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童谣在儿童敏感期的习得与传承

2021-11-12 18:57潘艺艺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壮语敏感期童谣

潘艺艺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从娃娃抓起,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就生活在山水环绕的桂东南。壮族儿童在学龄前会习得壮语,其家庭中的交流语言也以壮语为主。但是一进入学校,壮族幼儿说唱壮语童谣的能力就会逐渐退化。这不仅会导致儿童语言能力退化,还会让传统文化出现断代危机。

一、儿童敏感期与壮族民间童谣

(一)儿童敏感期概述

“儿童敏感期”是心理学界和教育界提出的概念。它指0-6 岁之间的儿童根据自己内在发展的需要,努力吸收外部环境中的信息,从而满足自己成长需要的一段时间。在这一阶段,儿童生理与心理的成长速度都非常惊人。一项针对儿童敏感期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显示,婴儿在4 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区分音节的能力,在6 个月的时候就能辨别语言的节奏和音调。在2 岁10 个月的时候,幼儿已经具备了背诵许多儿歌的能力,他们可以理解儿歌的内容,有了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由此可见,儿童关于语言的基本能力在3 岁之前就已经成熟了,4-6岁是这些能力的巩固期。它们共同组成了儿童的敏感期,遵循了能力循序渐进、走向深入的规律。

(二)敏感期的童谣习得

童谣韵律清晰,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与儿童敏感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相得益彰。以壮族民间童谣为例,基于儿童敏感期的习得可以分成如下几类:第一,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感官体验为目的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这首童谣的元音多,节奏柔和,嘴型变化小,但是舌头、喉咙等发音器官的运动较多,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重复就可以习得。第二,以培养儿童动作敏感性为目的的童谣。“我吃果果吃得甜,你是哪里来的人?我是旁边路过人。你吃什么米?白米。什么白?大鸡白。什么鸡?母鸡,生个蛋,跑进屋。”在唱这首童谣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围成一圈,以丢手绢的方式边跑边唱,它让儿童习得了语言能力,也获得了视听动觉的锻炼。第三,以培养社会规范敏感性为目的的童谣。“麻雀鸟,嘴巴勾,人家晒米你来偷,总有一天抓得你,给你洗凉剃光头。”这首童谣以乡间常见的麻雀为喻体,生动形象地告诉儿童必须遵守不偷不抢的品德规范,帮助儿童完成了初期的社会化。第四,以培养文化敏感性为目的的童谣。“筛米糠,煎糍粑,包糯米饭。”歌谣当中提到了糍粑、糯米饭等壮族特色的食物,它们会出现在壮族重要的节日中,将其写到儿歌里,强化了儿童的印象,让他们更有兴趣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第五,以培养秩序敏感性为目的的童谣。“小弟弟,小妹妹,早早起,莫贪睡,做早操,站好队,排排坐,吃果果,排排站,好唱歌。拉拉手,好朋友,脚并脚,好同学。”这首童谣将儿童需要在集体中遵守的规则说得明明白白,儿童会自动把这些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连接在一起,就此形成了生活秩序与内心感知的和谐。

二、壮族民间童谣习得与传承的现状和原因

(一)外来文化侵蚀本土文化,童谣认知程度减弱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桂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曾经以壮族人口为主的桂东南涌入了大量外来人口,他们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内容极大地冲击了壮族本身的文化。其次,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力度越来越大,普通话逐渐成为桂东南的主要交流语言。壮语的境遇岌岌可危,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难以发展,进而削弱了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童谣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不会独善其身。

(二)家庭语言环境氛围不足,家长评判标准转向

开放的环境意味着更多价值观的涌入。壮族传统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就变得很弱了。即使是仍然生活在本地的壮族人民,也难免会产生功利化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会比外来人口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直接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例如,壮族新生代的父母即使需要付出高昂的学费,也更愿意让孩子学习英语,而不是学习本族的童谣。作为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长不会选择童谣对儿童启蒙。所以,在家长中流传着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那就是童谣已经被看作“过时”“老土”的东西,它们不应该获得习得与传承,而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无异于“堵死了”学龄前儿童习得童谣的道路。

