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担当
——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底线

2021-11-12 11:15王勇
民主与法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良知新闻报道工作者

王勇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承担着采集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使命,控制着新闻信息流量与舆论导向,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把门人”。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坚守新闻良知,担负起社会责任,是保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公正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者自觉履行职业职责、践行时代使命的精神底线。

问题的提出

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通过对社会决策与社会现实的报道,成为社会沟通交流的纽带和观点碰撞的桥梁。一直以来,一位位恪守新闻良知和勇担社会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经过艰辛而无畏的努力,敢于发声揭露问题,让黑色领域曝光在阳光下接受惩罚,推动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维护了百姓利益,推动了社会进步。以中央电视台今年“3·15”晚会为例,“‘化妆’的土鸡蛋”“医疗垃圾黑色行业”“毛巾生产线的暗黑面”“美容院推销连环套”“手机里的窃贼插件”等报道,让不同行业乱象曝光在社会监督之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推动了行业规范和政府监管的进步。这些问题的揭露,无不是新闻工作者“明察暗访”、反复调查、多方取证的结果,无不是新闻工作者恪守新闻良知和勇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结构发生较大改变,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传播规律和传播秩序不断更新,新闻工作者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受不良社会风气冲击、经济利益驱使和有效监督缺乏的影响,新闻工作者丧失新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屡有发生。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发布疫情信息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有少数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为了竞争时效性、提高曝光率、争夺眼球、追逐平台利益,不惜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和新闻,以偏概全、误导大众、愚弄社会,降低了新闻机构的公信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其中不乏官媒的身影。“白岩松今晚专访钟南山”“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国务院暂停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等虚假新闻,都在网民之间广泛传播,社会舆论和影响恶劣,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除此之外,“有偿新闻”“炒作新闻”“新闻沉默”“标题党”等诸多问题,在时下新闻界依然存在。而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有些新闻工作者不断突破精神底线,新闻观出现偏差,缺失新闻良知和社会责任担当。那么,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公共利益的“守望人”,新闻工作者恪守新闻良知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新闻工作者恪守新闻良知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义

新闻良知是新闻活动主体的内在品格,它通过影响新闻主体的内在意识、主观动机的方式来影响其新闻行为。责任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社会道德,它是人们做好工作,获得成功,奉献社会,被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坚守正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也是释放新闻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在社会快速发展和事物加速变革的全新时期,新闻工作者恪守新闻良知与践行社会责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益发重要,它既是实现职业使命的精神底线,也是无愧于“无冕之王”这一称谓的内在要求。

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党的正确主张需要新闻工作者的解读和传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新闻工作者的描绘和讴歌,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需要新闻工作者的见证和记录。当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新闻工作者有敏锐的嗅觉和独特的视角去揭露。这些都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取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新闻良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是新闻工作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目前,新闻工作者队伍总体上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个别缺失新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迷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不惜把新闻工作当成谋取私利、满足私欲、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唯利是图,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和轰动效益。更有甚者,无视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丧失职业道德,歪曲事实,无中生有,既损害了新闻机构的公信力,也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2020年2月底,“十万只浙江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的话题一度冲上新浪热搜前三名,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多次提到“‘国绍1 号’鸭苗”,带有明显的“广告植入”的嫌疑。不久,这些新闻就被证实为虚假新闻,这不禁让人怀疑:新闻的背后,是否还延伸出经济利益的链条?

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是塑造新闻工作者职业品格的价值追求。价值观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方向性,为人们指明追求的方向。正确的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坐标,为新闻工作者指明行动方向,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塑造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品质。作为新闻观最核心的部分,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新闻工作者的心灵之中,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当中,它规范、塑造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品格、观念,约束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底线。

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是新闻业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从观念、目的上集中反映了新闻业的追求,它是新闻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新闻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行业规范建设的道德基础,只有确立了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新闻良知和社会责任观,才能构建出相应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新闻体系。

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担当着“把门人”的角色。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会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法,传递给受众,影响受众。尤其是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如政府效能、疫情防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领域,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揭露事件真相,则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推动社会进步,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以山东卫视《问政山东》为例,节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敢于揭露问题,督促整改,狠抓落实,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有效推动了政府效能提升。

增强新闻工作者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意识的途径

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客观地反映社会发展成就,如实地反映社情民意,真实地揭露事实真相。在新闻采访和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公正无私,永葆新闻良知和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要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见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推动。新时代,国家和人民赋予了新闻工作者更加崇高的使命和更加艰巨的任务,这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修养。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对照新闻职业道德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勇于改进创新、提高业务水平,恪守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有强烈的新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要敢于坚持正义和真理,善于捕捉社会进步中的经典画面和美好场景,提高社会向心力,也要敢于报道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关注的地方,为社会进步鼓与呼。要克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吸引眼球的做法,对自己的报道负责,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讲好中国故事,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发展。

其次,要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制度建设。

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是保障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不失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健全约束机制,完善内部制度,明确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明确新闻传播的内容,设置好新闻报道的红线和底线。创新监督手段,健全奖惩机制,对缺失新闻良知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新闻报道要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使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牢记自己的新闻良知和社会责任,不敢轻易沦陷自己的职业道德,触碰职业红线,突破道德底线。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法律法规。

新闻价值观从精神层面指引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方向和价值坚守,是内隐的制约;社会监督从现实层面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是显性的制约,两者相辅相成。新闻媒体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也应该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要建立更加有效的、面向全社会的新闻工作者监督投诉渠道,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容易便捷地监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揭露不正之风,保障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同时,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进行法律约束。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的航道,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追究缺失新闻职业道德行为的责任,让新闻工作者在法律框架下行动,恪守新闻良知,勇担社会责任,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事业是一项光辉而又严肃的工作,要求每一位工作者要恪守新闻良知,勇担社会责任,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良知新闻报道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良知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