、中日韩+、G20、APEC 等机制下,将卫生健康合作作为一种手段,以此方式突破被美国逼迫“选边站”的政治困境。通过不断总结“东亚抗疫治理经验”,围绕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如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的健康医疗、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强合作。这其中重点促进中日韩在卫生健康产业方面的合作,共同寻找在多边机制下针对第三国合作新的增长点,借此机会经营好东亚及周边,盘活存量,稳定周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合作促稳定,以东亚合作抗疫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三国在其它领域的合作,从而为促进东亚的全面合作奠定基础。

二是多渠道多层次推进中日韩地方城市的合作,以此增进三国民众的信任感好感度。

后疫情时代对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采取的对华打压与遏制政策,涉及领域广,涉及内容多。作为盟国,日本和韩国面临“选边站”的矛盾。中日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难以一时得到化解,领土、历史等问题仍横亘其中,特别是近期日本以经济安全为名加大重要必须品产业回归的力度,采取措施限制核心产业流出,加大对外资审查和批准力度,经济政策更趋向保守。日韩之间也因历史、领土问题、贸易等问题矛盾重重。但中日韩在维护东亚社会稳定,促进和平和合作方面具有共识和意愿。

当国家和中央政府层面的交流受到限制和影响下,城市在保持民间交往和基层活动的作用日益凸显。疫情期间,中日韩地方城市之间互相驰援、合作抗疫成为中日韩民间外交一大特点,特别是中日韩友好城市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以C40 全球城市联盟为例,原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民间组织,在疫情期间召开了来自26 个国家42个城市参加的主题为“全球抗疫:中国城市经验分享”的线上会议,其中也包括中日韩地方城市积极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城市在抗击政治病毒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中国一直以来注重中日韩地方层面的交流与合作,2020 年由国家发改委支持在天津、大连、上海、苏州、青岛和成都设立中日地方发展示范区,侧重于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能源产业、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多领域合作,希望通过加强中日韩地方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东亚地区城市间的治理与互联互通,增加中日韩普通民众之间的友好往来,在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扩大人文交流的基础上促进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国家形象的传播。

(三)以东亚地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促舆论性话语权的塑造

中国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此次抗疫国际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以多边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协调和合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009年以来,随着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国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既有亟待挖掘和放大的“正资产”,也背负着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的“负资产”。[23]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东亚民众获得与中国相关的新闻主渠道来自于西方主流媒体,他们凭借国际传播力、话语霸权垄断,使我国仍处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力格局,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正面说得少、负面被夸大的境地。[24]如何突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在东亚地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促进舆论性话语权的塑造的重要途径。自疫情暴发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发声发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本国话语与国际组织话语进行匹配和对接。为此为了提高中国在东亚的话语权传播力,需要以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核心舆论传播体系,为我国积极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通过宣传相信科学发挥医学专家在抗疫中的作用,提高舆论话语体系的公信力。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与东亚建立了应对每场全球公共危机的合作历史,包括非典(SARS)、H5N1(禽流感)、H1N1 流感、H7N9 流感等。与西方一些“反智抗疫”形成鲜明对比,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与东亚各国的医学界保持了牢固的联系,医疗专家和科学家进行较为广泛的沟通合作。在疫情暴发后,中国科学家成功确定了病原体,破译了基因序列,并与国际同行分享有关数据。这种数据的共享对于应对新出现的变种以及确定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相信科学,科学施策统筹系统应对成为东亚国家整体抗疫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今后还应继续加强中国与东亚国家医学界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以此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公信力。

二是通过宣传疫苗的公平分配和抗疫药品的合作研发提高舆论话语体系的影响力。中国自疫情暴发后就与多个东亚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合作,目前有七种正在使用的新冠疫苗,有两款疫苗纳入世卫组织的紧急使用授权清单。2021 年5 月7 日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中国国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疫苗,同时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发表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疫苗,国药集团第一批供应COVAX 的疫苗已经下线。6 月1 日中国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克尔来福”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中国的疫苗因成本低、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能够更好地帮助新兴国家遏制疫情的蔓延。其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中国科学家的能力以及健康监督机构的信誉等因素使得中国疫苗获得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认可。如印尼是最早注射中国疫苗的东亚国家之一,印尼总统佐科带头接种疫苗并进行直播。根据印尼、泰国的报告,中国疫苗抗疫效果显著。中国始终在认真地做好将疫苗作为全球抗疫的公共产品的工作。在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前提下,支持本国疫苗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开展合作生产。同时中国还宣布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豁免、设立疫苗合作国际论坛等倡疫等方式加强疫苗的公平分配。这些都是中国为实现全球公平正义所做出贡献,体现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为此国内国际学术界和研究界加大我国针对疫苗所做的贡献的研究力度,赢得东亚国家的信任,回应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疫苗的抺黑和误解,以此方式有效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三是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提高舆论的引导力。

疫情期间,以TikTok、微信、小红书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媒体在海外势头发展迅猛,成为中国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快捷通道。据TikTok 公布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TikTok 下载数量达到20 亿,2020 年8 月美国的活跃人数超过1 亿人。但令人感到失望的是疫情期间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在国际的发展遭遇了一些挫折,美印相继颁布禁用中国APP 的封禁令。[25]美国于2020 年8 月签署了禁令,日本埼玉县、神户市、大阪府三地也于8 月5 日跟风美国相继宣布停止使用并更新官方TikTok 账号。但由于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对,2020年12 月美国暂缓了对TikTok 的执行。由于可见以TikTok 为主的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这一平台成为青少年在疫情期间获取新闻、娱乐和人际关系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应充分研究新媒体社交平台所具有的传播效应,挖掘一些外国网红,通过他们的传播方式,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如日本网红导演竹内亮通过采访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推出了一系列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等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看到中国的变化,消除国外对中国的偏见发挥了作用。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转变中国独白方式,通过平台多元立体提高舆论的引导力。

结 语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各种艰难险阻,使得我国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但有关话语权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利用时间差和机遇的窗口期,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性,指出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6]通过总结东亚抗疫治理模式,将其作为话语权构建的正资产,为解决其他涉及到东亚共同利益问题创造条件。中国在此抗疫中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抗疫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使命。中国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有成绩,也有痛点,及时总结经验,提升东亚民众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将对我国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助推中国倡议成为东亚共识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中日韩东亚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感受东亚风情 共享品质生活——2018东亚博览会暨第六届韩国商品博览会成功举办
学霸“三小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