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12 18:57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思想

闫 梅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引进到我国高校音乐课堂,是我国教育事业随时代发展的表现。我国音乐教育目前仍以歌唱、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体,没有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激发其自身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相结合,形成更完善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奥尔夫音乐思想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是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他的音乐创作能力深受其父母影响。他的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其人文精神,这在他往后的事业和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其创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原本性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本质上不属于单纯的音乐范畴,它将音乐、舞蹈动作、语言相结合,是一种“原本性音乐”的教育方式。当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时,学生不再只是听众,而是作为音乐的表演者参与其中。因此,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与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之处。

(二)人本主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讲究人文精神,而人本主义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尔夫认为,音乐的创作以及教学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因此,良好音乐教育的基础便是良好的人的教育。这种教学观念贯穿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始终。而这种观念与我国的教育思想有相同之处,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结合,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三)创造主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强调人本主义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用音乐去挖掘、创作,表达情感。即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身天然的想象力,用音乐即兴表演看到的事物,不断创新。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创造活动中。这不仅使课堂生动有趣,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应用策略

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已被运用到各种音乐专业的教学中。虽然其教学法是针对幼儿音乐教学设计的,但其“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教育理念,启发了学生本能的表现力,提高了音乐学习的效率。针对高校音乐鉴赏通识课的教学现状,我们应当积极在教学中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音乐作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在我国高校音乐课堂中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教师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应该从音乐的创作背景入手,根据学生对音乐背景的了解情况以及对音乐本身的理解来完善自身的教学。

以《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为例,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作者贝多芬的生平,从而进行课堂导入。1804 年,贝多芬开始创作《命运交响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命途多舛的贝多芬已经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贝多芬仍旧依靠自身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命运交响曲》。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开头均分八分音符的音乐主题展开想象,fff 的力度在allegro 的速度背景下展现出的音响仿佛叩门声,多次模进出现此音乐主题表达了贝多芬期待打开命运之门的愤懑之情。强有力的音响和直击式的演奏方式诠释了贝多芬生活的黑暗和命运的不公。作品展现的优美旋律表达了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展开联想,打开思路,获得自己的理解。

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规律入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人本主义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教学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将音乐教育定义为综合性教育,其中包括了音乐的演唱、演奏以及动作表演等。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要立足音乐本身,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民族风格极其鲜明,整个作品由序曲、乐章、诗朗诵组成,各个乐章的内容和节奏具有一定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唱体验,将学生按小组进行声部划分,分声部模唱旋律,右手划拍,并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旋律走向,帮助学生理解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律动。分声部唱熟后,教师再将每两个声部一一合唱,让学生感知音乐织体的变化及和声走向,最后多声部同时合唱,使学生全面聆听作品的结构、情感和音乐的千变万化。手口眼并用能使学生迅速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并能让学生拥有最直接的听觉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题材和乐思设计相应的肢体动作,在合唱的同时,加入简单的肢体动作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作品的情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听觉和感官刺激,从而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因此,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学生的亲身参与恰恰体现了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强调要“以人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内心世界,合理地鉴赏音乐。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音乐喜好,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插入难度合适、篇幅适中,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这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交响乐作品这一章节时,除了欣赏西方经典的交响曲外,还可以插入学生们喜爱的宫崎骏动画作品《天空之城》中的音乐——久石让创作的《鸽子与少年》等现代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带领学生学习交响曲的概念、结构和配器等相关内容。当学生了解该作品的题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学时期的校园乐队,代入生活经历能使学生更贴切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内心世界。建立在生活经历上的学习和引导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并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鉴赏作品的同时与作者之间产生内心的交流,可以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这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思考与建议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而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相结合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听力训练是高校音乐教学的一大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学生的听力训练上,这有助于学生展示个性,从而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音乐体系。从本质上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使学生在学习多种音乐技巧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在掌握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快乐学习。随着时间推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会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国内高校普遍运用的原因之一。在学生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奥尔夫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使其在乐器打击练习中能够熟悉且掌握相应的节奏。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民族音乐元素。增加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是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完美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属于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以及音乐元素,其音乐风格也各有千秋。例如,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音乐风格都极具民族风情,而闽南地区所传唱的歌曲大多描写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很容易吸引聆听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拓展教学内容,将音乐鉴赏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教学效果却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两种教育思想相结合来进行音乐教学,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关注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完善教学手段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人本主义思想和“原本性音乐”教学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乐曲、动作以及语言相结合,完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也能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力,使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同样符合高校音乐鉴赏课大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思考和总结,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应当将我国多民族的音乐元素加入其中,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眼界。因此,在国内各大高校广泛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可以提高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猜你喜欢
奥尔夫音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