(三)教育组织的课程缺位,童谣发展难成体系

在社会和家庭都没有为壮语童谣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的前提下,教育组织的作用被放大了。人们希望幼儿园、课外辅导机构开办相应的课程,承担起传承的任务。近年来,国家为传承传统文化,在壮族地区的部分幼儿园开设了汉壮双语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师资队伍也不稳定,评判标准不完整,大多幼儿园实践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这让壮语童谣难以为继。有些幼儿园会开设壮语童谣课外兴趣班,让幼儿自愿报名参加。但是结果更不如人意,因为拥有决定权的家长更希望孩子们学到一些实用的技能。壮语童谣的发展前景堪忧。

三、儿童敏感期壮族民间童谣习得与传承的策略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营造社会文化氛围

不论在哪一种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引导方面,政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桂东南地区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其文化的交融更需要政府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和谐共融。因此,政府需要关注童谣的发展状况。首先,在人力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政府要成立童谣保护传承部门,该部门负责制定保护童谣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监督政策措施的落实,让童谣习得与保护工作成为政府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其次,政府通过一系列宣传呼吁,吸引社会各界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政府可以为各行各业牵线搭桥,搭建文化平台,让壮族的所有文化形态“打包输出”,如举办壮族音乐节、桂东南文化博览会等等,促进人们更主动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中。第三,利用新媒体宣传壮族童谣。如在短视频平台播放壮族童谣,建立微信的童谣公众号等,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童谣,进而了解壮族文化,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行列,形成一荣俱荣的文化景象。这有利于壮族童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家庭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儿童敏感期

2-3 岁,儿童的敏感期会进入到第一个爆发期,他们的语言能力会变得越来越“综合”,思维、表达两种能力同时推进,一边输入一边输出,奠定了其一生的语言基础。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还没有上幼儿园,家长要担负起照顾和教育儿童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必须引导和鼓励儿童以各种形式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壮族童谣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载体。儿童做游戏的时候可以说,在道德教化的时候可以说,寓教于乐,无形中把语言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家长必须真正认识到童谣的内蕴和价值,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儿童。一旦开始了这样的语言教育,家长必须坚持下去,除了口传心授,还要细心地观察儿童的生活,多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儿童逐渐感知童谣的魅力。即使儿童偶尔出现了疲累的情绪,也能以情感上的吸引,重新回到阅读记忆童谣的轨道上。等儿童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家长还可以鼓励儿童自编歌谣,或为他们讲解童谣背后的故事。

(三)教育组织发挥教导作用,童谣传承落到实处

3 岁之后的儿童会进入幼儿园,也会开始参加一些兴趣班。这时候,幼儿园、教育组织等社会教育机构就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童谣习得和传承工作。这些教育组织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具备收集、编纂教材的基础,也有师资储备,可以把各种因素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在一起,形成体系完整、内容科学的童谣读本(绘本),然后通过教育活动为儿童创设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实践锻炼,增长语言能力。具体来说,教育组织首先要设置童谣课程,为其配备稳定的师资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次,组织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为教师安排课题任务,让他们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收集儿童童谣学习的情况,为教材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现实依据,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再者,教育组织可以邀请民间艺人、童谣爱好者来到校园,让他们和儿童进行互动,为儿童讲述童谣背后的故事以及壮族人的故事,把儿童对童谣的兴趣成功迁移到对本民族的热爱上,使儿童爱童谣更爱家乡,从而让习得与传承的基础更加稳固,也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的敏感期非常短暂又非常重要。在这一时期为儿童输入更多的童谣,不仅满足其语言发展的需要,更在儿童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童谣不仅让儿童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还承担了教化与规范的功能。充分认识童谣的价值,意识到它所遭遇的困境,然后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层面建立一个传承体系,让儿童通过日常习得,生成自然而紧密的情感,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世代发展的基础。

猜你喜欢
壮语敏感期童谣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完美捕捉孩子数学敏感期,这些绘本少不了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下)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上)
壮医常见病症名称考释